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董小姐的专栏
分享经典音乐,笔耕原创评论
喜欢音乐的你,加个关注吧
董小姐按:周杰伦作为新世纪之后,华语乐坛崛起的最具代表性的现象级天王歌手,他曾经公开表示过:我希望我的音乐能成为经典,就像邓丽君和罗大佑那样!
在人们印象中,华人天后邓丽君和乐坛教父罗大佑,是截然不同的两位殿堂级华语音乐人,邓丽君甜美的歌声如同春风拂面,而罗大佑则掀起涤荡乐坛的黑色风暴,两位风格如此迥异的乐坛巨擘,在音乐的合作上有火花也有遗憾,令人嗟叹造化弄人时不我与。
1995年4月30日,身居泰国清迈的华人天后邓丽君,与她的弟弟兼经纪人邓长禧最后一次通话,邓丽君在电话中讲到,她要再次出发,并且雄心勃勃规划今后的事业蓝图,首先要把《淡淡幽情》的续篇专辑提上日程,并且交由罗大佑担任制作人、宝丽金唱片发行。
邓丽君在80年代发行的《淡淡幽情》历来被称作“梦幻专辑”。因为整张专辑的歌曲,全部根据宋词名作谱曲演唱,制作班底包括左宏元、翁清溪、刘家昌、梁弘志、黄沾、卢东尼等数十位港台词曲宗匠,每一阙词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文学精品,每一首歌都是跨越千年的经典合作!
邓丽君念兹在兹,一心想要为《淡淡幽情》作的续篇专辑,题目都已经拟好叫做《春梦秋云》,邓丽君计划这张续篇专辑采用唐诗宋词元曲作歌,再度邀请左宏元、翁清溪等人出山,交由罗大佑把控专辑制作。
因为罗大佑是那个年代最优秀的音乐制作人,他为女歌手创作的经典不胜枚举,比如:苏芮《一样的月光》,张艾嘉《光阴的故事》,潘越云《野百合也有春天》,梅艳芳《似是故人来》,袁凤瑛《天若有情》,陈淑桦《滚滚红尘》等等佳作,皆出自教父之手。当然,还有他为邓丽君写下的《爱的箴言》。
1982年,罗大佑首张创作专辑《之乎者也》横空出世,他用毫不妥协的音乐手法,颠覆传统的校园民歌,并且涤荡整个华语乐坛,罗大佑掀起的这股黑色风暴,对华语音乐的影响不言而喻,并且持续至今。凭此,罗大佑吸引到了邓丽君和唱片公司的注意。
邓丽君在70年代赴日发展期间,唱片公司以一年一张的速度为邓丽君推出8张岛国情歌系列专辑,专辑中的曲目绝大部分翻唱自日本流行曲,搭配中文歌词,亦有一部分华人作品和西洋流行音乐,是邓丽君演唱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曲风。
邓丽君的岛国情歌系列可以视为集合香港、台湾、日本三地海岛的音乐精英之作,为天后邓丽君拓展海外市场贡献甚殊。《再见,我的爱人》《小村之恋》《香港之夜》《又见炊烟》《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经典曲目,皆脱颖于岛国情歌系列。
当然,其中也包含罗大佑创作的《爱的箴言》。1983年,邓丽君通过唱片公司向罗大佑邀歌,当时教父正在筹备他的第二张个人专辑《未来的主人翁》,于是便从中拿出最符合邓丽君气质的《爱的箴言》一曲,交给邓丽君演绎。
《未来的主人翁》这张专辑在华语乐坛上同样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因为专辑的主旋律是表现抑郁苍凉的情绪,所以其中大部分的歌曲都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实验性和社会性,比如《亚细亚的孤儿》《现象七十二变》《盲聋》《诞生》《稻草人》等等,都不适合邓丽君。
专辑中有两支比较抒情的歌曲分别是《小妹》和《爱的箴言》,但是《小妹》这首歌与张艾嘉有着很大的关联,或者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罗大佑写给张艾嘉的一封情书。想要追溯罗大佑和张艾嘉渊源的朋友,可以移步阅读董小姐之前的专栏文章
传送门:
《爱的箴言》交到邓丽君手上之后,先是利用罗大佑的原曲,又找到日本词作家羽冈仁填词,写成日语歌曲《白色的孤挺花》,收录在邓丽君于1983年6月发表的日语专辑《旅人》之中,国语版《爱的箴言》则推迟发表在次年,也就是1984年6月发行的第8张岛国情歌系列唱片中。
而在此之前,罗大佑已经于1983年9月推出《未来的主人翁》,而同为滚石唱片歌手的潘越云,也利用“工作”之便,在1983年年底发行《无言的爱》专辑中,收录了《爱的箴言》,此后,这首歌的翻唱者多如过江之鲫,但是抛开罗大佑创作者的层面不讲,真正意义上的首唱者和最有影响力的版本,皆非邓丽君莫属。
“箴言”一词,在国人的语境中是形容规谏劝诫的话,《旧约圣经》专门拿出一卷来讲“箴言”,简言之就是哲人充满非凡智慧和能力的,诉说着世界和人生的真理。而这首《爱的箴言》,我们可以理解为罗大佑关于爱情的智慧与禅机。
真心与悲伤,青春与孤独,生命与岁月,前者留给了爱人,后者留给了自己。其实,爱是没有人了解的东西,悲伤但不消极,虽然心痛悲苦,但是永恒的旋律,这就是爱的箴言。
对于罗大佑和邓丽君,确实有许多值得叹息的事情,单单一首《爱的箴言》固然经典,弥补不了无法续弦的《春梦秋云》留给我们的遗憾。不过好在所有历史的间隙,总会从尘埃中透出一缕光芒,就像两人曾经千年难遇的同台唱过一支《梅花》。
1994年10月,香港各界为庆祝辛亥革命成功而举办的“双十庆典大会”,天后与教父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同台合作,这也是两位华语乐坛上的天之骄子,唯一的同框画面,弥足珍贵。
邓丽君和罗大佑在台上合唱的歌曲为《梅花》,由台湾词曲大家刘家昌创作,以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中国,表现爱国情怀,两人在双十庆典的舞台上演唱,亦为致敬振兴中华的革命先烈。
《梅花》一曲原本是70年代刘家昌导演的同名电影主题曲,香港电影《富贵兵团》中也作为插曲出现,两部电影虽然一庄一谐,但讲述的都是抗击日本侵略,维护国家大义的故事。这首歌还曾在蒋纬国的授意下改编成进行曲,并在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中,作为中华台北代表团入场音乐播放。
通过香港双十庆典上的同台机会,罗大佑和邓丽君这两位当代的精神偶像在台下商定,将来的日子里一定要寻找契机合作,这个契机就是前面提到的,邓丽君一直在酝酿绸缪的《春梦秋云》。
但遗憾的是,《春梦秋云》仅仅存在于邓丽君生前的规划之中,因为在她与弟弟通话一周之后的5月8日,邓丽君因支气管哮喘发作引起并发症,抢救无效身故,一代歌后香消玉殒,随风而逝,时年42岁。
邓丽君生前念念不忘,计划要与罗大佑合作的《春梦秋云》,随着天后的去世最终宣告流产,着实引为华语乐坛的一大损失。邓丽君在与邓长禧的通话中,曾经明确提及三个月前已与罗大佑商议好,自己整理了一些歌词,准备延请罗大佑写曲,并且得到首肯。
身在香港的罗大佑先是收到了邓丽君的一封电报,说她写了几首诗,想请罗大佑给看看。后来又打电话给罗大佑说她有个新的方案,并邀请罗大佑担任制作。
罗大佑收到邀请之后,颇为上心,并与邓丽君约定好,等她身体好转返回香港之后,两人立刻着手推动新唱片创作事宜, 但是不久便传来邓丽君已经香消玉殒的消息,这次未能实现的合作,成了罗大佑永远的遗憾。
2000年罗大佑在上海举办演唱会,向来甚少翻唱别人歌曲的教父,出人意料的演唱了邓丽君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事后媒体问及演唱这首歌的初衷,罗大佑回答说,这是为了表示对一个逝去歌手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