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积电在美国建厂 ,其创始人张忠谋一直是持反对意见。觉得在美国建厂有很高的成本,没有人才,供应链优势,美国强行造芯是徒劳无功之举。
但在台积电美国工厂导入设备时,张忠谋表示一直都希望在美国建厂,并做好了准备。张忠谋为何改口呢?台积电美国建厂,动了谁的奶酪?
张忠谋的哀叹
张忠谋是一个从业半个世纪的半导体行业老人,对全球芯片行业有清晰的认知。当台积电在美国大力投资建厂时,张忠谋的态度是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张忠谋在美国建厂已经经历过一次失败。
25年前,台积电在美国奥勒冈州修建了一座芯片工厂,从这座工厂的经营情况来看,成本比台湾省地区高出50%,成本之高让人望而却步。
这座工厂的失败让张忠谋认清了在美国制造芯片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美国制造业沉寂了几十年,根本不具备投资制造芯片的条件。
试想一下,当一个市场行业沉寂了几十年,当地怎么可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没有市场就撑不起需求,人才培养,产业链技术发展等等都会落后。
无奈之下,美国公司只好把芯片放在亚洲生产,由台积电,三星等巨头负责代工,而美国变成了IC芯片设计订单的输出国家,芯片制造业不再是美国的强项。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张忠谋会反对台积电在美国建厂造芯了,毕竟摆在面前的成本,产业链和人才紧缺等问题会让台积电面临巨大的建厂压力。可就当外界都以为张忠谋会一直反对美国建厂时,张忠谋突然改口了。
在台积电美国工厂的设备导入仪式上,张忠谋表示一直以来都希望在美国建厂,这次已经做好了准备。
张忠谋的态度明显发生改变,从反对建厂到支持建厂,张忠谋为何改口呢?或许和全球化趋势发生改变有关。
张忠谋在改口的同时也强调:“全球化几乎已经死亡,自由贸易也几乎消失。”
换句话说,张忠谋知道全球化已死,往后台积电很难在自由贸易的市场环境下获得丰厚的订单回报。于是台积电为了保障营收,为了赚大钱,最终选择了在美国建厂。
这样一来,台积电可以离客户更近一些,只要能确保从美国客户手中获得长期的订单支持,台积电就能稳固6成以上的营收结构。不管全球化再怎样改变,也不会动摇台积电在美国客户心中的地位。
张忠谋发出全球化已死的哀叹,这反映出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张忠谋反对美国建厂是基于理想化的追求成本和全球化效益,张忠谋的改口是面对现实不得已做出了妥协。
如果台积电不到美国建厂,往后英特尔,三星在美国加大布局力度,轻而易举就能把台积电手中的美国客户订单给抢走。别说以后,现在这些竞争对手们就已经盯上台积电的客户资源,费尽心思挖墙脚。种种情况来看,台积电似乎只有赴美建厂这一个选择了。
台积电美国建厂,动了谁的奶酪?
台积电赴美建厂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美国自然是喜闻乐见,愿意推动台积电在美国大力发展芯片制造。甚至不只是5nm工厂,台积电还会在美国继续建设3nm工厂。初始的120亿美元投资额进一步增加到了400亿美元,晶圆产能规划至60万片/年。
在台积电如此激进参与美国建厂时,美国那位老人激动地表示:“美国制造回归了。”
他们是高兴了,但岛内民众却感到深深的担忧。因为台积电在台湾省的地位相当于“护岛神山”“定海神针”,有台积电在,整个台湾省的半导体产业才能欣欣向荣。
因此台积电美国建厂,实际上动了当地半导体产业的奶酪。要知道,台湾省在2021年半导体产值超过了1000亿美元,半导体占据总出口份额的34.8%,为当地贡献20%的制造业。
仅台积电一家公司,就撑起了大部分的半导体产业贸易。因为有了台积电,苹果、高通、英伟达、AMD、英特尔等世界级的美国公司都需要找上门合作,可想而知台积电为当地带来的经济价值有多大。
但是以后美国客户可以在家门口买芯片,还会到台湾省采购芯片吗?不仅如此,台积电总部地区的设备,人才运送到美国,还会造成当地半导体产业流失的情况,用岛内民众的话来说就是被掏空。
写在最后
台积电为了应对全球化的变局,坚持赴美建厂并加大投资力度,从赚钱的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从未来的产业链前景来看,台积电的退路会越来越少。赴美建厂究竟是对是错,恐怕自台积电赴美建厂的那一刻开始,已不再重要。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