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攸病死,司马炎听信其子一句话,诛杀看病的御医

司马攸司马昭的次子,司马炎的弟弟,因其伯父司马师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所以过继了司马攸为养子。

司马师有雄才大略,可惜,聪明过了头,一生没能生出儿子。

司马师死后,本来应该将大权传给其养子司马攸的,这是他法理上的继承人,但是,司马师知道,司马攸当时年幼,只有十岁,即使上位,也难撑起大局,还不如直接传给其弟司马昭,这样稳妥,以免给人可乘之机。

事实上,当时司马师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自古年幼的孩子接任,都会出问题,比如,刘表将其位传给幼子,就出了问题。

司马昭死前,犯了“选择困难症”,他不知道该把位子传给长子司马炎还是次子司马攸,虽然都是他的儿子,但是,因为司马攸是司马师的养子,更具正统性,他常说,天下是景王的,景王就是司马师,但是,因为有大臣反对并劝谏,最终司马昭传给了司马炎。

司马炎的才能,比不上他弟弟司马攸,差太多了,司马攸不仅有才能,而且,也很有威望,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比较看重司马攸。

司马炎灭吴后,将东吴末帝孙皓后宫里的五千美女,全部收编到自己的后宫,本来,司马炎的后宫美女已经有几千人了,这下,人满为患,多达一万多人。

司马炎看到后宫这么多美女,眼花缭乱,都不知道晚上在哪里休息,患上了“选择困难症”。后来,司马炎干脆坐着羊车,羊车停在哪个美女的门口,就在哪里休息,而后宫的这些美女们为了得到司马炎的青睐,纷纷在门口洒上盐水,插上竹叶,以吸引羊停下来,这就是著名典故《羊车望幸》。

从这可以看出,司马炎的腐朽,他沉湎酒色,不思进取。

而司马攸就不一样,治军威严,有才能,深得人心,是万众仰慕的“齐王”。

司马炎看到弟弟司马攸有这么多人拥护,自然也对弟弟有所忌惮和防备。

太康三年(282年),司马炎下诏,任命弟弟司马攸为大司马、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虽然授予弟弟大权,但是,司马炎要求司马攸必须回到自己的封国齐国

很明显,司马炎要将司马攸外放,远离京城,远离权力核心,这明显是对司马攸不放心。

司马炎这么做,司马攸知道后很不高兴,他后来知道,要他回封国,是荀勖等人给司马炎出的主意,因此,司马攸愤恨生病。

司马攸病重之后,不能起程,于是要求留下来,为其母亲守墓,但司马炎不允许。

而此时,很多拥护司马攸的大臣,也纷纷劝谏司马炎,让司马攸留下来,司马炎发怒,将这些人贬官。

司马炎害怕司马攸装病,于是,派御医为司马攸看病,御医们都称司马攸没病,于是,司马炎催促司马攸尽快起程。司马攸无奈,只好抱病辞行,虽然病重,但他整饰衣冠容貌,举止如常,注重仪表,这更令司马炎认为他没病。

太康四年三月(283年4月),司马攸吐血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司马炎知道司马攸死后,哭得十分伤心,但冯紞劝他说:“齐王名过其实,却得到天下人心,今天他病死,是社稷之福,陛下不必伤心!”

意思是说,司马攸死了,对你有利,否则,你的帝位不稳,他对你有威胁。

司马炎听了,马上不哭了。

司马炎前往吊丧时,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哭着说,司马攸的死因,是御医们诬称司马攸没病造成的,因此,耽误了病情,于是,司马炎立即诛杀为司马攸看病的御医。

司马攸病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司马炎的大幸,否则,万一有人拥立才能突出的司马攸,司马炎就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