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凌晨,巴基斯坦国防部低调而果断地发布了一则军事简报:“代号为‘铜墙铁壁’的军事行动,已于午夜正式启动。”没有铺垫,没有警告,只有四个字:直接反击。
巴军选择的出手方式既迅猛又精准。一架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斗机在克什米尔以南被击落,飞行员随即落入巴方控制区。几乎同时,一处位于旁遮普邦、储存“布拉莫斯”巡航导弹的印度军火库被摧毁,引发持续两小时的高温爆炸。爆炸波甚至传至200公里外的卢迪亚纳市。最具象征意义的,则是一批携带高分辨率侦察系统的巴方无人机飞抵新德里外围,在防空火力密集区上空完成两轮编队飞行后,平安返航。
没有口号,也没有象征性的“警告性打击”,只有军事手段对军事目标的实质性削弱。印度空军的空情控制、地面导弹布防和应急响应,均暴露出预判失误和战备虚空的漏洞。事后,印度媒体报道,中央政府在行动前12小时,曾收到西部战区的“边境异常活动”预警,但因高层对“巴方不会主动升级”判断错误,未作出预案部署。
而这一次,巴基斯坦没有再保持克制。
“阵风”坠毁、导弹库被毁:巴军战果震撼全球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一次被精确策划、分层实施、立体展开的系统性反制。
据巴方通报,击落“阵风”的作战单位为空军第11联队,使用的是“雷霆”jf-17战斗机配合地面雷达网。飞行员被俘后,巴军高调公布其编号、部队归属及完整飞行记录,意在直指印军指挥系统调度混乱。而布拉莫斯导弹仓库的打击则更多显示出巴军掌握了印度导弹部署的高度情报精度——这并非临时情报捕获,而是一次准备充分的定点斩首。
最令印度尴尬的则是无人机掠空事件。据《今日印度》晚间报道,尽管印度空军当时动用了3架苏-30mki进行拦截,但由于目标体型小、飞行高度高,最终无一命中。这不仅是一场侦察,更是一次象征性的羞辱。
印度国内评论纷纷指出,“巴基斯坦改变了战争的语法”。过去的印巴冲突多以对称性报复为主,而这次,巴军用一套“信息主导+制空快打”的战术,精准击中印度防线最薄弱环节,打出了压迫性极强的“前沿反制链”。
印度混乱应对,美方紧急介入调停
局势失控,首先坐不住的不是印度,而是美国。
5月10日晚,美国国务院迅速确认,国务卿鲁比奥与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将军进行了“直接而坦率”的通话。白宫发言人随后转述:美方“深度关切事态升级”,并愿意提供“中立平台”协助推动和谈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这通电话绕过了巴基斯坦文官政府,直接对接巴军核心指挥。对美国来说,这不是外交意外,而是对现实结构的精准识别——伊斯兰堡的战略决策权,在军方,而非总理府。
这一通话释放出双重信号:其一,巴军目前仍控制战场节奏,有自主决定“打与谈”的主导权;其二,美国作为既有盟友,又是军购背后的关键力量,希望借助自身影响力阻止局势向不可控方向滑落。
但这次巴方并未立刻响应停火倡议。伊斯兰堡方面仅表示“欢迎外交努力”,但强调“军事行动仍在计划内有序展开”。穆尼尔将军甚至在当日晚间出席一场闭门军情会议后表示,“所有决定将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先,外部压力不会改变战略路径。”
华盛顿打电话无用?巴铁下一步不谈判
这一轮交锋暴露的不仅是印度边境的防御短板,更是其战略决策体系的脆弱。
从“信杜尔行动”开始,到巴方全面反制,短短72小时内,新德里从攻击方变为被动防御方,政治层面措手不及、军事层面疲于奔命,外交层面则被美国与巴基斯坦绕过,成了“被调停”的对象。这种被动,才是真正令莫迪政府难堪的根源。
美国的调停话术看似居中,实则内藏锋芒。鲁比奥在讲话中反复提及“双方克制”、“对话通道”、“区域稳定”,却始终未使用“印度拥有自卫权”之类措辞,这一语义冷处理,已被不少分析人士解读为“华盛顿对印度冲突策略的默认距离化”。
而此时的巴基斯坦,却没有任何“急于谈判”的迹象。多家外媒援引军方线人称,接下来数日将进入“中强度战略打击期”,重点打击印度西北方向的军用机场、电子战雷达阵地与弹药中转站。这种计划性反攻节奏,很难想象是出于“被动回应”。
这是一场节奏逆转的典型案例——从最初的印军突袭,到如今巴军空袭新德里,美国斡旋失效,印度只能自行消化冲突升级带来的代价。
最终问题并不在于巴基斯坦会不会停,而在于新德里是否愿意低头。就目前而言,“铜墙铁壁”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