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鱼谈教育
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句称赞老师的话,很多人都熟悉,但如果你听过侯长亮老师在山村的支教故事,你会觉得这句话还远远不能评价他的高尚情操。
这位老师以志愿者的身份,先后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大山深处支教,整整坚持了11年,几乎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山村教育。
他在山村的支教故事,有很多媒体报道过,2015年就被评为“广西公民楷模十大新闻人物”,还多次上了央视,可是,这样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老师,最终还是离开了山村学校,或许,是理想难敌现实。
月薪500元,在山村支教11年的侯长亮含泪离开
来自湖南邵阳市洞口县农村的侯长亮,从小家境贫寒,为了供他和弟弟读书,父母省吃俭用,哥哥没读完初二就辍学出去打工。对于读书的机会,他比很多人都更加珍惜;教育的重要性,侯长亮也有深刻的认识。
在湖南文理学院读大学的时候,侯长亮了解到,偏远山区不仅教育落后,还非常缺老师。大学毕业之后,他就想为偏远山区的教育做点什么。
作为家里唯一的大学生,原本父母还指望侯长亮挣钱养家,但侯长亮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了广西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尤齐小学支教。
去学校报到之前,侯长亮是满怀憧憬的,但来到学校之后,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击,在广西支教的头两年,总是有学生辍学。
前两年,侯长亮的主要工作不是在教学上,而是进行家访,劝说家长支持孩子来学校读书,为此,他甚至会陪着家长一起干农活,尽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效果却还是不理想,从四年级教到六年级,一共有15名学生相继辍学。
看到这样的情况,侯长亮动摇了,两年支教结束之后,他来到了深圳打工,走的时候,学生、家长都来送他,大家都希望侯长亮不要走,即便到了深圳之后,学生们还是通过阿姨、叔叔的手机给他打电话、发短信,希望侯长亮能够回来教自己。
如果侯长亮去了深圳之后不会去,我们可能听不到他的感人事迹,但他毕竟是侯长亮,他放不下山村的教育,也割舍不下自己教过的孩子,趁着暑假挣了3000元,再次回到了尤齐小学。
只是,这次回来之后,侯长亮的支教生活就有点停不下来。当尤齐小学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好转之后,侯长亮又先后来到了贵州的鸡坡小学和云南的向阳小学支教。
按照侯长亮自己的说法,哪里偏远,哪里更需要老师,自己就往哪里跑。
幸运的是,在支教的路上,侯长亮遇到了自己的老乡,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生雷雨丹。雷雨丹同样有一颗奉献山村教育的心,两人在向阳小学支教时共同扶持,互相鼓励对方,从陌生到熟悉,最终结为了伴侣,一起为山村教育奉献自己的青春。
今年,道路修到了向阳小学的校门口,这所学校将撤销,孩子们将前往教学条件更好的乡镇中心小学就读。山村支教11年的侯长亮,终于决定离开,与妻子一起返回湖南工作。
侯长亮选择在山村支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但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父母需要赡养,也希望给妻子耿爱红的生活,继续坚守的话,可能无法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侯长亮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透露自己曾经的月薪是500元,这样的工资标准,可能很多人都看不上,侯长亮却在山村支教了11年。
就凭这一点,无论侯长亮是否离开,他都值得我们尊敬和钦佩,因为他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为山村教育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追求理想可以实现自我,但理想终究难敌现实
在山村支教,无疑是侯长亮追求的事业,也是他的理想。
但有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生活得有保障,能够照顾好家人,给予父母、妻子更好的生活质量,侯长亮已经成家,还有父母需要赡养,如果每个月的工资只有这么点的话,继续在山村支教就会顾此失彼。
我们千万不要进行道德绑架,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虽然教师的身份更加特殊,但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喜怒哀乐,跟你我是一样的。更何况,侯长亮只是以志愿者的身份支教,并不是有编制的教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让他继续坚守山村教育。
如果搬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话,侯长亮现在也是离开的时候了。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层,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不难发现,侯长亮在山村支教,看似可以实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但最重要的前提生理需求却并不满足,说的直白点,就是收入不高,生活得不到保障,每月的工资可能只能应付生活,无法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最低的需求都不满足,就算其他更高级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也难以长久。也可以说,就是追求理想可以实现自我,但理想终究难敌现实。听起来很残酷,但却很现实。
我们可以想象,侯长亮和妻子雷雨丹离开会有多么不舍,当地的学生和家长送别时会有多么难过。
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山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孩子们能不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是靠侯长亮一个人就能实现,需要更多的青年教师加入,需要国家的力量才可能扭转山村教育落后的局面。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山村、乡村的基础教育设施,近些年已经逐步改善,但有个问题还是没有彻底解决,那就是山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还是很薄弱,青年人不愿意前往山村学校教书。
该怎么做,才能鼓励青年人才在山村学校扎根呢?
是提高工资待遇,还是给编制,还是工作满多少年可以调往乡镇或县城教书?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教书育人不能只靠某个人,也不能光讲奉献精神,大家觉得是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