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朝鲜战争已经打到了后期。为了促使韩国李承晚集团放弃抵抗幻想,志愿军于6月打响了金城战役。战后有人评价,这是志愿军打得最酣畅淋漓的一战,也是损失巨大的一战。
难得的火力优势
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的后勤与装备水平比起入朝之初,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刚刚入朝的志愿军物资不足、火力薄弱,那么在后期的志愿军就已经成长为真正的勇猛之师。
1953年,志愿军列装的大炮超过10000万门,坦克400多辆,火力基本持平了装备美械的普通韩军部队,其中还包括“喀秋莎”火箭炮这样的战场利器。当然,这些装备绝大部分都来源于中国背后的苏联。因此配备苏式装备的志愿军完全有实力在正面战场和美韩军队硬碰硬。
此外志愿军的后勤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入朝之初,志愿军仅有1000多辆军用皮卡负责运输物资,但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拥有60000多辆汽车,后勤压力已经不再沉重,战士们也不用在“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苦条件下作战了。许多战士不仅得到了新棉衣、新棉鞋,还能吃到油条、豆浆、肉罐头等食品。
当志愿军总司令部决定用金城战役打醒韩国的李承晚集团时,入朝不久的20兵团司令杨勇主动请缨,给部队争取任务。杨勇在战前信心十足,他表示:志愿军能打好艰苦仗,也必然能打好“富裕仗”!
开战前,20兵团从后方调集了1400余门大口径火炮,同时征用了2000余辆军用卡车,负责运输弹药。而当时驻守在金城的韩军只有3个主力师,志愿军与韩军形成了火力1.8:1的绝对优势。
凶险的作战
当20兵团准备完毕后,7月13日,金城战役正式打响,其中用在正面战场的火炮多达1100余门,志愿军战士们从没有见过千炮齐鸣的壮观景象,大家心中充满了喜悦与信心。短短20分钟里,1900余吨炮弹落在了韩军阵地上,将韩军阵地炸得一片狼藉,地表工事损毁率超过五分之一。
炮击取得初步效果后,志愿军果断采取步炮协同战术,在我军炮火停息的间隔发起冲锋。按照预定计划,20军分成东、中、西三个方向同时南下,对金城之敌发起毁灭性打击。
西线203师与24军的作战是最顺利的。他们先后占领注字洞南山、杏亭西山、烽火山、月峰山等重要山头,切断了金化韩军试图东援的道路。尽管试图东援的韩军第9师拼命进攻,但西线志愿军如同钉子一样把他们死死钉在了这里,还让韩军付出了伤亡6000余人的惨重代价。
东线的181师由于地形狭窄,易守难攻,因此进攻伤亡比较惨重。尤其是龙虎洞处的阵地,在韩军重火力装备的横扫下很难打下来。在多次血战无果后,181师意外找到了一条通往山头的小路,因此派出541团作为奇兵直击韩军守军的侧翼。
韩军没想到志愿军竟然敢抛弃重装备,直接从小路突进到阵地上,一时间陷入大乱。此时181师趁热打铁,全师发起总攻,这才把龙虎洞阵地夺下。
在翻越山脊后,东线志愿军迅速控制金城公路,将金城韩军彻底锁在了“老虎钳”的“钳口”处。不过东线志愿军的伤亡也不小,尤其是先锋部队541团伤亡过半,达到1200人之多。
钳碎金城韩军
在中线战场,志愿军遭到了韩军主力师的拼死抵抗。在海拔700 余米的轿岩山下,志愿军一个师的兵力猛攻数个小时,却只能无功而返。不得不承认,韩军主力师经过多年的锻炼,已经不是开战之初的无能部队,至少在防守上,还是颇有一套办法的。
面对韩军交叉火力点组成的“乌龟壳”,志愿军指战员们有些急躁。199师师部下达指令,要求各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在1小时内夺下轿岩山,因此志愿军战士们以悍不畏死的精神不断冲锋,许多战士甘愿手拿炸药包扑向敌人的碉堡,与敌人碉堡同归于尽。
在志愿军的铁幕攻势下,韩军的“乌龟壳”渐渐被打出了裂隙。此时596团凭借高强度的冲锋打上了主峰,随后他们便抱着宁可死在山头也绝不下山的念头和韩军打起了肉搏战。看到志愿军英勇神武的模样,韩军士兵的斗志越来越低,最后还是选择了老本行——逃跑。
当志愿军大获全胜后,不甘心失败的李承晚再度调集5万兵力反攻,然而在志愿军的层层阻击下,韩军伤亡惨重,到了18日的时候,韩军基本无力向志愿军发起战术级进攻,此时无奈的韩国只能同意商讨停战协议。
7月28日,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订,战争顺利结束。在金城战役中,志愿军20兵团以伤亡2.3万余人的代价歼灭韩军5.3万余人,虽然牺牲比较大,但夺得的胜利成果要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