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议会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看到关于法国官方悄悄删掉的那条消息的报道,今早起来看到美国“大而美”法案通过的消息,我陷入了沉思。
看到关于法国官方悄悄删掉的那条消息,我陷入了沉思。
先来说说环球时报报道的这条法国官方删掉的消息。
报道是这样说的:入夏以来,欧洲多地遭遇热浪侵袭。7月2日,法国卫生部发布了一份“防暑指南”,呼吁民众少开空调,用其他方式避暑。然而其中一条“找个能避暑的地方租几天房子”引发了许多人的愤怒,该内容不久后被法国卫生部删除。
法国民众为什么会愤怒呢?不就是吹不吹空调吗?至于吗?
原来根据网页回放记录显示,法国卫生部在指南开头称,一直在宣传使用空调价格昂贵且耗电,一句话吹空调“有很多缺点”,希望大家不要吹空调,因为又耗电价格还贵。
法国官网上的指南
法国政府不明白,民众愤怒的点,并不是吹不吹空调,而是你建议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了。
我曾经在重庆读过七年书,读书的那七年可以说是重庆最热的那几年,那时候还和武汉、南京、南昌一起被称为“四大火炉”。
夏天最热的时候是真的受不了,我们当时的寝室没有装空调,只有风扇,整个寝室都是热的,床上是烫的,瓷砖地板都是烫的,一床席子铺在地板上都没法睡觉,只能一会儿去冲一个凉水澡,一会儿去冲个凉水澡,一般只有凌晨一两点到四五点之间可以睡觉,只要太阳一出来温度就出来了。
所以夏天的热,我是深有体会的,毕竟法国最高温度也达到了41摄氏度了。
但我想说重点不是热,而是官方的态度。
法国的官方态度是这样的,他们希望民众考虑他们推荐的另外几种避暑方式,其中一个建议为:“若你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可以在能避暑的地方租几天房子。”
这就很搞笑了,有经济实力还怕那几个空调电费的钱吗?避暑的地方那房租就不贵了吗?
这脑回路也是没谁了!
法国的民众和我的想法一样,对法国政府的指南很不理解,感觉有点愚弄百姓的意思。
法国夏天很热
网友很快指出了该建议的不合理之处:“你一边跟我说开空调费钱耗电,一边却建议我花钱租房?”这一则帖子获得了1.1万点赞和3000多人转发。
在网民们的强烈吐槽下,目前法国卫生部已经删掉了“花钱租房”的内容。
更离谱的还在后面,命中吐槽了,官方绝对开始的指南确实欠妥,于是又换了指南,这次换成什么呢?
更新后的指南,将原来的“花钱租房”的建议修改成“去亲朋好友家借宿”,首先都有那种好朋友吗?
此外,这个指南还给出了“做不需要生火的食物当晚饭”“房间内放湿衣服降温”,这样的建议能拿出来,也表现出法国的官员水平也就那样了。
民众自然是不会买账的,你要是电力供应不足,你就直说,至于大家怎么解暑降温,就要结合实际情况了,弄些建议还被认为不切实际或者效果不佳。
实际上,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调控电力使用来尽量让大家度过最热的时候,或者是政府的形式补贴,民众的接受度就会高一些。
相关新闻报道
看了这则新闻,我想到了两个事情,一个就是美国的“大而美”法案,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典故。
先来说说美国的“大而美”法案,这个法案美国特朗普的一个特色政绩”,法案很长,简单来说就是关于收税和花钱的大规矩,核心就俩事儿:少收税,少花钱。
具体来说,2017年特朗普那会儿定的“企业和个人可以少交税”的规矩,会接着用,同时给军费多拨点钱。
但反过来,以前给搞绿色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这些)的那些好处(比如补贴、优惠),就都取消了;而且穷人想拿医保、领食品补助,门槛变高了——得符合更严的条件才行,没以前那么容易拿到了。
如今这个法案已经通过了美国众议院的投票表决,只要特朗普在4日17时前签署“大而美”法案就会生效执行。
美国国会
这样一来,接下来10年里,美国总共要少收4万亿的税,同时至少要少花1.5万亿的钱。
但是要注意少收的只是中产阶级的税前,穷人或原本没有钱的人,想要得到政府的福利就更难了。
仔细想来,这和法国的没钱补贴高温还让民众花钱租房子的本质是一样的。
我们再来来说说那个中国的典故,这个典故估计很多人都知道,名字就叫“何不食肉糜”。
这个叫“何不食肉糜”的历史典故,是出自《晋书·惠帝纪》,讲述的是西晋时期的晋惠帝司马衷面对百姓饥荒时的荒唐回应,深刻反映了统治者脱离实际、不了解民生疾苦的状况。
晋惠帝
《晋书》中记载,晋惠帝在位时,天下发生饥荒,百姓连基本的粮食(粟米、麦等)都吃不上,饿殍遍野。大臣向他奏报灾情,说百姓“无粟米充饥”,他却疑惑地反问:“何不食肉糜?”(“糜”指肉粥)。
在他的认知里,似乎百姓吃不上饭时,还有肉粥可以替代,却完全不知道普通百姓根本没有获取肉食的条件,连基本的粮食都匮乏。
这不就和现在的法国,天气热了,电费太贵了,你们要不就去找凉快的地方住吧,那凉快的地方就不用钱了吗?
如果还有这等好事,那民众饿了,就找个有饭的地方,渴了就找个有水的地方,缺钱了呢?找哪里?
对于些问题,怎么看?
我还是以典故进行阐述吧,否则大家就看不到了。
首先,这些统治阶级的做法是脱离实际的。
晋惠帝的话之所以成为笑柄,本质在于他作为养尊处优的帝王,从小生活在宫廷之中,对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毫无概念。
他无法理解“粮食匮乏”意味着什么,以为“吃不上饭”只是“不吃这种饭”,而非“根本没有食物”,这种认知偏差暴露了封建统治阶层与民间的严重割裂。
到了现代社会,在做出某些决策的时候,根本没有深入调查,只是某一些人,甚至某几个人提出的方案,就推广并执行,就像“大而美”法案一样。
特朗普作为总统不可能自己写出那样详细的、条款巨多的法案,一定是一群人起草的,这群人是什么人,绝对是能从法案中获利的人,能减少他们的税收,钱还得更穷的人平摊。
特朗普
法国的政府也是如此,自己连热和空调的本质矛盾都没有搞清楚就在那里上指南,真还不如不建议。
其次,便是统治阶级对民生疾苦的漠视。
这一典故也折射出古代某些统治者缺乏对民生的基本共情。
真正的治国者需要了解百姓的真实需求,而不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臆测底层的处境。
后世常用“何不食肉糜”来讽刺那些不了解实际情况、空谈解决办法的人,尤其是当某些观点脱离现实、忽视客观条件时,这句话便会被引用以指出其荒谬性。
道理还是一样的,就是当决策和法案只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时候,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事儿就不可能去出现了。
法国
最后,说一下历史的警示吧。
历史虽不能重现,但是可以借鉴,可以学习。
教员曾经就说了很多事情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解决方法。
不通过实地调查,闭门造车,能搞出什么好的政策呢?
不听听民众的心声,强势推行法案,只代表小部分人的利益,不代表最广大人的利益,对于政府来说是很危险的。
从西晋的历史来看,晋惠帝的昏聩和统治阶层的腐朽,也是西晋后期社会矛盾激化、最终走向动荡的原因之一。
这一典故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看待问题时,尤其是涉及民生、社会议题时,要深入实际,避免以主观臆断代替客观现实。
美国白宫
类似的逻辑在现代社会也可能以不同形式出现,比如对他人困境的不理解,或提出脱离实际的建议。
任何时候,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前提,都是先走近现实、了解真相,尤其是涉及群体利益时,更需要摒弃“何不食肉糜”式的思维,真正从实际需求出发。
我始终相信,做的决定还是要代表最广大人的利益,而不是只为了少部分人。
感谢阅读,评论,点赞,转发!轩羲十三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