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为什么不停分裂?21世纪,天主教还会分裂吗?

谁会成为下一任天主教教宗

教宗方济各去世后,这是悬于14亿天主教教徒头上的“上帝之问”。

选举下一任教宗的秘密会议(conclave),召开在即。

全球80岁以下的枢机主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红衣主教”,正在西斯廷礼拜堂Sistine Chapel)集结。

135名主教中,谁会是天主教第267任教宗?

是会选出第一位亚洲教宗?还是交棒给欧洲 “老家”?

这是一个大问题,不过,我们能从这场教宗继承之战中,看到基督教的另一面,那就是:

基督教在2000年时间里,一直在分裂!

回看基督教的这2000年:

基督教分裂出天主教和东正教,天主教又分裂出基督教新教,新教又分裂出摩门教,甚至天主教到了中国,还分裂出了拜上帝会。

2013年,本笃十六世辞职,颠覆了教宗任职“直至死亡”的天主召叫,制造了双教宗的神学混乱:

教会能否存在两位在世的“基督代表”?退位教宗是否仍具某种神恩?“太上教宗”的“影子教廷”是否在分裂天主教?

而之后,教宗方济各,又把天主教教义颠倒了个个儿。

原本天主教教义中绝对禁止的悖神之行,一个个得了教宗允许。

方济各公开接纳同性恋,并允许神父为同性伴侣祝福;

方济各打破天主教法典,宽免离婚再婚信徒;

方济各接纳女性,2021年还任命法国修女娜塔莉·贝卡为梵蒂冈副国务卿;

甚至,方济各还和伊斯兰教、东正教等异教和解,对梵蒂冈去中心化。

中心和边缘,保守和开放,在撕裂天主教。

当代天主教的“双教宗”,仿佛是公元1054年罗马帝国东西教会。

其实真要从宗教学来说,方济各的出现,本身就是一次天主教分裂——一个“政治正确”的天主教,在方济各的挽歌中,正准备新生。

为什么基督教一直在分裂?是哪条教义给基督教打上了分裂基因?

我们不妨就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一、重返梵蒂冈

公元1209年,教宗英诺森三世发动阿尔比十字军镇压异端。

公元1215年,英诺森三世召开第四次拉特朗大公会议,确立了“教会法至上”原则。

公元1274年,在第二次里昂大公会议上,教宗格里高利十世为终结三年空位期规定枢机必须被隔离在封闭场所,直至选出新教宗。

教宗选举的秘密会议制度,自此诞生,并在1294年首次采用,选出了塞莱斯廷五世。

秘密会议可以说是天主教神权的根基制度,它使得神权的“世袭”,被关在红衣主教之中,这也使得权力的黑箱,垄断在神权手中。

天主教教会,成了欧洲最大的门阀。教会内,藏污纳垢,争权夺利,名为上帝,实为撒旦。

终于,公元1378年,爆发了天主教会大分裂,也即阿维尼翁分裂。

罗马、阿维尼翁、比萨,同时存在三位“教宗”,各自为政不说,还助澜了百年战争

直至公元1417年,康斯坦茨大公会议罢黜各方教宗,选出教宗马丁五世

但这40年教宗对立,揭掉了神圣画皮,也永久撕裂了天主教教会。

14世纪末,文艺复兴兴起,并在之后200年里,席卷欧洲。

但丁的《神曲》),到薄伽丘十日谈》,从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巨匠的艺术,从哥白尼日心说,到伽利略的自然科学,天主教遭到了理性主义的解构。

但教宗仍沉醉在权力幻梦中,就在16世纪初,教宗良十世(Leo X),为筹资建圣彼得大教堂,大规模销售赎罪券

多明我会修士约翰·台彻尔(Johann Tetzel),甚至公开促销说:以“钱币叮当落入箱底,灵魂瞬间升入天堂”。

这张小小赎罪券,最终引发了一场反教宗的宗教运动。

这就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公元1517年,马丁·路德在维登堡诸圣堂门前,贴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

这就是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公元1520年、1521年,教宗良十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先后要求路德撤销生命,均遭路德拒绝。

最终,路德被圣座判处破门律,但对路德的报复,却带来了一场宗教分裂。

基督教新教与天主教分裂,也敲响了教宗神权的丧钟。

公元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订立,和约中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

欧洲的神权时代就此终结。

到了1870年,教宗国被意大利王国吞并,教宗退居梵蒂冈,彻底与世俗权力剥离。

教宗不再以教皇身份,统治欧洲,但王权也不再干预教宗的任命。

1904年,天主教教会发布《空位期宪章》,庇护十世取消了世俗君主对教宗的否决权。

1975年,天主教教会进行《空位期》改革,教宗保禄六世将选举人年龄限制为80岁以下。

1996年,天主教教会发布《主的普世羊群》(Universi Dominici Gregis),规定秘密会议必须于教宗空缺后15至20天内召开。

我们熟悉的现代教宗制度,就此确立。

四、尾声

天主教教宗,历经2000年复杂演变,从早期基督教的简单推选,到中世纪的政治博弈,再到现代的神圣争夺,也折射出了欧洲的千年变迁。

神权曾是光明的摇篮,但却又成了黑暗的枷锁,宗教曾整合了破碎的欧洲,但却又压制了欧洲的多元,但不管怎样,天主教,已与西欧这块土地绑定。

彼得,到方济各,教宗的选举,是天主教神学千年一系,也是天主教世界沧桑巨变。无论你对天主教的立场如何,但普世地看,这仍是一个神圣的使命。

这个使命,千年不易,那就是:为全球13.9亿天主教徒,寻找一位“基督在世代表”;也是为天主教,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

我们的时代,并非宗教的时代,再不像中世纪那般,教皇的命令,改变世界,但我们的时代,也去不掉宗教的存在,因为那是13.9亿人的灵魂所栖。天下不必大同,但神圣与世俗,应当相互尊重。

这一期内容,并不会有多少用,但我想,会让你对另一个世界多一些了解,这个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思考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立体化这个世界,而非二元化这个世界。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