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之远2:盛名之下的李白,一个不得志的男人,和不靠谱的丈夫

两段婚姻,四位女人,这是李白不完美的婚姻;求取功名,屡试无果,这是李白失意的人生。

诗坛流传着一句名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言不虚,只有那些历经世事沉浮的诗人们,方能笔触惊雷,写下不朽诗篇。杜甫的沉郁,李商隐的深情,李贺的瑰丽,皆是明证。而谈及我国诗坛上独一无二的“诗仙”李白,此理更是贴切。他以浪漫主义之姿横空出世,诗篇飘逸、想象丰富,然而在这光鲜的面具之下,却隐藏着一个壮志难酬的士子,一个在仕途中屡屡失意的男人,一个在家庭责任上力不从心的丈夫。

李白自幼便流露出对诗歌的深厚情感,和对老庄哲学的深沉迷恋,而对科举入仕之路不屑一顾。这些独特的个性,塑造了他日后的文学辉煌,也预示了他一生的孤寂与落寞。

一、不是只有快乐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眼前的匡山渐行渐远,李白心中满是感慨,一首《别匡山》随口吟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不舍。

“是时候出去闯荡了。”

李白喃喃自语,此时的他正在匡山隐居读书,青涩的诗词已经日渐成熟。他开始渴望更大的自由和广阔的世界,终于下定决心要去探索那片未知的天地。这一年,李白24岁。

大自然的美景是陶冶情操的良药,李白一路游历,诗词越发壮丽。峨眉山的雄伟激发了他内心的诗意,《峨眉山月歌》应运而生,脍炙人口: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庐山的恢宏也让这位大诗人满腔热血。当他看到那道贯穿天地的瀑布时,便脱口而出这首传世之作: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然,还有天门山,还有秦淮河,一首接一首的诗歌产生,果然祖国的大好河山是李白诗兴最好的催发剂。他的足迹遍布成都、江陵、金陵等繁华之地,他的身影又征服了庐山、峨眉、华山等雄伟之巅,神州大地的壮丽山河,一一印刻在他的心间。然而,游历的欢乐抵消不了现实的困境,连绵的旅程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积蓄,可是,他多次毛遂自荐,却迟迟未能得到世人的真正赏识。

时光荏苒,开元十四年的一个深夜,持续的病痛折磨着这位伟大的诗人,身心的痛苦让他备感疲惫。更让他焦虑的是,他的盘缠已经所剩无几。回想起自己长达两年的远游生涯,虽然积累了丰富的阅历,但与自己“学而优则仕”的崇高理想相比,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每念及此,李白的内心便涌起一股莫名的哀伤。

躺在床上,李白的思绪开始飘向远方。当他回过神来,发现今夜的月光格外皎洁,如同银色的霜花般洒落在地板上。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在这明亮的月光下,也不禁陷入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此刻,他心中的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汹涌澎湃,而诗歌,成为了他慰藉心灵的良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光之下,他喃喃自语:“家中的父亲母亲,你们可还安好?”

二、坎坷的婚姻

“或许,去安州试试看吧。”孟少府轻声建议,眼中闪烁着对李白的关切。

孟少府是李白在扬州的朋友,他眼见李白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便心生一计,为他指了一条捷径。

“看来,也只能如此了。”李白叹息道,他深知自己当前的困境,于是采纳了孟少府的建议。然而,当时的李白并未察觉,孟少府这一提议背后,其实还隐藏着另一番深意。

安州府,治所在安陆,而安陆有户显赫人家——许家。许家在当地堪称名门望族,其祖上曾与唐高祖李渊同窗共读,父辈亦曾身居高位,家族底蕴可以说比较深厚。

尽管许家富甲一方,却仅有一女,此女不仅容貌出众,而且知书达理。然而,正因为门第显赫,她一直未能觅得合适的归宿。如今,这位千金已过双十年华,许员外为此焦虑不已,曾私下嘱托孟少府为其寻觅一位良婿。但许家提出了一个特殊的条件——未来的郎婿必须愿意入赘许家。

孟少府既受重托,自然尽心竭力。然而寻寻觅觅,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人选,直到他遇见了李白。他对李白的才华赞赏有加,更知道李白眼下漂泊无依,此时又正处困顿之际。在孟少府眼中,李白无疑就是赘婿的最佳人选。于是,他将李白的情况向许员外细细道来,员外闻言大喜过望,对李白的名声他早就有所耳闻,心下甚是满意。

然而,李白对此却颇为抵触。赘婿的身份让他感到屈辱,更何况他尚未立业便先成家,实在不妥。

面对李白的犹豫,孟少府耐心劝解道:“太白兄,你如今漂泊在外,生活无着。若能入赘许家,不仅可解你眼前之忧,更能借助许家之力,筹谋未来。这岂不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李白闻言皱眉沉思,内心开始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