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洛阳,300人雪夜大转移,70多人惨遭土匪枪杀

1948年2月,熊耳山白雪皑皑,风依旧冷得刺骨。

山道上,一个300余人的队伍,正踩着将近一尺的积雪,艰难前行。

队伍里,有穿灰布制服的干部、扛步枪的民兵,更多的是抱着婴孩的妇女和拄着树棍的老人。

这是中共洛南县政府转移的队伍,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前方,等待他们的一场残酷的杀戮。

01

半个月前,国民党胡宗南部占领了洛南县三个半区。

地主勾结土匪成立"还乡团",各村都贴上了"杀干部、烧农会"的告示。

副县长张逢溪和副政委张思遇接到命令,要带老弱妇孺和重要物资撤往嵩县寺庄。队伍里有产后虚弱的妇联干部,有背着药箱的卫生员,还有十几个没痊愈的伤员。

夜里启程时,谁也没料到会撞上暴风雪。

月光照着积雪,战士们用刺刀劈开灌木丛开路。

队伍中有人鞋底磨穿,脚趾冻得发紫,仍咬牙搀扶走不动的同伴。

每过一刻钟就要清点人数,生怕有人滑进雪沟。天亮时才走了二十里地,后头的枪声却越来越近。

02

蒙蒙亮,队伍到了嵩县陶村。

村口老槐树上褪色的春联在风里飘,整个村子空荡荡的——土匪早把这里抢光了。

大伙刚架锅煮上红薯,村东头突然响起枪声。

原来,与陶村紧邻的三涂乡匪首王咸鹿,阎庄乡匪首冯进忠、万清魁,德亭乡匪首梁炳,聚集土匪400多人,在一岭之隔的花庄村集结,当得知洛南干群在陶村休息时,立即决定攻打陶村。

“快!往村后高地撤!” 张逢溪的手枪刚响,村口的土墙就被机枪扫出一排弹孔。

民兵们趴在石碾旁还击,随军家属们在巷子里乱了阵脚:有的妇女抱着孩子躲进柴房,有的老人拽着骡子缰绳往巷尾跑,驮架上的公文散落一地。

战斗持续了一个时辰,战士们边打边撤,好不容易退至村后的高地关坡,清点人数:15 名战士倒在村口,60人被俘。

侦查发现,被俘的人们被绳子串成两列,押往花庄村匪徒们的营地。

没人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会是什么。

03

花庄打谷场上,土匪们架起机枪,一排排子弹呼啸而至,39人倒在地上,鲜血染红了白雪,惨不忍睹。

土匪头子孟福堂盯着被俘的李秀英,他记得这个姑娘在农会讲话的模样,嗓门亮得能穿透山谷。

孟福堂凑近李秀英:"跟了我,保你活命。"

陈秀英义正词严,宁死不从,并瞅准时机,趁乱逃走。

孟福堂怒了,又枪杀了19名被俘同志。

这就是当时震惊豫西的“陶花事件”,也叫“陶村事件”。

04

血债必须血偿!

半个月后,按照豫陕鄂三地委的统一安排,嵩县洛宁宜阳伊川各县的地方武装配合部队,在熊耳山一带开展拉网式剿匪。

这一仗下来,嵩县北部的土匪大多被歼灭,手上沾着血债的王咸鹿、孟福堂等人被活捉,后来经过公审被处决了。

解放军没给敌人喘息的机会,接着追击残余匪徒,把 400 多人逼到了洛宁涧口。这些残匪逃到涧口寨,凭借这里三面临崖、易守难攻的地势,打算死守到底。

凌晨3点,解放军把寨子围了个水泄不通。4点整,总攻开始,枪炮声响成一片。

战士们架起云梯,往寨子里冲。不到一个小时,战斗就结束了,打死打伤敌人 30 多个,俘虏 200 多人,在“陶花事件”里欠下血债的匪徒,几乎全被抓获。

也就在这一天,洛阳解放了。消息传来,部队和老百姓都高兴坏了,大家心里的那口气,总算顺了。

熊耳山的松涛年复一年响着,洛河水日夜东流。那些埋在雪里的故事,化成了春日的连翘花,年年开满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