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聂辉 北京报道
7月8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记者见面会,司法行政领域的五位代表围绕“践行为民宗旨 建设法治中国”与记者见面交流。
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司法局西村司法所所长魏官元,从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基层一线从事司法所工作31年。
魏官元所在的西村司法所被司法部和中国残联命名为“残疾人维权示范岗”。他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等荣誉称号。

中外记者见面会现场 图源:国新网
司法工作让他“站直了”
司法所承担着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公共法律服务、法治宣传和基层法治建设等十几项职能。
魏官元患三级肢体残疾,30年来,他骑着“老魏党员摩托车”穿梭于西村乡的街头巷尾、田野之间,累计化解山林土地、征地拆迁、房屋宅基地、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各类矛盾纠纷2400余件。
在见面会上,魏官元称,自己三十年来拖着不便的腿脚,始终坚持在基层一线。也有好多人问他,那么大岁数了,还那么干,到底图啥?
魏官元称,这份工作让他“站直了”,实现了人生价值。小时候,因为身体原因,他经常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后来到司法所工作,是骑着“老魏党员摩托车”走街串巷,帮人们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他发现乡亲们看重的不是你腿脚快不快,而是心正不正,事处理得公道不公道。

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司法局西村司法所所长魏官元 图源:国新网
服务群众不能怕跑路
作为一名司法所长,魏官元成天和老百姓打交道。“沉下心、迈开脚,主动找事做”,是他最深的体会。
虽然腿脚不便,但他骑着“老魏党员摩托车”,主动往村里钻、往地头跑、往人群里扎,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送到老百姓的炕头。
“服务群众第一步,不能怕跑路”,魏官元称。
基层的矛盾纠纷多是家长里短的事情,但对当事人而言是天大的事。他在调解中,不怕磨破嘴,多跑几趟也不怕。
魏官元第一次独立调解一个纠纷,看到脸红脖子粗的两家人握手言和。这种调解让他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觉得自己虽然是残疾人,但也是非常有用的人。
乡亲们的“热乎气”也捂热了他的心。魏官元称,“西村乡的老百姓都是最好的,你为他们办了一点事,他们都记你一辈子好。”
调解完以后,天黑时,大爷大娘非拉着他上炕喝碗热粥。走在路上,老远就有人喊,“魏司法,回家坐坐,喝点水。”摩托车半路趴窝(熄火),路过的乡亲们二话不说帮忙推。乡亲们都叫他“耐烦所长”“摩托主任”。
魏官元称,这份亲和暖是他三十年舍不得离开他们的“根”。
让法治像地里的庄稼
司法所是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法条对于老百姓来说,有时候像“天书”。魏官元用西村乡的大白话、用乡音、用身边的故事,传播法律知识,拉近与乡亲们的距离。
基层的矛盾纠纷处理不好,小的拖大、大的拖炸。魏官元化解矛盾纠纷,让人民群众在每个调解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公正就在身边,法治保障就在身边。
他的摩托车就是一个流动宣传站,走到哪儿,法律读本、政策图解就发到哪儿、讲到哪儿,“政策讲明了、讲透了,人心就亮了”。
作为司法所所长,魏官元在各村举办“老魏法治民情夜学”,宣传法律法规。但在他看来,最接地气的方法就是依法办事,让法治像地里的庄稼一样,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惠及每个父老乡亲。
在化解矛盾纠纷时,魏官元有自己的窍门,但最根本的就是对这份事业打心眼儿的爱。
魏官元称,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会用心用力用情,把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把法治的种子撒在他们的心里。
魏官元表示,只要乡亲们需要“魏司法”,他的那辆老摩托就能咣当咣当地跑下去,他就会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不觉得苦,更觉得值”。

来源: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