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黑须黄眼似金,攧搜容貌赛天蓬。
手中持定宣花斧,不怕英雄百万兵。
这是文学作品中的程咬金,也是诗词曲赋中的程咬金,鲁莽豪爽,心思简单,与小说记载相同,但和历史记载不同。
头条和百渡上有很多文章介绍他晚节不保,或者无奈自污,皆源于他晚年在征讨西突厥的过程中发生了两件事情,被很多人做了各种解读,事情经过并不复杂,大体如下:
唐高宗任命程咬金为行军大总管(相当于元帅),讨伐西突厥某部,前军总管苏定方率领的先锋部队取得大胜。原本应该乘胜追击,但身为副大总管的王文度出于嫉妒却表示反对,理由为穷寇莫追,以防中计,应谨慎行事,稳扎稳打。同时说他怀揣皇上密旨,其目的就是倘若唐军轻敌冒进,他有权阻止。于是程咬金下令全军不得追击。苏定方得知后并不同意这种战略,并对圣旨一事持怀疑态度,他对程咬金说皇上既然任命您为帅,断无可能弄个密诏给副手,其中必定有诈,应当将王文度抓起来,“八百里加急”问个清楚,但程咬金不听。当唐军到达恒笃城后,有数千胡人开门投降,王文度建议屠城,程咬金无视苏定方的强烈反对,下令屠城,还掠夺城中财宝并且与王文度快乐分赃。班师回朝之后,王文度犯了矫诏之罪,按律当斩,但不知为何只被罢官。程咬金也被免除职务。
此处记载至少有十处疑点:
1、 唐高宗为何不任命其它名将为大总管?
2、 王文度是否有资格成为行军副大总管?
3、 王文度是否会嫉妒苏定方的军功?
4、 王文度是否有必要说自己怀揣密旨?
5、 所谓的圣旨或密诏是否存在?
6、 程咬金是否有权做军事上的决断?
7、 身为一代名将,他为何故意打败仗?
8、 程咬金明知屠城分赃无法保密,为何执意如此?
9、 有人说程咬金自污是为了配合唐高宗削弱旧臣,果真如此么?
10、 王文度按律当斩,为何仅仅是免官?
由此引出最关键的一个疑问:
王文度的背后到底是谁?是唐高宗李治?还是另有其人?
不妨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分析
一,唐高宗李治为何任命程咬金为行军大总管?
当时能够名正言顺成为大总管的名将计有三人,李勣,尉迟敬德以及程咬金,其中尉迟敬德不问世事已经十余年,而且迷信炼丹之术,已经无法带军出征。
按理来说,李勣为最佳人选,但他是唐高宗最信任的武将,而且文武兼备,出将入相之人除了已经死去的李靖就是他。更重要的是,唐高宗废除王皇后还不到一年,他需要一个信得过的自己人守在长安。
程咬金同样对皇上忠心耿耿,毕竟李世民临终之际,让这位老将率兵亲自护送还是太子的李治回到长安继位,不仅如此,程咬金还为了新皇的人身安全,亲自在皇城守护了三个月。
内有李勣镇抚,外有知节征讨,看似很理想的布局,不是么?
二、王文度是否有资格成为行军副大总管?
核心就一个问题,此人是否懂得行军布阵,是否为内行。结论是当然,王文度在史料中的第一次出场就是随李世民讨伐高句丽,当时他属于某个前锋兵团的副总管,从东莱出发到辽东,攻克卑沙城时,正是此人率先登上城墙,杀入敌军阵营,致使守城军士大乱,从而拿下全城。那一年是贞观十九年,能当上前锋军的副总管,就算上面有人,至少也得三十岁左右。而征讨西突厥发生在十一年之后,也就是说当时的王文度并非外行,而且最少也得四十岁。但仅凭这点功劳就能混上行军副大总管,多少有些难以信服,所以得出一个结论,王文度背后有人,这个背后之人是不是唐高宗?
如果不是呢?
三、王文度是否有必要或者有可能嫉妒苏定方的军功?
《旧唐书》记载王文度“害(妒嫉)其(苏定方)功”,但害其功有一个前提,即王文度也属于前军总管,也就是说,嫉妒成立的要件之一就是王文度有去和敌军交战的职责,但当时他的职务是“副大总管”,即副司令或副元帅,除非大势已去或决一死战,否则根本没有机会亲自上战场杀敌,甚至可以说,他什么都不用做,呆在帐蓬里,下面人立的所有战功自动有他一份。
事实是,苏定方立的功劳越大,王文度的功劳也越大。根本不存在嫉妒的可能性。
四,王文度是否有必要说自己怀揣圣旨?
程咬金想乘胜追击,王文度不同意,无可厚非,因为依据唐朝的规定,大总管有军事指挥权,甚至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只要不是造反或投敌,副大总管没有权力制止。即便是不听劝阻导致一败涂地,事后只要能证明王文度确实反对过,那么就没有过错。也就是说,正确的表达方式是,王文度和程咬金说,我不同意你继续追击!倘若你非要打不可,随你,但这个锅我不背。
实际上,王文度不仅反对,而且为了阻止程咬金取得胜利,不惜说自己有圣旨。可以理解为,他不惜任何代价也要阻止程咬金取得这场胜利。
对于王文度来说,打了胜仗,他有功。打了败仗,他无过。
为何如此执着?
就算他背后的主子是唐高宗,也不可能这么不知轻重,为了削弱旧臣的权力,而放弃到手的胜利!
既不合常识,也不合逻辑。
事有反常必为妖。
五、圣旨是真是假?
所谓矫诏,就是虚构或伪造圣旨,历史上有许多矫诏事件,因为矫诏,秦朝有胡亥继位,西晋有八王之乱,大唐有软禁文宗,依照唐律,当处以绞刑,哪怕没有实施,也是流放两千里。试问王文度有多大的胆量敢做这种事?
另外,他已经明确表示“我有圣旨”,但是王文度没说,“用不用拿出来你看看?”程咬金也没说“你把圣旨拿来让我看看。”
很多人认为他没有圣旨,更多人认为他有圣旨,但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不论有没有圣旨,程咬金都有权力不听从或不相信,因为这个圣旨顶多是节制或监督,却不可能夺去他的军事指挥权。
他在担心什么?
六,程咬金是否有权力不听圣旨?
山高皇帝远,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李治也不是一个昏君,怎么可能对前线战事指手划脚?按王文度所说,皇上的这道密旨其主要目的就是担心程咬金“恃勇冒进”,所以特意安排一个人节制他。
问题随之而来,程咬金在以往的战场上是否冒进过?没有!李世民评价他“勤诚”,史学家刘昫评价他“知机时变”,宋祁评价他“贤”。从他以往的经历来看,这是一个智勇双全,眼光卓绝的人物,如果只是一介莽夫,如何能引来李建成的忌惮?第二个问题也呼之欲出,轻敌冒进是否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没有!
因此,正确的理解是,王文度即使有圣旨,圣旨上也不会有这样的内容!因为唐高宗不可能隔着锅台上炕,肯定会给这个忠心老臣以临机决断之权,而程咬金也拥有绝对的战前军事指挥权。
七 、身为一代名将,他为何要宁败不赢?
苏定方认为圣旨一事有诈,程咬金没有理由看不出来,为何下令停止追击,结果造成大量军士伤亡。
原因只有一个,在程咬金看来,这一仗必须要听王文度的指挥,哪怕打了败仗也在所不惜。
打胜,回去加官晋升,赏赐多多。
打败,回去被罚被贬,名声尽毁。
这么简单的账,他怎么可能算不明白?
但还是选择了向失败走去,不仅如此,而且听从王文度的意见屠了一个城,同时掠夺了城中的财宝,所谓分赃,当然不可能只有程咬金和王文度两个人,军中大大小小的将领都要分一杯羹。
问题随之而来,我们并不知道当时军中还有哪些将领,他们姓甚名谁,属于哪个势力。但却有一个线索,《旧唐书》载:“唯定方一无所取”,只有苏定方没有参与分赃。
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次参加征讨的大唐军队,除了前锋部队以外,其他将领都属于另一股势力。所以《新唐书》中说“知节不能制(制约,约束)。”
果真如此么?还是另有隐情?
八、程咬金明知屠城分赃之事无法保密,为何执意如此?
有前车之鉴,李靖大胜突厥时,温彦博弹劾他掠夺突厥财物,李靖大胜吐谷浑时,也有人诬告说李靖要谋反。何况“杀俘不祥”。
有人说这是程咬金为求自保的自污之举,在下认为不尽然,分赃即可,何必屠城?倘若分赃,以后还有机会东山再起,比如李靖。一旦屠城,势必留下恶名,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再也没有机会挂印出征。对于敌人来说,左右都是一个死,不如力战而死。
对于一个智商高度在线的人,他为何选择自掘坟墓?
九、有人说程咬金自污是为了配合唐高宗削弱旧臣,果真如此么?
当时,将手伸向朝堂的并没有武将,基本上全是权臣,即关陇豪族,后宫如此,官场如此,军队也不干净。所以唐高宗李治的策略是扶持一些人来牵制一些人,或者打压一些人。所以他需要联盟,比如李勣,比如许敬宗,甚至程咬金,用以牵制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
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打压旧臣,除非这个旧臣不听话,争权夺利。
程咬金怎么可能不听话?李世民为何指定他亲自率兵护送太子回长安继位为帝,因为李世民征高丽时,留守长安的武将就是程咬金,程咬金是李世民留给李治的护身符。
对于唐高宗来说,程咬金是自己人,岂能打压?!
十,王文度按律当斩,为何仅仅是免官?
唐律说得很清楚,矫诏者,绞死。没有实施者,流二千里。王文度不仅矫了诏,而且成功实施,按律当绞,最终结果却是一个“开除公职。”
谁在为他求情?史书上没说?
是唐高宗?还是另有其人?
程咬金也因为此事被罢免官职,不久,被任命为岐州刺史,之后他上疏请求致仕获得批准, 最后在长安寿终正寝。
诡异之处在于王文度再度复职,还当上了左卫中郎将,一个伪造圣旨的人竟然当上了四品实权武将,随后跟着大唐军队征讨百济,唐军取胜之后,他升为都督,其官职至少从三品。
网上的那些说法有不少漏洞,王文度是李治的心腹,被派到前线混资历蹭军功,顺便监视程咬金。但此人将事情办砸,又不能杀,所以贬为平民,等风声一过,重新启用。
真的是这样么?
未必,因为李治没有那么傻。
监视忠心大将,战时抢夺军权,放着能赢的战役不打,偏要派一个资历不足的人指手划脚,贻误军机?
他可是李世民手把手教出来的儿子。
那么,有没有第三种可能呢?
有!王文度的背后不是唐高宗,而是关陇豪族。
为何如此说?
王文度是山西祁县人!和被废的王皇后是老乡!
再看看祁县有何神秘之处,此地属于太原王氏,历代名人辈出,仅以唐朝而论,有李渊的妹夫和女婿,李世民的女婿和丞相,李治的原皇后,还有唐睿宗的夫人和妃子,唐玄宗的皇后,唐代宗的宰相,这仅仅是文臣,还有武将,比如夏州都督王方翼,左金吾大将军王海宾,节度使王忠嗣和王重荣。
倘若唐高宗废王皇后是因为她无德,但没有必要立门第不高的武则天为后,完全可以从世家中选择。但唐高宗执意如此。
士族与庶族之争,不可罢免。
废除王皇后第二年,程咬金征讨西突厥,于是发生了屠城分赃之事。
于是第三种可能浮出水面:君臣联手,制约世族。
关陇士族见王皇后被贬,高宗转立武则天为皇后,当然会查觉到这背后的危机,于是想扳回一城。恰在此时,西突厥阿史那贺鲁有不臣之心,那么不妨让皇上见识一下关陇贵族的力量。于是上疏,请求朝廷率军征讨西突厥。
大总管一职他们没有合适的人选能争得过李勣和程咬金,但副总管当然掌握在他们手上,因为这是他们的军事力量。
唐高宗闻弦而知雅意,任命程咬金为主帅,王文度为副,率领以关陇集团为骨干的大唐军队去讨伐西突厥,唐高宗为平衡起见,派出另一名心腹苏定方做为前军总管,形成制衡。
我们可以脑补许多小说中的镜头,唐高宗提醒程咬金,这次出征的大军由关陇集团为主要骨干,王文度是他们的头领,苏定方将军是咱们自己人。
因此
与其说是征讨西突厥,不如说是唐高宗与关陇贵族的角力
对于关陇集团来说,此战不能如天子所愿,要让天子见识一下他们的力量,。
对于李治而言,需要一个过渡或契机,对关陇势力进行二次打压。
对程咬金而言,余生的富贵荣华,都在这场看似不起眼的战争之中。
对于苏定方而言,他要确保唐军不叛,方向不变,最强战力握在自己手里。
于是,演技大赛开始了……
以上论断,没有直接证据,但有间接证据,第二年,建东都,朝廷从长安转移到洛阳,第三年,禇遂良死,第四年,长孙无忌死,第五年,王文度死(突然暴病而亡),还有一点,程咬金虽然致仕,却并未还乡,长期住在长安。
是保护?
还是谁的底牌?
我们不知道,只知道所谓“晚节不保”的程咬金安享晚年,死后追赠荣耀,陪葬于昭陵,子孙平安且富贵。
重申:无真凭实据,仅为猜测,方家莫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