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迁今若在
编辑|史迁今若在
2025年5月15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美国新任驻华大使戴维·珀杜这位75岁的共和党资深政客,带着一个中国化的名字“庞德伟”,在社交媒体X平台上发布了一条简短的动态称,已准备好在这里工作,让美国更加安全、强大、繁荣。
这句看似外交辞令的表态,却因其直白的“美国优先”底色,迅速引发外界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深度解读,庞德伟的抵京时间选在了一个敏感节点,美国对华加征的145%关税已正式生效,中国同步将反制关税提高至125%。
他在X平台上强调,自己将“在21世纪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中推进美国的利益”,并称美国驻华使团是“优秀团队”,同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布了其详细简历,重点突出其商界领袖背景与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成员的履历。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中方愿为庞德伟履职提供便利,并重申“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原则,这一表态延续了中方一贯的克制与务实风格,但也暗含对美方“言行一致”的期待。
庞德伟的任命始于2024年12月5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高调宣布提名这位“最懂中国的盟友”,2025年4月29日,美国参议院以67票赞成、29票反对的结果确认其任命,使其成为中美建交以来年龄最大的驻华大使。
特朗普在5月7日的白宫宣誓仪式上直言,庞德伟的任务是,协助处理美国最复杂、最重要的外交关系,并特别叮嘱其向中方领导人传递问候。
这位大使的履历充满矛盾性,他曾在香港、新加坡工作近20年,主导锐步等品牌的全球供应链布局,深谙中国作为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的双重角色,但作为特朗普的长期政治盟友,他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将中美关系定义为“21世纪关键挑战”,甚至声称中国正通过“新型战争”威胁“世界秩序”。
庞德伟的职业生涯始于传统制造业与零售业,1980年代,他作为莎莉集团亚洲区负责人常驻香港,亲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拓荒,2000年前后执掌锐步期间,他推动品牌依赖中国供应链实现全球化扩张,这一经历被美国学者吕祥评价为“理解全球产业链共生关系的典型案例”。
但是竞选参议员时,庞德伟因将企业生产线转移至中国遭到批评,他当时的辩解,全球分工优化供应链可获更大收益”与其当前对华鹰派言论形成鲜明反差。
在4月的提名听证会上,他一面强调对华政策需“细致、无党派、战略性”,一面又呼应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论调,称将忠实执行总统意志。
有学者称庞德伟的核心任务是在“传递特朗普意志”与“务实处理对华关系”间寻找平衡,中方期待其成为沟通桥梁,但美方极端势力则希望他“拆桥”以强化对抗。
值得关注的是,庞德伟抵京次日(5月16日),外交部部长助理洪磊接受其递交国书副本,这一流程较前任伯恩斯耗时一年多的等待大幅缩短,但中方明确表示“不会为美国提供特殊待遇”。
庞德伟的商业背景或许为其提供了一定灵活性,例如,在近期中美稀土博弈中,中国出口管制导致美国关键产业受挫,稀土价格飙升三倍。
分析认为,庞德伟可能利用其供应链管理经验,以“短期技术性妥协”换取美方喘息空间,同时为特朗普的关税战术争取谈判筹码。
庞德伟上任之际,中美关系正面临多重考验,军事上,他曾在参议院主张“强化海军以对抗中国在太平洋的军力”,经济上,关税战与科技封锁持续升级,地缘政治上,台湾问题被特朗普称为“谈判成果将有利于统一与和平”,引发中方对美方干涉内政的警惕。
尽管如此,庞德伟并非全无转圜余地,其前任布兰斯塔德以“农业州长”身份推动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伯恩斯凭借职业外交官经验维持对话渠道,相比之下,庞德伟的商界人脉与对华接触史,或能帮助其在执行强硬政策时保留“技术性合作”窗口。
庞德伟的“首秀”已释放明确信号,他将以“让美国更强大”为终极目标,这意味着中美关系的任何缓和都将是策略性而非战略性,中方对其“架桥”期待,实则是对美国政治精英能否超越零和思维的试探。
历史经验表明,商人出身的政客往往擅长利益交换,但缺乏价值观共识的临时协议难以持久。
庞德伟能否在特朗普的“极限施压”与中国的“底线思维”间找到交集,将成为检验这位“跨界大使”成色的关键标尺。
庞德伟的赴任,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中美关系的复杂光谱,既有产业链深度交织的现实,又有战略竞争加剧的困境;既有商业理性的微弱曙光,又有政治对抗的沉重阴云。
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将被置于放大镜下解读,而当他说出,让美国更安全、强大、繁荣时,中方早已清醒意识到,这位大使的终极忠诚,从未离开过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
信息来源:
《美国新任驻华大使庞德伟抵京就职》——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