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从娃娃抓起。近年来,我县立足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这一独特的红色历史资源,紧扣时代脉搏,点燃教育的“红色引擎”,通过引导教育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进而辐射到整个于都大地。
让红色教育扎下根来
日前,靖石乡渔翁小学师生整齐列队,来到渔翁埠渡口,在纪念碑前,深情缅怀革命先烈。
渔翁埠渡口是中央红军在于都长征集结出发的八大渡口之一。1934年10月18日傍晚,中央红军左路后卫红九军团共11538人,在军团长罗炳辉的带领下,从渔翁埠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
“2011年起,每年到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来到这里为学生讲红军长征出发时的故事,重温当年先烈们不怕流血,敢于牺牲的伟大情怀。”渔翁小学校长刘盛功说,自从河面上架起了桥后,十余年来,每逢清明节前夕,渔翁小学都会组织学生举办“秉承先烈遗志 争当少年先锋”清明祭奠活动。
“从小培养孩子爱党爱国的优良品德。”刘盛功介绍说,该校积极响应教科体局和靖石乡党委政府“红色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号召,把红色文化引进校园、走进课堂、走入学生的心灵,积极营造红色氛围,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用红色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在红色教育中成长,进一步增添了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六年级学生郭惠妮说。
让红色教育开出花来
下午两点,午休的段屋乡中心小学孩子们,在《红军渡·长征源》激昂的旋律中苏醒过来。
“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段屋乡中心小学校长王光红介绍说,该校依托铜锣湾红一军团排级以上干部会议旧址这一本土红色资源,常态化开展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和“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活动。
我县通过“讲述好红色故事、诵读好红色家书、撰写好红色征文、唱好红色歌曲、观看红色电影、开展红色知识竞赛、瞻仰革命烈士”等形式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让红色教育开出花来。“学校开展的红色教育,让我更乐观,也更积极了。”六年级学生段鑫怡话刚说完,便给我们讲起了《革命井》的故事。
常态化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研学实践活动。我县组织师生深入长征第一渡纪念园、于都革命烈士陵园、毛泽东旧居何屋、竹篙寨等红色旅游景区和其他县市区革命战争纪念地、重大战役发生地和烈士陵园,通过参观、研学、实践等体验形式,追寻先烈足迹,重温团队誓词,感受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让每一位学生了解红色赣南,知晓家乡的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激活红色基因,传承长征精神。
让红色教育结出果来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游客们经常会看到长征源红军小学“小红娃”唢呐艺术团的孩子们,齐刷刷地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列队,神情专注地吹奏《红军渡,长征源》,悠扬的旋律久久回荡。
“我县的客家唢呐艺术历史悠久。”长征源红军小学唢呐艺术团辅导老师张老师说,为了弘扬长征精神,传承传统艺术,长征源红军小学在2012年成立红娃唢呐艺术团,聘请非遗传人和专业老师,将唢呐艺术与长征精神相融合,教授孩子们吹奏红色歌曲,传承红色文化。自红娃唢呐艺术团成立以来,已培养“小小唢呐手”500余名。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我县组织编写了地方红色教材《红色于都——新时代新长征》,并通过新华书店向义务教育阶段一、三、五、七年级学生发放了《红色文化》的免费教材。
开足相关课程,我县按照《红色文化大中小幼一体化课程标准化实施意见》的精神,将《红色文化》“进课表、进课堂、进头脑”,每周1课时,要求老师精心备课,认真教学,在教研组开展红色文化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以教促学,
l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