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语:
连日来,抗疫冲锋号持续吹响,全市民防系统广大党团员、干部职工们响应号召,听从指挥,勇毅前行,积极投身到社区防控一线,化身大白和小蓝,充当志愿者,加入突击队,用奉献彰显民防人的责任担当。
他们在社区,在楼道,在检测处,在隔离点,体温测量、人员排查、信息登记、维持秩序、转运安置、消毒消杀;在岗位,在网络、在指挥中心,疏导心理、防疫宣传、鼓舞士气......
来看! 一颗颗炽热的红心,一句句感人的话语,一篇篇走心的日记!
2022.4.15 社区志愿者
市民防监督管理事务中心 熊喆
今天,我作为志愿者已经第15天。早饭还没吃呢,楼里志愿者群组长发布消息,“今天上午抗原检测,下午还要做核酸检测。看看大家谁有空?”“我可以”,“我可以”在一声声回应下,志愿者队伍就形成了。大家迅速赶到楼下,熟练地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帽子、面罩和手套,已经不像第一次穿防护服那样笨拙,整个准备工作训练有素,组织有序。“小吴和小钱,你们负责通知楼X层,忠佳你负责登记,熊喆负责维持秩序,小李你机动,随时支援。”经过多日的磨合沟通,群策群力,积极动脑,多次修改核酸检测路线流程,形成了一套有机制的流程,这其实和我们工作是一个道理,以制度管人,以流程管事。当我们脱下防护服,一颗心也落了地。经过一天的奋战,终于完成了社区核酸检测任务,不拉下任何一位居民。

无论是一名社区志愿者还是一名民防工作者,我们的职责是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安全。疫情以来,我们虽有过埋怨,但更多的是理解;虽有过挣扎但更多的是奋进。在这场疫情之下,不仅仅只有封控,还有对基层的了解,对民防工作的思考。

应急救援,建立完备预案。从病源到迅速发展,范围之广,远远超出了我们想象。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要建立一个完备的应急预案。人防战时预案也是如此,既要考虑短期的,更要考虑长期的,要考虑突如其来的战争,也要考虑百年一遇的灾难。战争不是请客吃饭,写个请帖再来登门拜访,这是不现实的。一旦进入战争,哪些需要先期转换,哪些要逐步落实,都要有个全方位考虑。要建立逐级落实的制度,市、区、街道(镇)和社区都应该有完备的平战转换预案,包括救援队伍、物资储备、人员和民防工程战时转换等落实情况,都应在这个预案一一体现。
指挥通信,架起战时桥梁。对照民防工作,也要依托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外联大数据、内建基础数据。大数据分析处理、联合筹划决策、精确指挥控制、实时效果评估、集约高效保障等各方面,把平时与战时指挥通信系统有机统一起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常态运行的制度机制,适应战时常态化运用、多样化运用客观需要,持续保持联合指挥能力;形成精干高效的运转模式,实现指挥通信管理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要把民防的基础数据摸清、理清、算清,数据精准、可靠、有效。指挥系统要市对接区,区对接社区,社区对接每一个村,最为关键的是每一个民防工程要信息畅通,指挥有保障。这就要求在每个民防工程内建设警报、通信、广播甚至物联感知系统,沿路民防工程连成线,社区连成片,街道连成块,通过既定的预案进行指挥,确保通讯畅通。
民防建设,注重工程实效。从这次疫情我们发现后备方舱医院的建设及其物资储备的重要性。对于民防工程来说,也是如此。建设的项目要功能齐全,搭配合理,尤其是要建设一批骨干工程,注重实效性,但也不能一窝蜂建设,造成建设过剩,或者分布不合理。应该根据国家和上海市人防整体规划,合理建设骨干工程,分批使用。同时要从平战结合考虑,研究新型材料、装配式墙体和快速转换的技术措施在民防工程中合理运用,做好物资储备、转换措施和实施方案。
强化演练,注重实际训练。经过一个多星期的配合,自我完善,各个小区各个楼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这是我在做社区志愿者工作中最切身体会,从当初的人手紧张到现在游刃有余,就是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经验教训和工作方法。透过社区疫情防控,我发现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才是最基础的力量,当战争来临,就需要依靠这些社区工作者来帮助疏散群众,发放物资,甚至心理疏导。民防部门要加快对这些人员培训,甚至是实战模拟,同时联合其他应急、消防、医疗、公安等部门协同训练。通过实战训练和联合演练,做到平时演练流点泪,战时少流血少伤亡。
供稿:市民防监督管理事务中心
编辑:施金豆
(注:稿件标题+作者姓名+图文或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