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东北老作家雷加的人生与文学道路
我第一次听说雷加这个名字,还是1980年读大二时。那时,我的日语老师沈策不慎摔倒造成骨折住进了医院,每当空闲时我就到医院去陪伴护理。为了打发时间,沈老师就向我讲述他在青年时代的往事以及他的朋友。其中来往密切的朋友中,就有著名作家雷加。他们是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的,时为1935年。
沈老师是吉林大安人,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北京中国大学就读,是北平共青团的宣传部长,曾加入“民众抗日同盟军”。1935年他的身份暴露,为躲避国民党宪兵三团的追捕,他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政法大学。雷加是辽宁安东(丹东)人,此时也到该校学习。同是天涯沦落人,又是东北同乡,两个人很快成为朋友。
沈老师在1980年已经年过古稀,但记忆力惊人。他向我讲述的雷加早期至“文革”的经历,与我后来在各类工具书或文献中记载的基本一致。
雷加,原名刘涤,又名刘天达,笔名赫戏、赫公,祖籍山东,1915年2月1日出生于辽宁安东(丹东)三道浪头镇。1929年他在冯庸大学中学部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随学校流亡关内,为收复失地与广大爱国青年一起到南京请愿。为打击侵略者,他在上海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5年雷加前往日本入东京政法大学读书。晚年,他在回忆录中只写了一句话:“其间,我在日本住了两年,到1937年3月我又回到北京来了。”其实,在日本雷加仍然热心进步活动,沈老师的讲述,可以作为补充。他们在原共青团北平市委书记刘仁的组织下,曾成立了一个读书会,学习马列主义著作,研究如何把日本的进步文学介绍到国内。读书会成立不久,刘仁就结识了日本姑娘长谷川照子,就是后来以绿川英子著称的世界语学者。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逝世。消息传到日本,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与日本的进步文化人士一起商定,在20日举行追悼会,以表达哀思。雷加与读书会的成员冒着被日本当局逮捕的危险出现了追悼会。他们在会上还意外地见到了郭沫若。
回北平后,雷加就投入到救亡团体“民族先锋队”组织的各种活动,还与北洋文学青年写作会发生了联系,曾做过《救亡报》的记者、编辑,开始发表作品。在北平,他还参加了欢迎东北作家舒群的聚会。不久,“七七”事变爆发,雷加再次离开北平,踏上流亡之旅,经天津塘沽乘船到山东半岛,然后前往南京。在南京,他曾参加平津流亡同学会的活动,并再次见到舒群。南京陷落,他奔赴武汉,身无分文,只好在《大众报》搞发行,同时从事写作。发表在《大众报》的《弹弓老人》与发表在丁玲、舒群主编的《战地》杂志上的《尸友》就是在这期间创作的。当时,延安是青年学生心中向往的地方,雷加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条路。
白求恩在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
1938年雷加到达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四期)学习。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他随延安文化协会组织的抗战文艺工作团第二组到冀中抗日根据地做宣传工作。当时年仅23岁的雷加深入前线,多次采访白求恩,写出长篇报告文学《国际友人白求恩》发表在延安出版的《军政》杂志》。毛主席就是看了雷加写的介绍白求恩的文章,更多地了解白求恩,从而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经典名篇。
1939年回到延安后,雷加写出了反映前方战斗生活的短篇特写《一支三八枪》、《鸭绿江》、《黄河晚歌》等作品,曾在丁玲领导的延安边区文化协会担任秘书长,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负责文艺小组委员会工作。1942年1月,他发表小说《沙湄》、《躺在睡椅里的人》。
1942年3月,雷加与另两位同志手持任弼时亲自写的介绍信,从延安出发,前往王震所在的陕北绥德专区的农村,参加减租减息运动,任乡文书、乡指导员。这期间,他扎根陕北的沃土,写出了一组反映陕北农村生活的作品,包括《“女儿坟”最后一代》、《揽羊人》、《沉默的黑怀德》、《路》等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陕北风土民情的今昔巨变。长期以来,未能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他一直引为遗憾的。
1945年东北光复后,雷加回故乡任安东造纸厂厂长,并为长篇小说《潜力》三部曲收集素材。之后,他出任中央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管理处处长,三门峡工程局党委办公室副主任。
我收藏了40年的旧书
1949年雷加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1年他调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全国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1952年至1958年,是雷加创作力最为旺盛的高峰期。他先后创作长篇小说《我们的节日》与《潜力》三部曲:《春天来到了鸭绿江》、《站在最前列》、《蓝色的青枫林》,还写有传记小说《海员朱宝庭》,散文特写集《五月的鲜花》、《匈捷访问记》,反映水利建设者的作品《工地早晨》、《三门峡截流记》等作品。1960年他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综合考察队,写下一组散文,集为《山水诗话》(1978年改为《从冰丰到大川》)。1963年2月,他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筹备委员会副主席。
“文革”期间,雷加被下放到房山石楼公社,整整搁笔10年。1976年唐山大地震,余震未息,他就五次赶赴灾区。
粉碎“四人帮”以后,雷加任北京市文联秘书长、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北京作协副主席。因年事已高,他后来担任顾问、名誉委员。
新时期以来,雷加的创作热情不减当年,写出了一批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其中《江河恋》获1980年《十月》杂志奖,《北疆特写》获1983年《解放军文艺》奖,《半月随笔二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他的作品语言朴实、清新,给人以美的感受,催人向上。
1989年《人民文学》创刊40周年,雷加题词:“《人民文学》为人民,人民万岁。”这是这位人民作家发自内心的声音。
2009年3月10日下午,雷加因器官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他是东北作家群最后离世的成员。
雷加(右一)生前与端木蕻良(右二)、骆宾基(右三)、赵淑侠)右四、萧军(左一)合影
雷加曾说:“我是鸭绿江边的一粒草籽!早晚有一天,我这株野草,还要飞回到母体去的!”按其遗嘱,骨灰撒在他生长的鸭绿江上。这位老作家终于回归故里。
当代著名作家从维熙曾这样评价雷加:他就像是一个永远笑对生活的老顽童。这是他人文性格的一面。另一面,雷加又是个有情有义、率真豪爽、骨骼里有着文人钙质的北国汉子。(《以雪为纸写雷加》)
2015年1月28日,雷加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在座谈会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雷加的创作道路及文学成就,尤其肯定了其对“延安精神”和现实主义文学的执着坚守,并指出其深入生活的文艺道路和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的审美追求,在今天尤具学习价值。“他的文学创作的核心就是两个字——人民,这对我们当下来说尤其具有意义。”座谈会后,雷加亲属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雷加部分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