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手下的四大虎将:两个副国级,一个正国级,一个国防部长

刘伯承曾留学伏龙芝军事学院,是正儿八经的高材生,回国后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他和邓小平的“刘邓大军”更是让敌人闻风丧胆,被称为是“军神”,建国后,被评为开国元帅。

刘伯承的军事成就,不仅仅因为他本身的军事才能,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培养将帅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耐心和方法,比如他手下的五个大将。

陈赓

陈赓将军在战场上的英勇善战声名远扬。他毕业于黄埔军校,与蒋先云、贺衷寒并称为“黄埔三杰”。陈赓性格随和,爱开玩笑,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带来欢声笑语,人缘极佳,因此被大家笑称作“喜果”。

他骨子里就带着乐天派的特质,即便身处困境,也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1938年与日军作战时,身为师长的刘伯承曾就作战策略向时任旅长的陈赓询问,这场仗是堵截着打还是追击着打,陈赓笑着给出“截着打”的建议。刘伯承采纳了这一建议,将日军分割包围,采取吃小围大的战术,最终成功全歼了那支日军部队。

在关乎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陈赓态度坚决。解放战争时期,曾在过去向蒋介石替他求情的黄埔同学熊绶春,在战斗中死于陈赓之手。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率领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给予美帝侵略者沉重打击。胜利回国后,陈赓先后担任军事工程学院政委兼书记、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重要职务。1955年大授衔时,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

杨勇

杨勇作为与杨成武、杨得志齐名的“三杨”之一,以作战勇猛而闻名。他的父亲是全国闻名的形意拳大师,早年曾带领乡亲组织“洪江会”反抗腐朽的清廷。杨勇自幼跟随父亲习武,听长辈讲述造反的故事,在心底早早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3岁时,他加入童子军,就此踏上革命道路。14岁正式参军,18岁成为共产党员,从普通士兵逐步成长为优秀的指挥员。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平型关大捷等重要战役,都有他的身影;在收复阳谷南乐济宁,解放山东、山西、河南的战斗中,他总是奋勇向前。

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指挥了具有决战意义的金城战役,有力地将妄图玩弄手段的美国佬压制在谈判桌上。他历任第二野战军5兵团司令、贵州军区司令员、志愿军参谋长兼副司令员、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校长等职务。1955年,杨勇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

陈锡联

陈锡联将军被人们称为“小钢炮”,这不仅因为他身材不高,说话直率,更重要的是他打起仗来,如同红军当时最厉害的武器小钢炮一般,既灵活又勇猛。

1929年,红军游击队路过他的家乡,14岁的陈锡联看到这支穿着并不比自己好多少,但眼中闪烁着别样光芒的队伍,喊着“革命,翻身,解放”这些他还不太理解的口号,毅然加入了红军。

从班长、排长到连长,陈锡联因作战勇猛,且善于总结和吸收经验,不断获得领导的提拔。1935年,年仅20岁的他成为当时红军中最年轻的师政委,与此同时,他“小钢炮”的绰号也广为人知。上党战役邯郸战役、挺进大别山;歼灭黄维兵团、擒获孙殿英、全歼宋希濂部,曾经的“小钢炮”在一场又一场战斗中逐渐成长为解放军中的一门“重炮”。1955年,年仅40岁的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

秦基伟

“秦大刀”秦基伟的性格和陈赓有几分相似,他热衷于一个“玩”字。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秦基伟带着一群穷伙伴投身革命队伍,刚进入队伍不久,他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场胜利。

秦基伟爱冒险,不仅敢玩命、舞大刀,后来还逐渐接触大炮、照相机、无线电等。他曾因玩汽车离岗,被邓小平和刘伯承狠狠批评,却也因在上甘岭战役中巧妙运用喀秋莎火箭炮而声名远扬。

1952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妄图在谈判桌上夺取主动,单方面撕毁停战条约,向上甘岭发动猛烈进攻。面对敌人炮火的狂轰滥炸,秦基伟充分发挥小时候挖坑的本领,带领战士们在地下挖出U型洞,展开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坚守。

1955年,秦基伟被授予中将军衔,先后担任云南军区副司令、昆明军区副司令,之后还担任过成都军区司令、北京军区司令等职务。

1988年,他出任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部长,同时被授予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