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摩登
原始人的时代
✦
车子启动全靠脚
上路绿色又环保
车速去到180
就是刹车废脚丫

恐龙宝宝来除草
大象鼻子来洗澡
野猪充当粉碎机
鳄鱼拿来啃胡须

有1说1
谁不想生活在这样的——

“摩登”农耕年华
好在现代科技赋予了农业新的“摩登时尚感”
不必“面朝黄土背朝天”
不用依靠“汗滴禾下土”才能创造收获奇迹
(当然,更用不着鳄鱼被迫打零工、野猪再就业充当粉碎机)
如果是“想象”给我们童年的《摩登原始人》插上了创作的翅膀,那么它也给现代农业技术提供了无限的方向。
今天,和网络一起成长起来的武汉青年新农民,正在用黑科技、智慧农业,改写中国千年农业的面貌。
接下来
没有原始小恐龙,
只有现代“小农人”
比如:
播种,可以用“飞”的

▶︎ 无人机(自己找亮点)
无人机大家都见过,可这架无人机却与众不同——注意看它的下腹部。那些细细碎碎的颗粒,不是无人机带起的尘埃,而是优质良种。
这是记者最近在黄陂区六指街胡港湾村千亩农田上拍到的一幕。
“00后”小伙陶哲轻点遥控器的屏幕后,植保无人机展开机臂,调整桨叶,开始飞播作业。按照规划好的路线,2小时内,将300多公斤的谷种播撒到100多亩的土地上。

陶哲和他的几十位同事,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虽然他们都是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员工,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农民”。

▶︎ 通过屏幕操作无人机
“通过遥控器就能操控农机在田间进行作业,就觉得,这不就像小时候操控玩具一样嘛”,陶哲很开心的发现:“真正工作之后,觉得农业其实非常简单,我也很感兴趣。”
比如:
农场,可以是“开心”的

她叫胡丹,是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董事长,一位80后“新农人”。
十几年来,她带着一群80后90后青年,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帮助下,通过土地流转,建成2万亩高标准水稻基地。
2007年,由于农村人口外流务工,大量土地抛荒,父亲经营的大米加工厂收不到粮,濒临破产。为了不让父亲半辈子的心血毁于一旦,胡丹在亲友的不解与质疑声中,放弃了城里的工作,毅然回到农村。
手里有粮,心里才不慌。
既然大米加工厂收不到粮,胡丹决定自己建立粮食生产基地。“我们把这些农民不种的田收收集起来,把它小田变大田,实现机械化、大规模、大面积粮食种植。然后,统一品种、统一质量、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打造品牌。这样我们这个产业就可以激活了。”在田地里历练了十多年,80后的胡丹,说话透着脆快和爽利。
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旱涝保收、高产稳产,100%机械化。这是2021年水稻基地的模样。
80多套智能设备、2架农用无人直升机、2万个育秧硬盘、3套日烘干量108吨的烘干设备。今年4月,湖北省首家智慧农场示范点花落永旺智慧农场。

▶︎ 智慧农场中的智能灌溉设备
智慧农场又叫无人农场,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全流程无人化作业上。无人化并不是完全无人作业,而是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减少高密度的人力劳动,使粮食产量保稳,使农业生产绿色。
“一台插秧机,相当于100个人插秧。现在一台无人机,就相当于好多台插秧机。”
与传统人工种植方式对比,机械化+智能化的作业效率高了成百上千倍。胡丹发现,原来,农业也可以很智慧,农场也可以很开心。

▶︎ 水稻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
“以前我们胡港湾村1000亩地是整个村里面五六百号人来种。现在几十号人就种完了。”胡丹笑说,已经忘记曾经在城里当会计的两点一线的生活,带着团队,开心在田间地头当一个快乐的“摩登原始人”。
比如:
农耕,可以用“点”的
刚用植保无人机给稻田飞播完的陶哲,回到办公室点开合作社的智慧农业系统,将画面放大,秧苗上沾的泥水都清晰可见。
多光谱无人机巡田后,全方位、无死角地把稻田图像拍摄下来,并上传到平台,就像是给农田“上户口”。

他们能够在办公室里远程查看秧苗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稻田缺水情况。
“可以看田间有没有缺水。深色的就是有水,浅色的就是没水。还可以看田里的长势,哪个地方好,哪个地方不好。然后精准施肥作业。不再需要一整块田施肥。”

▶︎ 地势局部分析
陶哲指着电脑,话语里透着自豪。
AI助手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如穴数、基本苗、低洼、杂草等,对田块做体检并分析巡田结果。管理员根据巡田结果,科学精准地选定田块进行田间管理,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减少了用工人数,提高了作业质量,让田间管理变得更加轻松。
陶哲介绍,这样的节本增效更让合作社实现了增收。“每亩地,差不多可以节约200多元钱。如果2万亩田的话,那就差不多可以节省400多万。就是说通过节本增效让我们合作社增收了。”
胡丹的梦想
一架植保无人机从地面起飞,在一片刚插下秧苗的水田上空盘旋喷洒农药。田梗上,一群身着红色校服的孩子们发出一阵欢呼声。他们是来农场感受现代农业生产的。
看到植保无人机的强大功能,孩子们高兴得欢呼起来。“原来耕田也可以由现代机器人完成啊!”四年级的陆雨茜对智能农机显示出格外的兴趣,“就像科幻电影一样!”

随着都市田园综合体的兴起,也催生出“稻田研学、稻田观光”等农事休闲体验新业态。依托2万亩水稻种植基地,胡丹和她的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开始了“稻田+旅游”的新探索。

▶︎ 休闲农场的一角
合作社与新洲区、黄陂区等地的学校签订研学基地的合作协议。
“比如在春季,让孩子体验插秧的乐趣,使他们明白粮食来之不易……通过一系列的田间教育,让孩子感悟,生活是需要劳动的,劳动才能带来快乐。”胡丹说。

▶︎ 孩子们在农场观光采摘
这个80后“新农人”,还有更大的梦想:
“打造更好的‘农业+旅游’项目,
能够吸引市民下乡来观光、研学、消费,
让无人问津的荒地实现价值;
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从而增收致富。”
💬
策划、统筹:陈波、赵阳
记者:梁茜、樊科成
通讯员:刘建权、易新军
公众号制作:殷悦
审核:陈波
关注我们:看见摩登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