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纽约时报》报道称克里姆林宫决定彻底“无视”特朗普关于结束俄乌战争的呼吁。该报道援引两名接近俄罗斯高层的消息人士称,普京不再把修复美俄关系当作当前优先事项,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目标不会因特朗普的外交姿态而有所调整。
过去几个月,尽管华盛顿与莫斯科之间恢复了部分热线联系,特朗普也曾数次释放“愿调停战争”的信号,但克宫始终保持低调回应。直到此次明确表达“不为改善对美关系而让步”的立场,才宣告俄方态度的实质性转变。
表面上,俄美领导人确有过数次通话以及一系列“间接接触”,但特朗普提出的调停方案始终未形成具操作性的路径:普京对特朗普的期望,从“可能帮助削弱西方阵线”,逐渐变成“无力改变乌克兰态势的变量”。最终,莫斯科决定收回对华盛顿方向的任何幻想。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当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语调平静,却话里有话:“我们对此持平静态度,我们期待与华盛顿继续对话。”显然在这场战争的牌桌上,特朗普已被俄罗斯视为食之无味的鸡肋。
普京的信心源自何处?
普京之所以敢于彻底撕破对特朗普的期待,本质在于其对战场形势的判断。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的两位克宫消息人士看来,俄军在东部战线尤其是哈尔科夫-卢甘斯克方向的持续推进,使普京认为乌军已进入“系统性疲弱”阶段。换句话说,克宫押注未来几个月将迎来决定性突破。
从6月至今,俄罗斯国防部连续宣布夺取顿涅茨克多处阵地,并公开展示空天军对乌军后勤设施的精确打击效果。在克里姆林宫看来,这些战果虽不剧烈,但足以建立“局部压倒性优势”的心理预期。
不过,来自西方的战场评估则提供了另一种图景。据英国国防部7月初简报,俄军夏季攻势推进缓慢,部队在哈尔科夫方向受制于补给瓶颈与工事密集,仅在小范围取得战术突破。美国战争研究所(isw)更指出,俄军的兵力部署呈现出“拉长战线、资源摊薄”的疲态,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战略性冲击。
也就是说,普京的乐观判断在战术层面有其支撑,但在战略层面仍未摆脱“消耗战泥潭”。战果放缓的现实与强硬姿态之间,反映的是一种被迫的战略防御转化为主动叙事的技巧:即便攻势迟滞,也要维持心理压迫。
俄对西方赌局
普京之所以敢于“无视特朗普”,还有一层更深的算计:战争的胜负或许最终不取决于乌克兰战场本身,而取决于西方是否有能力动用金融与能源武器真正打击俄罗斯。
西方智库csis在近期报告中指出,若想在2025年底前迫使俄罗斯收缩战线,西方仅需完成两件事:其一,动用冻结的3000亿美元俄罗斯央行资产支援乌克兰军政体系;其二,全面中止对俄能源进口,切断其战争财政根基。
看似简单的“双锤”,却迟迟未能落地。欧盟成员国内部分歧严重,德国与法国分别对动用俄资产持保留意见,担忧引发国际金融法律连锁反应;而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则强烈反对能源“自绝供应”。与此同时,g7国家虽口头支持“制裁升级”,但在实际执行上频频后退。
对克里姆林宫而言,这种裂缝正是最宝贵的缓冲。普京深知,西方即使技术上具备击垮俄罗斯经济的能力,政治上却难以形成合力。哪怕特朗普重启制裁工具,若g7内部无法同步执行,俄罗斯依然有回旋空间。
在这一赌局中,普京下注的是西方疲劳、内部妥协、金融法治的“自缚手脚”。只要这三张牌未被打破,他就有信心把战争拖入资源比拼的长周期,最终压垮乌克兰的政治耐力。
时间是武器还是风险
克里姆林宫的算盘已经摆明:外交博弈已让位于资源战争,普京无意为特朗普个人的政治剧本配合出场。战场将决定乌克兰未来,而非白宫电话中的空谈。
然而,这种对时间的押注也隐含巨大风险。俄军当前攻势已暴露出补给难题与兵员疲劳,若乌克兰获得新一轮西方资金与装备注入,俄方前线可能面临反压。与此同时,特朗普虽未实际加码制裁,但其政策立场并不稳定,一旦美方政局动荡或对俄强硬派压倒其顾虑,俄罗斯仍可能面临新一轮冲击。
对乌克兰而言,时间则更为紧迫。财政赤字、军力损耗、民众信任,每一项成本都在叠加。而普京的决断,则将所有风险转嫁到基辅的抗压能力上——他押的是对方先崩,不是自己先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