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彝医治疗大受患者欢迎、“健康180”指挥中心有序调度远程就诊资源、驻点帮扶医疗团队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身边……近年来,南华县优质、高效、扎根群众身边的医疗卫生服务让群众感受到身边的医疗服务正从“有医靠”迈向“优医享”。
深化医疗卫生改革 让群众看病少花钱
“现在走10分钟的路,就可以在卫生院买到药,一支14.5元,还不到以前的三分之一,便宜又方便。”马街镇马街村委会合包田小组村民李秀琼患有糖尿病,需常年注射胰岛素,在以前,她需要坐4个小时的车到县城购买胰岛素。

为了有效解决群众就医难、就医贵问题,2022年以来,南华县从“强基层、建机制”入手,设立县域紧密型医共体管理委员会,组建县人民医院为总医院,4家县级卫生健康单位、11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1个村卫生室为成员的紧密型医共体,制定县乡统一的基本用药和试剂耗材目录。
实施“智慧医共体”建设,搭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信息系统、临床辅助决策系统等子系统组成的医共体信息平台,建立医共体双向转诊中心,实施“大病不出县 行走的医院”数字化村卫生室援助项目,建成联通北京上海知名三甲医院,覆盖县、乡、村、组的五级远程诊疗网络,有效解决了山区患者就医四处奔波的难题,群众就医附加成本同比降低80%左右。
优化医疗卫生服务 让群众看病更省心
今年4月份,家住楚雄市树苴乡法古么村委会的杨厚礼在南华县区域医疗中心(红土坡中心卫生院)做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医保报销后自付费用743.29元。
为什么会选择到红土坡做手术,杨厚礼说道,“红土坡离我们树苴近,这医生大多是县上来的,医术好,乡镇卫生院医保报销比例高,来这点做手术放心、省钱。”
为有效破解山区医疗资源不均难题,南华县率先在红土坡建成县域医疗次中心,先后派出2批次19名县级专家团队驻点帮扶,破除山区乡镇20多年开展不了二三级手术难题,形成山区乡镇“1小时急救圈”。及时更新医疗设备1239台,争取新增救护车9辆、配备村级巡诊摩托车88辆,为村卫生室配备“全科医生助诊包”。

同时,全方位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达标创建,2家县级公立医院国家推荐标准创建达标,3家二级医院通过二甲复审,11家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2家中心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全部通过验收。建成首都医科大学脑重大疾病标准化防治中心,实现县域内脑部手术“零”的突破。2024年,县域就诊率92.08%,患者满意率93.87%。
强化医疗队伍建设 让群众看病有良医
兔街卫生院开设了牙科、马街中心卫生院开设了儿科、红土坡中心卫生院开设了眼科……随着2025年37名驻点帮扶11个乡镇的县级专业技术人才团队入驻乡镇中心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特色科室遍地开花。
为了有效解决基层优质医疗资源匮乏问题,2024年,南华县率先在马街镇、红土坡镇开展了县级专业技术人才团队派驻乡镇卫生院试点工作,并于2025年4月实现11个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同时构建医共体总医院人员自主管理体系,每年从县乡成员单位可分配绩效中提取10%左右的医共体总医院运行管理经费,用于培训学习、人才培养等。实施乡村医生“县聘乡管村用”,乡村医生执业化率达40.87%,收入从改革前的3138元提高到5171元,最高达12100元。

争取上级医院专家下沉建立专家工作站定期带教坐诊,累计建成省州专家工作站49个、引进“银龄医师”37名。在医疗专业技术人才的带动下,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均能规范开展6类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所有村卫生室均能规范开展4类6项中医药适宜技术,2024年,乡村两级中(彝)医门诊人次达53.31万人次,占门诊总诊疗人次的68.82%。
云南网通讯员 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