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区:全面走在前列 再创“六个滨城”新诗篇

2022年08月31日01:41:15 热门 1393
滨城区:全面走在前列 再创“六个滨城”新诗篇 - 天天要闻

棚户区改造安置项目:玉龙湖小区

改革开放40年,是滨城区激流勇进、劈波斩浪的40年。历数近半个世纪的改革成就,每一位滨城人都能真切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78年到2017年,滨城区地区生产总值由8983万元增加到4192500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58:19:23调整为3.01:43.18:53.8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9.5元增加到15921元……一组组数据,记录着50余万滨城人民生活从短缺到比较殷实、城市从小县城到市辖区、环境从绿到美的历史性跨越。

在2017年滨城区九次党代会上,滨城区委书记张宝亮提出:要立足“黄河三角洲产城融合示范区、京津冀城市产业转移新高地、环渤海地区重要节点城市”三大定位,聚焦“科技创新、城乡统筹、改革开放、民生改善、环境优化”五大重点,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使命开启新征程。面对发展新挑战,滨城区将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用实干和担当,奋力开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六个滨城”新局面。

互通共融,工作提标,“开放滨城”“链接”全国

滨城区:全面走在前列 再创“六个滨城”新诗篇 - 天天要闻

蓬勃兴起的楼宇经济。

放眼全国谋发展,看齐标杆争一流。滨城区始终用改革开放精神引领工作互通共融、提质提标。自去年初开始,滨城区全面深化开展“学标杆、争一流、上水平”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掀起用思想领先引领发展率先,用理念创新拓展发展路径的学用热潮,不断提升境界标准,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去年至今,全区92个部门(单位)带着问题分赴21个省400余个标杆单位考察学习,累计转化学用成果300余项。其中,今年上半年评出优秀学用成果41项;在去年全市“争一流、上水平”十佳成果评选中,“六大片区”棚改位列全市第一名;创新建立了全区重点工作立牌公示制度、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两规范一运用”工作机制等多个亮点品牌,实现学用成果转化激发出各行各业争先创优的活力。

德大铁路正式通车、 滨州火车站启用;东北外环一期工程竣工通车;黄大铁路滨城段建设全线领先;济滨城际高铁、京沪高铁二线、滨海快速通道、沾临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环渤海高铁完成评审……滨城区抢抓“一带一路”建设、“两区两圈”、东滨都市区等机遇,深入推进区域合作,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对接京津冀一体化、济南都市圈的辐射带动。通过建立互联互通道路网络,让交通优势成为加快发展的新引擎,为滨城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塑造起“开放滨城”的名片。

动能转换,转型升级,“实力滨城”聚力突围

滨城区:全面走在前列 再创“六个滨城”新诗篇 - 天天要闻

十里荷塘再添新景。

滨州海底世界项目成功落户滨城;滨化集团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装上“清华引擎”;北汽江森自控项目填补全省汽车启停电池领域空白……一批质量层次高、前景效益好的重点项目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强力支撑。

近年来,滨城区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大力扶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助推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向高精尖突破。特别是今年,滨城区抢抓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确立了依托“一带四区多园”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培育以新经济为主导的新动能,努力走出一条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双轮驱动,一二三产融合联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滨城区在全市率先实现“三二一”型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在做强实体经济的同时,实施服务业强区战略和三产融合发展。总投资282亿元的40个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富力古水街等总投资345亿元的15个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50亿元的铁路、煤炭、医药、粮食、石化五个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沿黄开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亿元,“十里荷塘”景区对外开放;滨北凤凰古镇、杨柳雪红色小镇、三河湖休闲小镇和秦皇台物流商贸小镇等特色小镇加快建设,正打造乡村振兴滨城样板;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打造出目前国内最长、最完整的优质麦循环经济产业链,引领“新六产”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上半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25亿元,吸纳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规模以上现代服务企业450余家。滨城全面进入服务业经济为主导的新时代,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突破东区,提升品质,“美丽滨城”展开画卷

滨城区:全面走在前列 再创“六个滨城”新诗篇 - 天天要闻

美丽的北海公园。

自2004年启动东区建设以来,滨城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治理等工程,实现了“东延北扩”,成为滨州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滨城区大力实施突破东区战略,通过高标准规划、特色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使城乡更宜居、更宜业、更宜游。

2017年2月,棚户区改造三年集中攻坚全面启动,共计划完成109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总面积588.87万平方米,比中央确定的2020年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目标提前一年全面完成。今年3月份,北海新城安置区、北镇新苑安置区等“六大棚改安置区”同日集中开工,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

滨城区将棚改作为“天字号”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为群众算好民生、环境、发展三笔账,实施为民棚改、阳光棚改、和谐棚改,改造前广征民意,改造中最大让利,法律顾问全程监管,整个过程阳光操作、公开透明,激发了群众参与推进棚改的积极性,并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棚户区改造的全面提速推进,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为提升城市面貌品质奠定基础,同时也拉动了房地产业、建筑业、建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全区经济健康发展。近两年,全区拆迁项目56个,涉及7500余户、7680处院落,拆迁面积200余万平方米;累计治理各类违法建设234.7万平方米,拆除面积117.42万平方米。

在加速棚改进程的同时,滨城区加快“一海五湖”六个湿地公园、“四路三桥一廊”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白鹭湖、彩蝶湖、如意湖公园建成开放,北海公园二期续建工程加快建设,新增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的城市布局更加凸显,实现了城乡品质的提升,展开了一幅美丽、宜居的都市画卷。

惠民工程,增加福祉,“民生滨城”书写幸福

滨城区:全面走在前列 再创“六个滨城”新诗篇 - 天天要闻

校园足球踢出“特色”。

“六城同创”工作的提速推进,一项项惠民工程的实施,彰显出财政投入的背后,是城乡变靓变美给广大群众所带来的实惠。滨城区立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一目标,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每年八成以上财力投向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在全力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中,滨城区于2015年、2018年分别累计完成投资4.56亿元、2.78亿元,共累计拆除各类违建1.7万余处,硬化、修复路面37.13万平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2017年累计投资近3亿元,改造生活小区370个,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在推进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中,累计投资200余万元,在全区试点建设16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计划明年在全区乡镇、社区、村居全面铺开。

在脱贫攻坚战中,滨城区实施“五级联动”工程,目前全区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941.88万元,建成扶贫项目89个,共实现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2569户、4885人,同步巩固提升3311户、5937名贫困人口脱贫成效。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25元、350元;近两年城镇新增就业1418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203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实施,新建医联体2个,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基本建立。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污染防治长效机制,近两年来,全部办结中央、省环保督察和环保部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巡查交办问题686件,拆除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603台,取缔“散乱污”企业189家,关闭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户)116家。清洁取暖改造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惠及159个村、2.5万户群众。去冬今春,全区共完成合格造林面积3.84万亩。 “碧水蓝天”成为滨城新常态。

此外,教育发展也更加均衡,成功创建全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近两年累计完成投资近11.3亿元,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11所学校改扩建项目全部竣工。全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13所。建成美丽乡村300余个,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县区。文化旅游更加繁荣,目前全区A级旅游景区达8家、旅行社及其分支机构88家,今年共接待游客280万人次。

社会治理,创新活力,“和谐滨城”保障公平

滨城区:全面走在前列 再创“六个滨城”新诗篇 - 天天要闻

中裕打造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

在加快依法治区建设进程中,滨城区锐意改革,严格依法行政,强化司法公正,坚持法治惠民,让公平正义体现在角角落落,把“法治”打造成滨城发展的金字招牌,用一流环境助推全区和谐稳定,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近年来,滨城区着力构建“大综治、大稳定”社会治理工作格局。高标准打造集综治、信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职能的区级综治中心,实现乡级综治中心全覆盖。投资9100万元的“雪亮工程”有序推进。网格化管理服务科学有效,全区划分713个网格,采集各类信息300万余条,排解矛盾纠纷1780起。

为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滨城区强化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细化分解了27项重点改革任务,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推进信息共享等10个专项行动,全力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细落实。截至10月底,“一次办好”改革已完成19项重点任务。

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滨城区坚持重拳出击,累计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3个、恶势力团伙6个和其他涉恶类团伙40个,破获涉黑涉恶团伙刑事案件178起。为营造良好金融环境,扎实推进“打逃废、降不良”专项行动,至9月底,共累计处置不良贷款7.28亿元,全区约谈企业99家、个人962名,立案刑事案件44起,破案29起。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快严”集中行动,被授予“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县区”。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市”,积极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深入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探索构建“党政领导、税务主责、部门合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五位一体”税收共治格局;产权制度改革强力推进,全区602个村(居)启动清产核资,完成了593个村居资产清查核实、结果公示确认、数据系统录入。滨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正式运行,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从严治党,锤炼干部,“实干滨城”担当作为

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滨城区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用党建引领发展,扎实推进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等活动,让干事创业成为滨城最鲜明的底色、最靓丽的品牌。

滨城区突出领导担当,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作用,在环境整治、精准脱贫、棚改攻坚等硬仗上,带头包乡镇、包项目、包案件、包落实,冲锋实干在一线。在用人导向方面注重“以人品论高低,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具体工作中比能力高低,实干实效上“赛”工作水平,打造坚强有力的干事创业队伍。目前,“淬火”工程扎实开展,积极探索社区小型化转型新路,努力打造“幸福滨城、共力共建”城市基层党建品牌。

与此同时,滨城区也在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上下大力气,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最大限度地释放干事创业的潜能,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在全市2017年度市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中,区委、区政府班子获评“双优秀”;今年7月,滨城区委被表彰为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

“围绕既定目标,滨城区将坚持科教兴区助力发展、人才强区支撑发展、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乡村振兴优先发展、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绿色环保持续发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实干,担当作为,努力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六个滨城’。”滨城区区长张瑞杰说。

改革潮起擎远帆,奋楫勇进逐浪高。展望未来,滨城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谋发展,谱写更加辉煌、更加壮丽的“六个滨城”新诗篇。

城市名片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棉纺织之都

中国家纺之都

国家水利风景区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区)工程示范区

中国粮棉果蔬基地

中国畜牧养殖基地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全国科普示范区

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全国法治县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山东省最佳投资城市

省级文明城区

山东服务业发展重点城区

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城市

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区

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县区

数“说”巨变

滨城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实现8983万元,其中,1978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162万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33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88万元;增至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925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6000万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10400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5610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二十一番多。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14元,增至2017年的80016元,翻了十五番多。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57.46:19.30:23.24调整为3.01:43.18:53.81,在全市率先实现三产占比过半,构建“三二一”格局,服务业撑起了全区经济增长的“半壁江山”,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7792万元,增至2017年的3966700万元,翻了二十二番多。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由1978年的3882万元,增至2017年的2152500万元,翻了二十三番多。

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740万元,增至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6600万元,翻了十三番多。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由1978年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5元,增至2017年的15921元,翻了十七番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7375万元,增至2017年的25890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翻了五番多。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5162万元,增至2017的140000万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翻了五番多。

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90610吨,增至2017年的275600吨;单产由1978年的每亩223斤,增至2017年的每亩863斤,单产翻了近两番。棉花总产量由1978年的2155吨,增至2017年的4292.9吨;单产由1978年的每亩22斤增至每亩140斤,单产翻了近三番。肉类总量由1978年的3363吨,增至2017年的17688吨,肉类总量翻了两番多。

农业机械化水平由1978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5.91万千瓦,增至2017年的23.07万千瓦,翻了近两番。各类拖拉机数量由1978年的535台,增至2017年的4943台,翻了三番多。

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3589万元增至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37172.34万元,翻了三十四番多。

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23850公顷,增至2017年的有效灌溉面积2583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由1978年的6054公顷,增至2017年的2130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翻了近两番。

金融运行由1978年的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414万元,增至2017年的1007310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405万元,增至2017年的393270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翻了九十八番多;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由1978年的11254万元,增至2017年的8558500万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实现翻了二十七番多。

热门分类资讯推荐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 天天要闻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虽然说《爱情公寓》这部剧在剧情上充满了争议,但是一定程度上,这部剧也是很多人的回忆,是伴随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且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成为了经典,他们的口头禅也一直被拿来玩儿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 天天要闻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谈到《爱情公寓》这部火爆一时的欢乐喜剧,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爱情公寓》中那个把曾小贤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现实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剧中的形象也判若两人。198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榕榕,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成为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