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内媒体援引路透社等多家外媒发布的消息,以军在1月1号当天从加沙城的部分地区撤离,同时还有不具名的以色列官员告知媒体,以军将在本月从加沙撤离,转而进行为期有可能长达一年的“扫荡行动”。
与此同时,曾发誓要“彻底抹平加沙”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提出了实现和平的“三大条件”。分别是哈马斯—伊朗代理人必须被摧毁;加沙必须实现去军事化;加沙必须实现去激进化。
几乎是同一时间,此前那被临时部署到东地中海的,美国海军新一代旗舰福特号航母,被媒体曝出已经启航,返回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母港。
有趣的是,就在以军从加沙撤走部分军队的前一天,美国和英国还在向胡赛武装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胡赛武装放弃袭击前往以色列的商船,否则美英将以联合作战的方式采取行动。
24小时之后以军就宣布了新的作战计划,可见华盛顿此次成功地将“创造台阶”的压力转移到内塔尼亚胡当局的身上,以便于美军能够从这滩烂泥中全身而退。
拜登政府也避免了在大选前夕,陷入新一轮海外战争的旋涡,加沙民众也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机会来恢复家园。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军从加沙离开并不意味着本轮冲突到此结束,内塔尼亚胡提出了所谓的“三大条件”也不能证明真心向往和平,这一切只是向外界预告,加沙地区冲突烈度,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有所放缓。依照以往的经验,转入“扫荡模式”的以军,虽然不会进行大规模的无差别轰炸,但是针对平民的袭击也同样不会杜绝。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以色列可以释放相当大一部分的预备役部队回归日常生活,尽快恢复以色列国内的经济运转,否则在哈马斯被消灭之前,以色列就要被自己的战争动员令拖垮。
另外,本轮加沙冲突给以色列及其大金主美国,带来了过去从未想象的舆论压力,西方引以为傲的舆论壁垒,在顷刻之间就全球汹涌的民意所冲破打,发生在安理会内部的交锋更是一刻不停,如此巨大的压力直接戳破了以色列,为自己塑造的“正义金身”,实现了从“被害者”到“加害者”的转变。
因此选择在这个时间点降低烈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舆论的关注度。只不过,当舆论得到短暂的平息之后,内塔尼亚胡的命运就必须要摆在桌面上了。
本就是在一片争议声中成为总理的内塔尼亚胡,如今不仅要背负着“以法乱国”的政治包袱,还要为此次以色列被袭事件承担责任。
尤其是在以色列数十年如一日塑造的“强国神话”下,以军非但没能取得预想中的战绩,反而在哈马斯主体架构仍然健全,特别是在哈马斯手中还有为数不少的人质,没有归还的情况下撤军,已经在以色列国内引发了众怒。
可以预见的是,内塔尼亚胡在未来一段时间,要面临的不止是来自国际社会的施压,同样还有国内民众的抗议。至于他口中的“三大条件”,恐怕也将成为其政治生涯中最后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