众所周知,我军有一个传统,在战场上步兵见了炮兵都称呼“炮兵老大哥”,这一声“老大哥”可不是随便称呼的,那可是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培养出来的真挚而又朴素的革命情感。
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英雄儿女》,对于60、70年代过来的人来说,是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
电影中,英雄王成面对汹涌而至的敌人,对着报话机呼喊:“向我开炮!向我开炮!”的样子将其铸成了一座永久的丰碑。如果细心一点,你就会发现,在此之前他和炮兵还有着数次交流。
当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时,他背着报话机,不断呼唤炮火,“延安,延安,向四号目标射击。”当炮弹精准地在敌群中爆炸,敌人丢下尸体仓惶逃走时,他对着报话机兴奋地呼喊:打得好!打得好啊!炮兵同志,谢谢你们……
王成在呼叫炮火
我军在作战中,步兵在一线与敌人面对面的战斗,甚至是用刺刀进行肉搏。而炮兵则在适当的时机用远程火力对步兵进行支援,狠狠地打击敌人,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战友,从而共同夺取战斗的胜利。
因此,往往在战斗胜利时,步兵为了感谢炮兵的火力支援,同时也为了补偿炮兵远离火线难以缴获的遗憾,会将自己缴获的珍贵战利品赠送给炮兵,以表敬意。笔者有幸接触到两个这方面的真实案例,今天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杨南镇老师在介绍M2卡宾枪
就在前几天,军事博物馆新媒体平台中,杨南镇老师重点介绍了一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缴获美军的M2卡宾枪。这支卡宾枪最为特别之处就是它的枪托位置刻了几行字:“献给:英雄的人民炮兵,四支队赠。”在它的下面还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炮兵和一门炮在战斗中的场景。这门炮,也非常有意思,一看就知道这是日本鬼子的92步兵炮,因为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我军使用的火炮大都是缴获日军的。
M2卡宾枪上课清晰刻字
杨老师在介绍这支M2卡宾枪时非常激动,他说,这支枪背后的故事挺多,但是这背后的故事又是一个现在无可考的故事。它体现了人民军队,特别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消灭敌人步炮密切协同配合的动人故事。
无独有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笔者在一个朋友那里发现了一张照片,那是一支弹匣缺失的苏联制造AK-47步枪的照片,当我仔细端详时,发现上护木和枪托上有字。经辨认,这些字全部都是用大头针钉出来的。上护木写着:1·15战斗留念;枪托上写着:敬赠步兵一师炮团,落款是:步兵第一团。
这支具有文物价值的枪支
“1·15战斗”战斗缴获,这支步枪显然来自于对越作战的老山前线。字面意思是步兵一团为了感谢本师炮兵团在作战中的大力支持,在战后赠给了他们一支缴获的步枪。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这支AK-47步枪和杨南镇老师手中的那支M2卡宾枪背后应该有着同样的故事。当然也有着区别,除了缴获地和枪支种类不同之外,这支AK-47步枪来源是可考的,是清晰的。
事后,笔者查阅大量一军步兵一师参加对越作战的历史资料,逐步搞清楚了这支步枪背后故事的来龙去脉。
1984年4月28日,十四军四十师一一八团刚收复了被越军占领的老山;4月30日,十一军三十一师收复了者阴山;5月15日,十四军四十一师一二二团收复了八里河东山。此后部队转入防御,顶住了不甘心失败的越军轮番反扑。前方部队已经疲惫不堪,急需换防休整。
1984年7月20日,一军步兵一师一团根据上级命令,作为首批老山轮战部队奔赴云南边境。为隐蔽企图,该团番号改为四十一师(甲)一团(甲),代号35155部队,各营、连、分队番号不变。据说直到一年后一团任务结束,返回杭州时,对面的越军也没有搞清楚和自己打了一年仗的部队的真正来源。
7月28日,步兵一团到达老山前线所在的云南省文山州。经过几个月紧张的临战训练,于12月3日正式进入老山防御阵地,主要担负662.6高地和那拉地区防御作战任务,这一地区是整个老山地区防御作战的最前沿阵地,是敌人夺取整个船头地区的咽喉要道。
部队在临战训练
就在一年前的7月12日,越军出动万余兵力,对我老山阵地组织大规模反扑,在我步炮密切协同下被彻底粉碎,扔下了3700多具尸体,仓惶撤退。此战,我军史称“7·12”大捷。
遭此失败,越军仍不死心,为实现其“第三战役计划”,在我老山当面的清水河、黄罗地区集结重兵,并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作战准备,企图与我决战,妄想一举“收复失地”。
步兵一团进入阵地后发现,越军经过几个月的苦心经营,已在贴近我老山前沿阵地上挖掘了46公里如蜘蛛网般的交通壕和堑壕,完成了“堑壕延伸式”进攻作战准备,最近的地方距离我方哨位仅20米左右。
恶劣的战场环境
而我方阵地由于越军炮火的不断轰炸,百分之八十的工事被毁,加之构工条件恶劣,修复难度很大。步兵一团即将面对的,将是非常严重的敌情,和异常频繁、惨烈和残酷的战斗。
之后,步兵一团在军长傅全有的“宁可构工累死,也不被敌人炸死”的号召下,边组织防御作战,边展开构工、挖洞作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步兵一团全体官兵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与敌进行了大小上百次战斗,并在老山阵地上构筑了完备的防御体系,牢牢地铆在阵地上,未让敌人前进半步。
时任军长傅全有在指挥作战
时间来到了1985年1月8日,步兵一团接到上级敌情通报:越军近期拟对我进行大规模反扑,当面之敌已完成一切进攻准备。
上级给步兵一团的命令有两项作战任务:一个是令一团做好抗击敌营、团规模大反扑的作战准备。另一个是令一团于1月15日,以一个加强连的兵力,步炮协同,攻占敌附2号、附3号高地。歼灭两个高地之敌,粉碎其“堑壕延伸式”战术对我阵地的威胁,改变当前的被动局面,稳定防御态势。
面对任务,步兵一师政委李继松对步兵一团领导说:“你们要一手打反扑,一手出击拔点作战,一团要‘双肩挑重担’了。”
一团指战员在指挥作战
步兵一师将师炮兵团配属给了一团,要求其在作战编成内参加战斗,以计划内火力射击为主,重点压制敌浅近纵深内目标。一团也将建制内和加强的2个100迫击炮连和2个82迫击炮连共23门火炮编成临时轻便炮群,以呼唤射击为主,随要随打,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
为了便于步炮协同,他们还进一步明确了步兵的打法和炮兵支援的方式,做到“三统一、一明确”:统一地物代名、阵地编号,统一呼唤火力的方法,统一协同信号及指挥;明确炮兵主要火控点现地位置。炮兵团团长唐全东和一团团长陈传发在同一个指挥所共用一张地图,同下战斗决心,进行密切协同。
炮火在怒吼
1月15日凌晨,抗敌反扑的战斗打响。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越军先后出动3个团又1个营的兵力,多路多方向多波次对一团阵地发动从班排到营团规模的进攻30余次,对我3个主要阵地发射炮弹高达万余发,表面阵地上的工事被全部炸平。
我军步炮密切协同,发挥整体作战威力,使敌人在进攻的道路上留下了大量尸体。由于我军情报准确,作战准备到位,因此未让敌人阴谋得逞,以小的代价换取了较大的胜利。
在对付敌人反扑的同时,一团也依令于当日9时50分令九连展开对敌附2号和附3号高地拔点作战。
准备出击拔点的“十六勇士”
经过激烈战斗,九连在增援分队的配合下于16日19时许拿下了这两个高地。军长傅全有在指挥所听到前方传来的捷报时,兴奋地高喊:“拿酒来,庆贺胜利……”
敌人自然不甘心失败,不断对占领附2号和附3号高地的我军进行疯狂反扑。在抗敌反扑的过程中,步兵和炮兵打出了高度的默契。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他们采取了“大炮打尾,小炮切腰,步兵打头”的有效战法。
炮火发威,敌人颤抖,倒下一片。战士们兴奋地用电台呼叫:“感谢炮兵兄弟们,打得太好啦!”此情此景,是不是和30多年前朝鲜战场上的王成十分相似呢。
我军火箭炮在对越军射击
经过5天4夜的激战,九连完成了出击拔点任务,并在增援部队和炮兵的支援下打退了敌人从排到营的18次反扑,以鲜血和生命换取了最终的胜利。
此次“1·15”战斗,从15日持续到19日,步兵一团在攻、防两个方向上同时作战,重创了越军4个团又3个营,攻占了2个高地。我以伤308人、亡105人的小代价换取了歼敌1356名的重大胜利,还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其中AK-47冲锋枪就有26支。
战后,步兵一团为了感谢本师炮兵团在作战中的及时、精准的火力支援,就从缴获的AK-47冲锋枪中选取了一支,赠给“炮兵老大哥”。为了让刻上的字永久保存,聪明的战士们就地取材,用大头针在上护木和枪托位置钉出了前述的几行字。
由于近些年部队几经变迁,据说现在这支步枪已经被交到上级的一所仓库里,永久封存了。
步兵和炮兵,这种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凝结的“兄弟情谊”将会永远流传。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时任一团政委赵传喜著《被战火燃烧的记忆》,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