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上个月参观了位于上海的波音公司
近日,《纽约时报》一则报道指出,几十年来,美国的企业巨头们将中国视为摇钱树,“垂涎”中国的数亿消费者,还声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在中国开展业务也被视为不可错过的机遇。但这些美企高管如今对中国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报道称,“在中国的西方公司正面临巨大的压力,中国经济举步维艰,与美国的关系陷入紧张,长达三年的疫情限制造成了尚未愈合的裂痕。”但报道又话锋一转指出,体量达18万亿美元的中国经济,虽然困难重重,但美国企业依然不容忽视,很难离开。原因很简单,撤出中国市场,意味着这些企业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失去“先手优势”。所以,许多西方公司仍将在华业务视为长期投资,只不过回报与风险是并存的。
近期以来,美国一些政客和媒体炮制所谓“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夸大在华投资的“风险”,完全不符合中国当前的真实情况,这些噪音的实质是延续一些西方国家在贸易上打压、在技术上封锁、在舆论上唱衰中国的一贯做法。
中国是苹果手机最大的市场之一
《纽约时报》还提到,美国企业在中国需要操心的地方有“一长串”。首先,西方公司会遭到一些突击检查,而且罚款很重,会破坏交易,监管法规会限制数据的转移。其次,中方今年公布的反间谍法,会增加做生意的成本。其余还有一些“灰天鹅”因素,也就是虽然不太可能发生,但仍然有可能发生的事。比如,再次发生疫情、更多美国制裁,或者边界发生公开冲突。
但是对于中国而言,重视国家安全,统筹发展与安全,是中国维护主权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在华投资的外企,中国只会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而不是学美国搞些有的没的。一些美西方政客和媒体故意歪曲中国的法治行为,进而误导他们的企业和公众。这种做法既有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偏见,也暗含着想要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考量。
瑞幸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和营收已经超过星巴克
除此之外,美国官员的立场也让美企对华展开贸易和投资的问题复杂化,因为他们的情绪已经转向反对中国。美国有百年历史、生产发动机的跨国公司康明斯(Cummins)发言人米尔斯表示,“美国企业如果对中国还是生意做归做,采取一切照旧的态度,可能会被国会传唤。假如说了中国的任何好话,就会坐上被告席。”
他也认为,削减中国业务是不可行的。因为康明斯作为一家发动机、发电机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在中国有21家工厂,利润约有五分之一来自中国。康明斯公司正是在中国的成功,才带来了在全球各地的成功和美国就业的增长。
而且,其他公司也有同感。美国航空航天和国防承包商——雷神技术公司的CEO雷格·海耶斯今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必须找到一种相处之道。雷神技术公司在中国有两家子公司,生产商用发动机、航空系统和客舱,将供应链撤出中国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个市场太大,对美国经济太重要了。
雷神技术公司CEO雷格·海耶斯:可以降低风险,但无法与中国脱钩
目前,一些美国企业正试图在政治审查和生存之间取得平衡:因为如果不与中国企业在研究和创新方面展开竞争与合作,就有可能在全球市场上,被中国竞争对手打败。实际上,美企仍然留在中国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着庞大的消费市场。无论是汽车制造商、科技公司还是奢侈品牌,都深知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撤离中国,意味着失去了那些对于利润增长至关重要的消费者,这将直接导致其市场份额的下降。美国企业们很清楚这个后果会对他们的收入造成巨大的冲击。
其次,中国的投资环境在过去几十年里有了巨大的改善,美国政府不承认也罢,但这对于美国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商机和机遇。撤离中国,不仅仅意味着失去了这些机会,还意味着错失了与中国这个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建立长期合作的机会。美国企业们很清楚,失去中国这个市场,对于他们而言是一场巨大的损失,他们不敢轻易放弃。
沃尔玛在中国大约有400—500家门店
此外,撤离中国对于美国企业而言,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人才断层和生产线的转移问题,这将对企业的运作和效益造成重大影响。美国企业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供应链关系。中国的制造业带来了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其中一部分是为美国企业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撤离中国,将导致供应链的中断,对于企业的生产和运营将带来巨大影响,这样的后果显然是他们难以承受的。
实际上,真正拿子虚乌有的“安全问题”,压制外国投资的是美国及其西方盟友。这种蓄意误导只会扭曲市场,对抗性思维不会有任何出路。美西方国家让政治偏见凌驾于经济理性之上,执着于对中国投资环境的造谣和抹黑,只会让本国企业错失更多合作发展机遇,损人不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