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6日12点开始,周杰伦新歌《最伟大的作品》发布全网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热度便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关于“最”字的争议、歌曲本身风格的争议更是层出不穷。那么周杰伦这位华语乐坛的扛鼎之人,这一次又“周郎才尽”了吗?
周杰伦《最伟大的作品》
《最伟大的作品》 穿越到1920年,见到了马格利特的绿苹果,达利的超现实,常玉画的大腿,莫奈的睡莲,徐志摩的诗……他说“最伟大的作品”并不是自己的歌,而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同感,前几次听感觉没有什么惊艳,结果越听越上头,现在再听,认为这首歌不单单是一首歌,而是一个艺术品。
现在有些人说新专辑不如之前的,那是因为之前周杰伦的专辑起点太高了,太超前了,之所以觉得以前的专辑更好原因之一还是之前专辑有情怀加分。这张新专辑放在现在,也是现在华语音乐顶级的存在。要说差,也是最近几年华语音乐落寞了,现在和零几年那时的华语乐坛百家争鸣不能比的。
回到作品本身,依然是标志性的“周氏第一波主打”风格。周杰伦会带来一个由简到繁的编曲结构,以钢琴这样的“单一乐器”为开篇,而后逐步加入各式各样的配器线。而在收尾部分,则是一次反向的过程。在这个框架里,《最伟大的作品》延续了此前几乎每一作“首波主打”的长板,递增的各个啥配器局部非常和谐地共处,维持着相当统一的整体听感。
更加分的是,比起《鞋子特大号》或《床边故事》这样的“标准线之作”,这一次的周杰伦显然纳入了更多的风格,分别安排在不同的主歌与过桥部分。这样的“复杂”结构,在周杰伦此前的其他创作里也时有出现。它们的风格、氛围、质感,在各自独立的声部编排、旋律设计之下,各有特点,似乎是对应上了不同段落里唱词的相应年代、国家、个人。
周杰伦《最伟大的作品》
我觉得这首歌的质量超越了夜七、以父之名等早期作品,可以听出周杰伦这些年在背地也有努力吸收很多东西。细节精致,复杂但没有炫技感,更像华丽。有一种深邃宁静感和匠心,单纯从乐人词人角度看又是拉高华语天花板的一首歌。
它讲述的不是小爱,它歌颂的是大爱,是这个缺爱时代的洪流里,每个人的孤独缩影。人生来就注定了孤独的宿命,人来人往皆是过客,终究一个人来一个人离开。 就算是明白了人是生来注定孤独的宿命,但是我们依旧找寻爱。
整首歌的基调可以用古典的奢华来形容,杰伦现在这个年纪,喜欢这种浓厚的沉淀的文化,歌词最后道出的是对自己的剖析,有点向内观的意思了,MV呈现的感觉也是中年对美的更高级的追求。中年是人生中美好的时段,既有前面几十年对人生的领悟的沉淀,又不失对后面几十年的延伸和憧憬。
周杰伦《最伟大的作品》
感谢杰伦把这些高级浓厚的美带给我们,如是我们自己,每天被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压得喘不过气,被各种负面消息和新闻充斥着,被统治者奴役的平凡的我们,是很少有机会去感受这些艺术的美,感谢杰伦用音乐的方式让我们感受这世间还是存在着美这种东西的。诗和远方对于平凡的我们可能很远,但也可以离我们很近,一首歌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