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no:比性教育更重要的“死亡教育”,大多数家长都忽略了......

“你得活呀!”

“妈妈,怎么救它......”


近日,徐州男孩因宠物小鸡去世大哭3小时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视频中,孩子养了一段时间的宠物小鸡突然死亡,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无法接受事实的小男孩,哭得伤心欲绝,一直念叨着救活小鸡,断断续续哭了将近3个小时。


最后,无可奈何的家人只好将小鸡埋了,还立了碑。



视频一出,立刻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很多人被男孩的单纯善良所感染。


同时,想起自家娃,面临宠物死亡时不依不挠、伤心欲绝的模样,又好气又好笑。


给宠物“立碑”“手写道歉信”“磕头”“水葬”......



当然啦,面对孩子失去爱宠的伤心难过,不同家长的做法也值得我们深思。


有家长“偷梁换柱”,担心孩子承受不住宠物狗的意外死亡,想出买个同样的狗作为代替的办法。


可相处几年的狗狗,孩子又如何能察觉不出来,当他知道真相后,又该何等伤心?


还有家长为了安抚孩子,想出全家人为宠物“披麻戴孝”的方法,离谱又好笑。



家长想照顾、安抚孩子的心理,晨妈可以理解,但方法却有待考量。


因为相比于安抚,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给孩子上一堂死亡教育课,教他认识死亡、面对死亡。


不然一味地安抚,孩子的内心只会变得脆弱不堪,也永远无法直视生死一事!


为什么会有死亡?


“这还是我第一次面对死亡,为什么会有死亡?”


11岁男孩参加宠物兔葬礼时,泣不成声,边哭边问大人为什么会有死亡。



这或许是每一个孩子面对宠物死亡时,脑袋里冒出的疑惑与不解。


对此,有些家长可能会三缄其口,因为死亡本身极具沉重悲痛色彩,担心会吓到孩子。


可避谈,并不意味着死亡不会发生!


尤其是对于懵懂无知的孩子来说,对死亡好奇又惧怕,倘若家长一味谈死色变,只会将死亡的恐惧传递给孩子。


综艺《不要小看我》中,小女孩霖霖的妈妈去世了,她因想念母亲,在节目里哭泣。


但爸爸却不懂得用言语开解女儿,于是用了最笨拙的方式——隐瞒。


可善意的谎言并不能缓解霖霖对妈妈的思念,反而加深了她对死亡的恐惧。



晨妈的一个朋友,也做过与霖霖爸同样的隐瞒工作。


在儿子4岁多时,突如其来的一场意外,带走了外婆的生命。


因孩子从小被外婆带大,朋友担心孩子承受不住这一打击,于是骗孩子说:


“外婆去旅行了,要好久才能回来,你要乖乖地等她哦。“


并且播放外婆之前的语音,来增加“谎言”可信度。



可日复一日地等待,孩子的耐心也被慢慢消磨殆尽,但他每天追问,都只能等来妈妈的一句“再等等”。


然后,孩子便不再问妈妈了,慢慢变得郁郁寡欢,抗拒社交。


这时候,朋友才发觉事情的严重性,也懊悔自己当初的隐瞒。


其实,相比于隐瞒或者模棱两可的糊弄孩子,晨妈更倾向于给孩子上一堂死亡教育之课。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告诉他们:


任何生物,有生就有死,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自然规律。


同时教会他们如何认识死亡、面对死亡,学着与所爱的人与物做最后一场告别!


“妈妈,你会死吗?”

你的回答,很重要


“妈妈,你会死吗?”

“外婆,你也会死么......”


蛋蛋第一次看到家里宠物狗死亡后,顶着哭花的脸抽噎着问我:


“爸爸妈妈也会死么?”


不仅是蛋蛋,很多孩子第一次接触死亡时,心里难过的同时也会感到害怕,担心亲人也会死去。


这个时候,家长对死亡不同的回答,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就像近期观看的电影《人生大事》中,男主莫三妹向女孩小文解释外婆去世。


前后两种回答,效果天差地别。



刚开始,莫三妹与小文素昧平生,只是作为小文外婆的殉葬师出现。


可生下来就没见过父母,整个世界只剩外婆的小文,根本无法理解外婆的死亡。


她不明白,为什么一觉醒来,外婆再也叫不起来了。


懵懂的小文只能躲在柜子里,听着外面办丧事的唢呐声,看进进出出的人张罗外婆的遗体......



直到他们抬走外婆的遗体,悲伤的小文再也忍不住冲了出去。


可她小小的身躯哪能阻挡大人的力量,无异于蚍蜉撼大树!


最终,外婆的遗体还是被送往了火化场,成为烟囱里排出的一缕缕黑烟。



崩溃的小文一直追着车辆,一路问到了莫三妹的住所,不停地问他:


“外婆去哪儿了,你把外婆还给我......”


起初莫三妹只会冷漠地告诉小文:


“你外婆死了,不会回来了,遗体被烧了,死了你知道吗...”


如此简单粗暴,对失去唯一亲人的小文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让她崩溃得啕嚎大哭。


但与小文有了感情后,莫三妹开始学着用一段美妙的故事,来为外婆的死亡画上一段省略号


他告诉小文:


“外婆并没有离开,而是到天上去,变成一颗星星,一直注视陪伴着小文......”



这一举动,顺利地让小文接受了外婆的离开,将天上的星星当做自己思念外婆的一个精神寄托。


所以,当你的孩子也问你:“妈妈/爸爸,你会死吗?”


请你也温柔地告诉他:


“人都有老去离开的那一天,但妈妈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会陪你,即使我们离开了,也会永远爱你、看着你~”


懂死才懂生,

亦能更好地珍爱生命


在大众眼里,死是一个不吉利的字眼,一切与死挂钩的事物,都让人讳莫如深。


有些家长,甚至会过于美化死亡,将死亡比作成一场旅行、一场探险...


但你们知道么?


过于美化死亡,也会淡化孩子对死亡和生命的敬畏之心。


只有真正懂得死亡意味着什么,才能知道生命的可贵!


正如冉克雷维所言:提早认识死亡,才会深刻人生。


放眼生活中,孩子跳楼、轻生、伤人的新闻时有发生,每次出现,都让家长的心弦一阵阵发紧。



冷静下来,我们也要深思:


为什么孩子如此不爱惜生命,能如此坦然地伤害自己或他人。


或许,真正的症结就在于孩子缺乏的死亡教育,才让他们如此漠视生命。


近期发生的“8岁儿童将3岁孩子推下楼”的新闻事件,让人再一次震惊来自孩子的“恶”。



难以想象,小小年纪的他,内心竟能如此恶毒,狠心对一个3岁孩子又打又踢。



重点是他们并不存在深仇大恨,和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甚至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但谁也无法想到,掩藏在他礼貌和善笑容下,是一个淬了毒的邪恶内里。


善变的嘴脸,狠戾的行为.....完全看不出他对生命的尊重,这难道不是作为父母的失责。


另外,对生命缺乏敬畏之心,不仅会漠视他人生命,也会让孩子对自己的生命缺乏珍爱之心。


一点小挫折、坎坷,或是来自他人的责难,都能让孩子精神崩溃,继而做出伤害自己的事。


14岁男孩,被父母责骂几句后,拿起菜刀连砍自己6刀,刀刀见骨,愤怒地说出:


“不让我玩手机,我就去死!”



19岁少年因家庭破碎,加入死亡游戏,自残伤害自己......



一桩桩血泪惨案,难道不足以提醒我们,重视孩子的死亡和生命教育。


毕竟孩子的问题,说到底都是大人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要尽量多陪伴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欢快的生活环境,给孩子减负,给自己减负。


最为重要的是,你要在孩子心中根植一种观念:


人生大事,无非生死,生死之外,皆为小事!


无论内心有多天崩地裂,你也要控制住自己,不去做伤害自己的蠢事!


因为任何人和事物,都不值得你用生命作为代价,更不要为了一些莫须有的东西,去伤害自己和他人。



寻梦环游记》里说: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第一次面临爱宠死亡、家人离去时,孩子难以承受也是人之常情,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会他认识和面对死亡。


让他明白,那些离开的人和物并没有真的离开,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化作水中月、天上星,一直陪伴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