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清水这座小城在岁月的变迁中日新月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秩序井然有序、城市品味逐年提升,十三五末,清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8平方公里,数字的改变,印证了一座县城开发建设步步提速的过程。
(清水县城的老街道)
上世纪50年代初,县城唯一一条街道就是东西走向的烂泥路,从东关到西关用不了10分钟就可走完。有人这样形容曾经的清水,“吃一支烟就能将县城转三圈”。
改革开放前,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畅,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城市建设进展缓慢,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县城主干道仅有永清路、中山路、北环路、泰山路,其中仅永清路正街东关至西关段,全长885米为水泥路面,其余路面均为砂砾路面,宽度扩至5—8米,县城建成区面积仅0.4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清水县城市建设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84年启动第一轮规划后,城市建设进入了快车道。2005年6月8日,城区综合防洪牛头河改道工程奠基开工,清水城市建设拉开新的帷幕。牛头河的改道,新增建设用地1000亩,为清水城市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土地开发利用空间。
如今,漫步于轩辕广场,威严的轩辕黄帝塑像位于广场中,广场上,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快乐地嬉戏,广场绿化带旁,不少老人围坐在一起,广场北侧秦腔自乐班秦腔爱好者的一段段唱腔,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赏,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的广场上一派祥和、闲适的景象。
走过宽阔的轩辕大道、踏上古色古香的轩辕桥,便步入了美丽的轩辕湖公园,远眺红崖观,目之所及满目绿色。广场、路、桥、湖、山,与牛头河风情线、全民健身公园、北山生态公园等融为一体,一幅山水园林县城的美丽画卷呈现在眼前。
“现在咱们的县城真漂亮,面积扩大了好几倍,出来有轩辕湖公园、全民健身公园,感觉我们清水更美了、更亮了,生活在这里很舒适。”一直关注县城建设的摄影爱好者王同泰用镜头记录着清水县城的发展变化,现在他闲暇时间也会带上相机,记录这座小城居民舒适惬意的幸福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清水县坚持“东西延伸、南北拓展、旧城改造、功能完善”的发展思路,以打造西部生态文化旅游中等城市为目标,全力加快城市扩容提质。投资11.3亿元,建成火车站广场、经十三路、东城区供热站等重点城建项目58个,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开发商住小区16个、建设商品房6155套,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8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达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7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2.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5%,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3.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8%,较“十二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清水县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清水县始终把群众的需求放在了首位,城市扩容到哪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就跟进到哪里。鳞次栉比的居民住宅,一幢幢拔地而起,改变了群众的居住条件,让他们享受到了便捷文明的城市生活;散落在城市各处的休闲娱乐广场和公园扮靓了城市容颜,承载了群众的愉悦和幸福;医院、学校、幼儿园、老人养护院、购物广场的新建迁建,使公共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个角落,让城市更有温度;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的改造提升,缩短了城市距离,把群众拉进了十分钟的城市生活圈。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群众在城市的共建共享发展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了解,到“十四五”末,清水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3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加快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城郊为重点的新型城镇体系,推动实现城乡互补、全面融合、互促共生。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启动实施城市功能完善、生态修复工程,按照“一步一景”的思路,利用城区边角地、弃置地高标准建设“口袋公园”。采取“拆迁建绿、拆墙透绿、拆违还绿、增设花架”等措施,聚力打造“半城山水一城绿,融合发展人似花”的特色山水精致公园城市。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围绕完善县城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通过建设路网管廊、改造人行道、启动实施牛头河城区段生态河堤等方式,打造海绵城市。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智能化水平,建设智慧城市。实施总投资7.5亿元的西城区集中供热站扩建、道路提升改造等22个城建项目,争取实施一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持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清水县住建局局长崔小林说。
今天,站在清水县城北山,放眼远眺,蓝天白云下的县城被青山绿水环抱,牛头河从北山脚下流过,一幢幢高楼林立,一条条路网纵横交错,山水并秀的城市画卷尽收眼底。清水,正以最美丽的容颜向波澜壮阔的时代航程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