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9日-10日,G20峰会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这次会议相较以往是比较特殊和引人注目的。在此次峰会上,美国、印度和部分G20国家共同宣布,将建设一个连接欧洲、中东和印度和陆海联运项目,以促进多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那么美国牵头的项目具体内容如何,这件事靠谱吗?
一、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
该走廊的名称是“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简称IMEC。该走廊的发起人是美国,参与者有南亚的印度,中东的沙特、阿联酋、约旦、以色列,以及欧盟国家。目前相关各方除约旦外,都已经签署备忘录。
该走廊兼具海运和铁路运输,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该走廊分成两部分,东线将通过海路横跨阿拉伯海,连接印度和阿联酋,北线则是东线的延伸,从阿联酋进入沙特,连接中东的约旦和以色列,最后进入欧洲。印媒称其为现代的香料之路,欧盟主席称,该项目落成后,将使欧盟与印度之间的贸易加快40%。
该报道称,这条新的经济走廊的提出始于去年7月拜登对沙特的访问,今年1月以后,美国先后与印度、中东等国进行了会谈,经过长达数月的幕后谈判,才最终在G20峰会上提出。
但是目前这条线路还在规划中,跨洲项目的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备忘录中却并没有提及,只是表示在将来的两个月内会有更全面的计划制定出来。而根据印度的报道,美国将投资6000亿美元,沙特愿意投资200亿美元,并且态度十分积极。
二、美国牵头建设该走廊的目的
多家外媒都表示,美国的这一举措是对标“一带一路”,旨在与中国日渐增长的影响力相对抗,并将其作为“一带一路”的基建替代选项。这并不是西方国家第一次对冲“一带一路”。欧盟此前曾经提出“全球门户计划”,并为该计划拨款3000亿欧元,以助力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现在公布的简易路线,受益更多的是沿线国家。那么美国为什么这么积极呢?更多的是政治考量。中东是各方势力的争夺场,也曾经是美国的“传统合作伙伴”。但是现在沙特等国开始向中国靠拢。尤其是中国协助沙特和伊朗和解之后,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扩大,而美国的影响力则进一步下降。美国希望借助这条经济走廊,加强中东沿线国家的联系,以对抗中国投射的影响。
而且对美国而言,如果该走廊真的进入建设阶段和使用,与欧洲、中东、印度的盟友关系能得到巩固,美国在全球基建行业内的存在感无疑会得到增强,其在国际物流领域的强大影响力得以展示,也能借此吸引实体回流并为国内建筑等行业提供机会。
三、该走廊是否具备现实基础
按照外媒放出的消息,这个项目还停留在PPT展示阶段。可行性有多高还不清楚。但是至少有三方面的难题需要解决。
第一是项目共识和地缘局势方面。该项目涉及欧亚多个国家,部分国家难以代表整体的意识。而且中东国家矛盾十分尖锐。尽管美国一直在尽力斡旋以色列与中东各国的矛盾,但是收效甚微。而且在地缘方面,该走廊现在就面临挑战。G20峰会结束后,土耳其在11日表示了对该走廊的反对,作为亚欧之间传统商路的必经之地,土耳其的地缘位置难道不再重要了吗?还是说印欧走廊建设的主旨不是加强区域合作,而是搞小团体吗?
第二是资金问题。这样一个洲际合作的陆海联运项目,所需资金极为庞大。而且基建一般是前期投入大,收回的周期长。印媒表示美国会出资,可是美国自己的债务增速远超经济增速。根据美国国会预算,今年年底美国债务将占GDP的98%。在此基础上,美国难道能够全力支持走廊的建设吗?经费来源没有明确将难以推动项目的落地。
第三是低估了中国影响力。中国的影响力并不只体现在经济体量上。抛开中国的经济状况。仅就基建而言,中国敢称基建水平世界第二,谁能排第一呢?美国和欧盟已经出现了产业空心化,基建能力不能支撑大型建设。印度的基建能力也不足以承建如此规模的项目。而且想得到物美价廉的基建物资,除了中国还有谁能提供呢?刻意排除中国,必然导致成本的上升。更何况中国基本是沿线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项目建成后,难道能起到阻止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的作用吗?由此可见,印欧经济走廊的想法还是悬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