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茶韵,共品茶香,2022春季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首次推出“国茶大讲堂”系列活动,由广州茶博会、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联合发起举办,以线下分享+线上直播的方式开展,首期主题“用大白话讲透中国茶”,邀请了文化学者、业界大咖和茶友交流分享。
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会长陈栋,普洱茶国家标准起草人之一李文华,微信视频号茶品类头部主播《顺子说茶》创始人陈镜顺,国内头部历史自媒体《最爱历史》创始人、作家郑焕坚等嘉宾都亲临现场作了主题分享,邀请各界茶友一起探寻茶的中国史,从茶的起源,中国茶的演变、源流,著名茶人、茶事、茶器、茶史等入手,讲述了一部二千年的茶与中国史。
01 六堡茶的前世今生
陈栋院长为大家作了《六堡茶的前世今生》主题分享。
六堡茶因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清朝嘉庆年间就被列为朝廷贡品,2014年,文化部还将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堡茶是黑茶中的佳品,有“黑茶中的茅台”之称,其最独特之处,便在于茶叶的陈化。六堡茶是生产工艺步骤最多、制作最复杂的一种黑茶,与其他黑茶不同,其出厂之前,还要经过三年的仓储,因此,其陈香醇厚出众。除此之外,六堡茶生长于高温高湿的两广地区,历史上也以销往东南亚为主,这与传统的“茶马古道”相异。
陈栋院长还从健康、饮用和收藏的角度,分别说明了六堡茶的超高品质和价值。陈年六堡茶可降低血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具有祛湿、康肠道的功效;古茶拥有的木香、陈香,令其口感丰富;早在2016年,六堡茶的公共品牌价值就高达15.79亿元,充分证明了其收藏价值。
而在现代工艺技术发达的今天,六堡茶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境遇,现代工艺加速了六堡茶的陈化过程,创造了更优质的仓储环境,能制作出更多更丰富的产品,更能符合现代人的健康和审美需求,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黑茶产能膨胀、传统六堡茶专用品种原料奇缺等难题,即便如此,陈栋院长表示,“更要坚持从品质出发,坚定不移推进茶树品牌革命,加快建设高端六堡茶原料生产基地。”相信在这份匠心的坚守下,六堡茶的各种危机也将迎刃而解。最后,陈栋院长呼吁大家关注六堡茶,更祝愿大家守住健康,守住幸福!
02 文化与产品是直播的根本
7月15日下午,《顺子说茶》主播陈镜顺老师在广州茶博会国茶大讲堂为大家带来《文化与产品是直播的根本》现场直播。
活动一开始,顺子老师就直切主题,指出现代茶叶销售经历了从零售店的时代、会展的时代再到网络的时代的变化发展,而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改变,核心和重点始终不变,那就是茶叶,以及凝聚了丰富的茶文化的茶产品。
“直播,自始至终,也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文化和产品才是直播的根本。”结合自己做直播的经验,顺子老师提到,许多人做直播,有的图名,花样百出博人眼球;有的图利,卖惨诉苦类于乞讨;有的只是分享简单的日常;有的则可以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赢得观众们的青睐。《顺子说茶》便是后者。顺子老师进入茶行业已有十三年之久,深刻懂得“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的道理,唯有依靠热爱、用心做的直播才能做到隔着屏幕也感染到他人。
顺子老师还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继承者,是精神上的富二代。这些文化也是我们创造物质生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所以我们不但要做好产品,更要关注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基于文化去做生意,才有可能取得品牌的成功。许多品牌的失败,正是因为忘了我们优秀传统精神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不忘初心。他们忘了自己来时的模样,在各种困难、各种诱惑中被打倒、迷失了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靠的正是一份初心,一份热爱。
《顺子说茶》之所以能成为茶文化直播中的标杆,还因为那份敬畏和谦逊,以及常怀感恩之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选择了做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什么样的人选择你,选择你的直播间”。通过顺子老师的分享,我们得以洞见做好直播、做好茶文化茶产品直播其中的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感谢陈镜顺老师的分享,也期待茶产业直播渠道的发展越来越好!
03 茶叶里的中国史
“喝茶不只是一种体验,更是对生命、对历史的一种怀念”,郑焕坚老师首先说道。确实如此,茶,几乎贯穿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对茶的追溯,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回视,一杯茶,穿越了千年的时间,才呈现在我们面前,因而带有天然的古韵和神秘的魅力。
云南哀牢山野生大茶树具有2700年的树龄,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野生茶树,最早的饮茶记载可追溯至西汉平帝刘衎元始一年,川人王褒在其文《僮约》中写道:“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由此可见,中华饮茶文化由来已久。
汉民族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结合体,“茶马古道”便是文化融合的印证。茶的传播在地理上以自西向东,从南到北为趋势,在阶层上则呈现出从上至下,即从贵族到平民的世俗化特点。唐朝时,茶叶在中国的分布几乎已经实现了全方位的覆盖,唐代巢县县令杨晔的《膳夫经手录》中记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至于宋朝,市民文化更盛,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加不可或缺,“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几乎成为共识,从宋朝出现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语中,也可看出饮茶的习俗文化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苏轼《啜茶帖》表现茶的世俗化
随着饮茶文化的兴起,茶广泛地见于文学作品中,与“诗”“酒”一同成为迁客骚人的重点描摹对象,并呈现出雅俗共赏的特征。唐代皎然说“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大诗人元稹创作了《一字至七字诗·茶》,从茶的本性说到人们对茶的喜爱,还介绍了饮茶文化和茶的功用,足见当时“茶风”之盛。名篇《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说明了当时的茶税和贸易情况。爱茶名士苏轼有名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表明其对茶的喜爱和品质追求。
及至明朝,在中晚明时期文艺复兴的“晚明风流”中,名列“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就有诗句“朱帘卷玉天开画,石鼎烹阠晚试茶”和画作《惠山茶会图》以表现时人以茶会友的风尚。从清代纳兰性德的词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中也可以看出,清时的文人雅士以茗茶作为日常消遣的方式。
明代文征明《惠山茶会图》
清代时,煮茶方式也从隋唐以前的煮茶、唐时的煎茶、宋时的点茶、明时的泡饮发生了转变,手法和工艺都更加纯熟。乾隆皇帝的《观采茶作歌》中写道:“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表现了清人对于煮茶火候、茶具的关注。
清代钱慧安《煮茶洗砚图轴》 展现雅士以茗茶为消遣
茶不止与文学,还与禅宗、与道教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茶的历史是中华文明这条流淌五千年的大河中的一个支流,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对茶的历史追溯,我们得以窥见中华历史的一隅,怀想它在千年前是如何被种植、被传播,如何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被传承、被创新,又在历史的大舞台中扮演了怎样重要的角色。一片小小的茶叶,凝聚了千年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因此,爱茶、传承茶,也是爱护和传承我们自己的文明,自己的历史。
04 何为广东白茶
仁化白毛茶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广东名茶”之称,曾获得全国林业特优新品博览会金奖、“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中茶杯”第十一届国际鼎承茶王赛秋季赛特别金奖,“中茶杯”第十二届春季赛白茶组金奖等多个专业奖项,可谓是“荣誉满身”。
林志坚董事长介绍称,希望通过这次分享,展示中华传统六大茶类之一——白茶的魅力,让仁化好茶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2021年,仁化白毛茶制作技艺被列入韶关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成熟的手工技艺加上发达先进的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一方面保留了仁化白毛茶天然的茶香古韵,另一方面又为其注入现代工艺,使得茶叶的口感更加细腻丰富,也大大提升了其健康品质和收藏价值。
同时,韶关市农业农村局余华荣副局长也指出韶关白茶国民普及度还不够的问题。在做到优化工艺、优化生产,提升茶本身的口感和品质之外,政府和企业还需要携手同行,打造和传播韶关白茶区域品牌,让更多人了解韶关白茶。
随着年轻化、国潮风的浪潮兴起,年轻人也爱上了喝茶,针对新的消费趋势、消费人群,茶企除了追求品质优化,也应改变营销策略、包装设计以及销售渠道等,抢夺年轻人市场;此外,政府和企业还可以通过茶乡旅游建设,打造韶关茶旅名片,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游玩、品茶,以此推动韶关茶品牌的高质量发展。
仁化白毛茶古称白茅茶,创制于明代,清嘉庆时已成贡品,具有芽头肥硕、茶毫满披、滋味甘醇、带兰花香味四大特点,且内含物特别丰富,呈现出浓、醇、鲜、爽、香的品质特征。李国腾总经理说:“韶关茶的上乘品质,这几百年的历史已经可以证明,今天,韶关人民更要不负重托,传承仁化白毛茶的制作技艺,并努力将之推广,为其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这是历史赋予韶关人民的光荣使命。”
茶话对谈正兴,茶艺师奉上精心冲泡的韶关白茶,满室飘香。现场有观众就白毛茶的美容和健康功效进行提问,余华荣副局长从平时喝茶的感受和女性的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对白茶的认识。她谈到,仁化白毛茶中的氨基酸含量高达6%-9%,是普通绿茶中的2-4倍,具有美容养颜的效果,而且茶叶色泽鲜亮,白毫浓厚,在视觉上给人以审美的愉悦,酷暑时节,喝韶关白茶,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品茶还兼有交友的功能,以茶会友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健康新时尚。仁化白毛茶品质突出,希望能成为更多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