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死!哈尔滨一SUV掉冰窟窿,皮卡车救援反被拖下水,驾驶员溺亡

2025年02月06日18:00:33 国际 6111

南方地区在夏天的时候因为游泳溺亡事件层出不穷,北方地区到了冬天,人或者汽车去冰面溜车而发生冰面碎裂掉进冰窟里而溺亡的事件也是频发。

1月20日,黑龙江哈尔滨木兰县三胜村一辆汽车陷入冰窟,情况危急之下,另一辆路过的皮卡车好心去用绳子牵引救援,结果导致皮卡车连人带车都掉入冰窟窿,皮卡车司机溺亡。

哭死!哈尔滨一SUV掉冰窟窿,皮卡车救援反被拖下水,驾驶员溺亡 - 天天要闻哭死!哈尔滨一SUV掉冰窟窿,皮卡车救援反被拖下水,驾驶员溺亡 - 天天要闻哭死!哈尔滨一SUV掉冰窟窿,皮卡车救援反被拖下水,驾驶员溺亡 - 天天要闻

木兰县管理人员说,车辆掉落位置是水库鱼池,当时冰面很薄,这个位置是为鱼池的鱼开孔吸氧的地方,因为都结冰了,如果不开孔,鱼池里的鱼没有氧气要死的,但是这个地方是还有标注,没想到一辆白色私家车经过的时候就不小心陷进去了。

这时候私家车的人如果直接下车找救援队把车拉出来就好了,人离开车,只要人安全就可以了,但这SUV的驾驶员还抱有幻想,舍不得把车舍弃,怎么会这么傻啊!

哭死!哈尔滨一SUV掉冰窟窿,皮卡车救援反被拖下水,驾驶员溺亡 - 天天要闻哭死!哈尔滨一SUV掉冰窟窿,皮卡车救援反被拖下水,驾驶员溺亡 - 天天要闻哭死!哈尔滨一SUV掉冰窟窿,皮卡车救援反被拖下水,驾驶员溺亡 - 天天要闻哭死!哈尔滨一SUV掉冰窟窿,皮卡车救援反被拖下水,驾驶员溺亡 - 天天要闻

去救援的这辆皮卡车不是专业人员,不知道他们之间是不是认识,还只是好心去救助,皮卡车司机用想用绳子把这白色私家车给拉出来,但是冰面已经有口子了,白色SUV车本来车头向上翘的,被皮卡车一拉,车头向下沉了,这时候皮卡车的人还不死心,继续救援,最后咔嚓一下,皮卡车这边的冰也碎裂了,边上的人都在喊快点出来,从这边出来,结果皮卡车司机还是太大意了,正在犹豫的时候,皮卡车就连人带车一起掉进了冰窟窿,沉下去了,水里直冒着气,边上的人拿着木棍想去拉,但是够不着。

再说,驾驶员在车内,到了水下车门也打不开,再长的棍子也没用。

发生这样的悲剧,只怪大家双方都太大意了,没有意识到这个危险,车子没有沉下去之前,两个人都可以上来,但他们还和大自然去较量,只能说可悲可叹!

哭死!哈尔滨一SUV掉冰窟窿,皮卡车救援反被拖下水,驾驶员溺亡 - 天天要闻

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一起悲剧,白色私家车掉下去的时候,车里的人离开车就可以了,人命比车还值钱吗,这皮卡车司机也是大意,一点没有敬畏之心,这种情况下一点常识都没有,去救援就是搭上自己的命……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国际分类资讯推荐

【海外智库观察-美国】中美与国际组织的AI治理标准之争 - 天天要闻

【海外智库观察-美国】中美与国际组织的AI治理标准之争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海外智库观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的迅猛发展,围绕其治理的国际竞争也愈发激烈。AI治理不再仅仅是技术管理问题,更成为国家软实力输出、规则制定权争夺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中美两国以不同的治理路径和制度逻辑,试图在联合国、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国际电信联盟...
文化强市再添新平台!东莞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正式试运行 - 天天要闻

文化强市再添新平台!东莞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正式试运行

近日,东莞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正式试运行。作为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十大文体设施之一,基地是文化强市建设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平台,对传承红色基因、打造文化品牌、擦亮城市名片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增强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全市学习传承东莞
鲁比奥很尴尬,专机飞绕亚洲国家转了一大圈,就是进不来中国 - 天天要闻

鲁比奥很尴尬,专机飞绕亚洲国家转了一大圈,就是进不来中国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亚洲行程成了个大新闻。这哥们儿坐着专机跑了一圈,去了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还参加了东盟外长会议,可就是没来中国。咋回事儿呢?这背后有啥故事?先说说这人吧。鲁比奥,1971年5月28日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家里是古巴移民
俄乌打了三年,打穷了三个国家,富了三个国家,中国也在其中 - 天天要闻

俄乌打了三年,打穷了三个国家,富了三个国家,中国也在其中

俄乌战争打到今天,已经整整三年了。从2022年开打到现在,这场仗不仅把乌克兰和俄罗斯自己搞得焦头烂额,还把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搅得天翻地覆。有的国家被打得喘不过气,有的却趁乱赚得盆满钵满。中国呢,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没闲着,在这场乱局里找
澳大利亚外交超出预期,将考虑中美间平衡战略 - 天天要闻

澳大利亚外交超出预期,将考虑中美间平衡战略

最近在北京开了会,是学术共同体第18次会议,我2008年参加过他们第一场会议,没想到一晃17年过去了。第一次会议的时候还记忆犹新,当时几百上千名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汇聚一堂,感觉交流起来非常畅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