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明智系列《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读《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我阅读的《史记》,如有雷同和歧义,纯属巧合,概不负责,再商。)知识点归纳和出题分析:

1.李广将军其人。

李广将军,是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先祖李信,是秦朝时的将军,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他老家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李广家世代相传射箭之术。


2.李广射杀匈奴射雕能手偶遇大批匈奴骑兵,巧扮诱敌部队得以脱困。(判断准确,料事如神,胆大心细,知己知彼)

上郡,匈奴大举侵犯的消息传遍四方。天子派遣一名宦官与李广一同对抗匈奴的侵袭。

那名宦官率领着几十名骑兵,勇敢地驰骋在战场上。不料途中偶遇三个匈奴人,一番激战后,那三个匈奴人转身放箭,箭矢如雨点般落下,宦官不幸中箭受伤,他手下的骑兵也几乎被屠戮殆尽。宦官带着满身伤痕逃回了李广的营地。


李广看着宦官的伤势,眉头紧锁。他分析道:“这三人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于是,他决定亲自带领一百名骑兵去追击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人徒步奔跑,显然体力不支,速度渐慢。走了几十里路后,李广命令骑兵分散开,他自己则举弓搭箭,射杀了其中两人,活捉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是,这个俘虏正是匈奴的射雕手。

将俘虏捆绑上马后,李广远远望见前方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等人,误以为是诱敌的骑兵,立刻惊慌失措地摆好了阵势。而李广的百名骑兵也因为突如其来的紧张气氛而想要策马逃跑。

李广深知,现在逃跑只会引来匈奴人的追杀,全军覆没的危机迫在眉睫。他果断下令停止逃跑,并告诉部下:“我们距离大军有几十里远,若是逃窜,必将招来更大的灾难。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保持冷静,让匈奴人误以为我们是大军的诱饵。”

于是,李广命令骑兵继续前进,停在了距离匈奴阵地两里远的地方。他下令解下马鞍,表示不打算逃跑。骑兵们虽然疑惑,但看到李广的决心和冷静,也渐渐安下了心。

此时,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走出阵地来监督士兵。李广看准时机,立即跨上马带着十多名骑兵冲上前去,一箭射死了那个将军。随后他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伍中,命令士兵们解下马鞍,随意躺卧。

夜色渐渐降临,匈奴军队始终不解李广等人的意图,不敢轻举妄动。到了深夜,他们更是怀疑附近有伏兵,想趁夜偷袭他们,他们就领兵撤离了,李广也带领着剩余的骑兵安全返回了军营。


3.程不识和李广带军的异同。

①相同点:程不识和李广从前都任边郡太守并兼管军队驻防。

②不同点:

李广:等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作战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军队驻扎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停留时,人人均可自便,夜里也不打更巡逻,军中幕府的文书簿籍都很简单,但是他在远处设置了侦察哨兵,因此未曾遇到袭击。


剧照

程不识:对队伍的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等要求很严格,夜里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往往要到天明,全都忙忙碌碌,不曾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险。


程不识剧照

那时李广、程不识都是汉朝边郡的名将,但是匈奴人特别害怕李广,士兵也大多愿意跟随李广,而不愿跟随程不识。(士兵也不想劳碌啊!)

4.李广治军的缺点被程不识点出。

程不识说:“李广的治兵方法,简单省事,然而如果遇到敌人突袭,他就无法抵挡了。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乐,作战时都甘心拼命。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纷繁忙乱,但是敌人也不敢侵犯我。”


5.李广被俘假死逃脱,花钱赎死罪,削职为民。

卫尉李广被朝廷委以重任,提升为将军,即将率领军队出征雁门关,直面强大的匈奴大军。

于是,战鼓声起,旌旗猎猎。李广带领着队伍穿过险峻的雁门关,一路深入匈奴腹地。然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一场大战骤然爆发。敌众我寡的困境让李广与他的部下陷入重重危机,结果被敌方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致使大军大败,甚至失去了优势和主权。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李广也被生擒。

单于作为匈奴的领袖,早已听说过李广的大名,对他十分敬佩。因此,在生擒李广后,他下令要活捉这位英勇的将军。李广被放在了用绳编的网兜中,两匹马牵引着行进。而此时的李广虽然受伤生病,但他的意志却如磐石般坚定。


在行进的途中,李广突然心生一计。他假装死去,斜眼偷偷观察着身旁的匈奴少年骑手。当发现他骑着一匹好马时,李广突然一跃而起,跳上了那匹马背,顺势将匈奴少年推了下去。他夺走了少年的弓箭,然后催马疾驰,一路向南奔去。

就这样,李广在草原上驰骋了数十里路后,终于遇到了自己的残部。他带领他们返回了关塞,与匈奴的追兵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他一边逃一边用匈奴少年的弓箭射杀追来的骑兵,终于得以逃脱险境。

虽然胜利地逃脱了战场回到了京城,然而李广却被军法处依法处置。因他损失伤亡了大量士兵,而且自己也曾被俘虏。判决的结果是:判为死罪并没收全部财产。尽管李广有大量的金钱去赎回死罪的刑罚但他被夺去了高贵的身份沦为了一个普通的百姓人。

6.李广的特点。

①李广为官清廉,得到的赏赐统统都分给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担任二千石俸禄的高官长达四十多年,但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谈及家产的事。

②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来自好的天赋,所以不管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都没人能赶上他。

③李广不善言辞,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时就在地上演画军阵,然后比射箭,比试箭法的疏密、准确,输了的罚酒。他一直以射箭为消遣,到死都不变。

④李广带兵,遇到缺水断粮时,见到水,士兵不全都喝到,他就不喝;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他一口饭也不尝。

⑤李广对士兵宽厚和气不苛刻,因此深得士兵爱戴,乐于为他效命。

⑥他射箭时,一见敌人冲过来,不到几十步之内,如果揣度射不中就从不发箭,只要一发箭敌人当即就会应声倒下。

正因为如此,他统领军队好几次被困受辱,射杀猛兽时也曾被猛兽所伤。

7.李广射虎


李广外出打猎的时候,看见草丛里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头,箭头都射进去了,过去一看,原来是石头。接着重新再射,却怎么都不能再射进去了。李广驻守过各郡,听说有老虎,常常亲自去射杀。后来在右北平射虎时,老虎跳起来咬伤了李广,但最后还是射死了这只老虎。


8.李广和博望侯张骞一起出兵匈奴,张骞行军慢导致李广被围,全军覆没。

在北疆的边陲,郎中令李广以坚韧的意志率领四千精锐骑兵,自右北平踏上了征讨匈奴的征程。博望侯张骞则率领着一万骑兵,与李广兵分两路,共赴这严峻的战事。

当他们的行军队伍穿越广袤的原野,数百里之间只有他们的蹄声与呼喊,此时他们却被匈奴左贤王四万精锐骑兵围困其中。此刻,战场上,气氛如同冰雪一般凝固。李广手下的士兵们个个面色惨白,紧张不安,但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李广并没有显露丝毫的惊慌。

他立刻派出自己的儿子李敢率领骑兵冲锋陷阵。李敢率领着数十勇士冲入敌阵,如同一股狂风席卷其中,他们飞奔于敌军之间,如同游龙般从左右两侧冲出,随后向李广汇报:“这些匈奴兵其实并不难对付。”这声音虽然微弱,却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士兵们的心房。


剧照

李广迅速布置成圆形阵法,士兵们面向外方,背靠背地守护着彼此。匈奴的攻击如狂风骤雨般猛烈,箭矢如飞蝗般落在汉军身上。经过激烈的交战,汉军士兵们战死半数,箭矢也即将耗尽。就在这个时候,李广举起了他手上的大黄弩弓,目光坚毅而果断。他亲自射杀匈奴的副将,箭无虚发,几个副将接连倒下,匈奴军阵脚开始动摇。

随着夜幕的降临,战场上的气氛愈发紧张。军吏和士兵们都面无血色,但李广却神态自若、意气风发。他沉着冷静地指挥着军队,进行最后的战斗准备。经过这一番艰苦的战斗,军中上下都对李广的勇气和智慧深感敬佩。

第二天,战斗继续进行。博望侯张骞的军队也赶到了战场。在两军的共同努力下,匈奴军队终于撤退了。但此时汉军疲惫不堪,他们并未选择追击。

这场战役中,李广虽然几近全军覆没的境地,但他的勇猛与坚韧仍旧保住了将士们的尊严。

9.李广难封(李广不侯)的原因。


①明面上直接原因是“杀降”

在那个时代,李广的堂弟李蔡与他同为文帝的侍臣,兄弟俩在宫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景帝时期,李蔡的官位逐渐攀升,终于达到了年俸二千石的显赫地位。当武帝继位后,他又被任命为代国的国相,权势日盛。

元朔五年,李蔡以轻车将军的身份,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右贤王,战功卓著,因而被封为乐安侯,荣宠无比。仅仅几年后,他又在元狩年间代替了公孙弘,坐上了丞相的高位。然而,论及才干,李蔡只能算是中等偏下,他的名声远不及李广响亮。

反观李广,虽然他的才能卓越,屡次与匈奴交战,威震敌国,但他的仕途却并不如意。他一生未得封爵和封地,官位也未曾超过九卿。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手下的军官和士兵们却有人被封为侯爵,这无疑是对李广的一种讽刺。

李广曾与星象家王朔私下交谈,对自身的遭遇深感困惑。他提到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他一直是汉军中的一员。他认为自己的才能并不逊于他人,但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封赏。他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生相不适合封侯,或是命运的不公。

王朔敏锐地捕捉到了李广的疑惑,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李广的问题,而是询问他是否有过后悔的事情。在经过一番沉思后,李广终于道出了自己曾经的错误——在担任陇西太守时,他曾欺骗了投降的羌人,并在一天之内将他们全部处决。他深感悔恨,认为这是自己未能封侯的原因。

王朔听后沉吟片刻,然后告诉李广:“杀害投降之人,是极大的罪孽。这便是您未能封侯的原因。”

②自身也有问题。(泄私愤杀霸陵尉)

李广与灌婴的孙子灌强,一同隐居在蓝田,每日与南山为伴,驰骋于山林之间,打猎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个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着一名随从骑马出游,准备与友人在田间饮酒。酒酣耳热之际,他们踏上归途,途经霸陵亭。然而,此时的霸陵尉因酒意正酣,神情显得异常严厉。他粗鲁地喝止了李广,不容分说地命令他们不能通过。

随从轻声提醒道:“这位乃是前任李将军。”然而霸陵尉却不以为然,他傲慢地回答:“现今的将军尚且不得通行,何况是早已卸任的前任呢!”就这样,李广被无情地扣留在霸陵亭下,只能在夜色中静静地等待天明。


不久之后,匈奴大举入侵,辽西太守命丧其手,韩安国将军亦败下阵来。朝廷上下震动,急需英勇之士来稳定边疆。终于,天子想起了李广,召他即刻出任右北平太守。

在出征之际,李广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想到那个曾经阻止他的霸陵尉,决定请求天子让他随行。到达军中后,他毫不犹豫地采取了行动,将那个霸陵尉处决。

10.李广请战未允,大军迷路后不愿受辱,拔刀自刎。(这件事为以后李广儿子李敢打伤卫青,霍去病射杀李敢埋下隐患。)

李广不久便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离开汉境后,卫青从敌兵处得知了单于的藏身之地,于是决定亲自带领精锐部队直扑单于所在。而将李广与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迂回进攻。虽然东路路程较远,且大军所经之地水草稀少,但形势却不允许各队并肩作战。

李广深知与单于交战的机会难得,他心怀壮志,主动请缨道:“我身为前将军,理应身先士卒。今番有幸与单于交锋,即使战死,也甘之如饴。”他的话语中满是对战斗的渴望与对国家的忠诚。

然而,大将军卫青却心有顾虑。他曾受到皇上的密令,认为李广虽勇,但年事已高且屡遭不幸,担心他难以与单于对阵取胜。此时,公孙敖因失职刚刚失掉了侯爵之位,作为中将军随同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他参与对阵单于的战斗。因此,他做出了将李广调离的决定。

李广深知内情,但他不愿放弃与单于交战的机会。他坚决向卫青陈请,然而卫青并未应允。最后,大将军直接下令给李广的幕府,命令他立即遵从文书行动。

李广气愤不已,没有向卫青辞行,就带着满腔的怒火回到了自己的军队。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会合后,从东路出发。但因缺乏向导,大军常常迷失方向,落后于卫青的主力部队。最终,卫青与单于交战,但单于逃逸,未能取得战果。

当大军南行穿越大沙漠后,终于遇到了前将军和右将军的部队。李广谒见卫青后回到自己军中。卫青派长史带去食物和酒水慰劳李广的同时,也询问了迷路的情况,打算上报天子。但李广置之不理。长史只得急切责问他的部下。这时李广再也忍不住了,他说:“各位校尉并无过错,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我宁可亲自去幕府对质候审,也决不容忍被那些刀笔吏侮辱。”他的话里充满了决然与悲愤。


最终,李广选择了拔刀自刎。他的部下无不为他的壮烈举动痛哭流涕。百姓们无论认识与否、无论男女老少都为之落泪。右将军赵食其则被交给了执法官吏处理,虽然最终以财物赎罪得以保住性命,但也从将军的身份降为了平民。

11.李广的身份变化。

中郎→武骑常侍→陇西都尉→骑郎将→骁骑督尉→上谷太守→上郡太守(共七郡的太守)→未央宫的禁卫军长官→卫尉→将军→削职为民→右北平太守→郎中令→后将军→前将军→自刎

12.李广的亲属。

堂弟:李蔡→中郎→武骑常侍→代国国相→轻车将军→乐安侯→丞相→获罪自杀,封邑废除

三个儿子:

李当户:早于李广死。

有个遗腹子:李陵→建章营的监督官→骑都尉→被围投降了匈奴→单于将女儿嫁于他→李陵母亲妻儿全家被汉所杀,李氏声名败落,门下士人都感到耻辱。

李椒:代郡太守→早于李广死。

③李敢:校尉→关内侯→郎中令→打伤卫青→被霍去病射死。

李敢女儿是太子的侍妾,很受宠爱。

李敢儿子李禹:受太子宠信,但他贪财好利,李氏家族日渐败落衰微了。

13.司马迁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评价李广。

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执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说的就是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为他哀悼。是他的忠厚诚实之心感动了将士吧?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话虽说得浅显,但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


用文化点亮生活,用历史回顾人生。我是茶虫洗书,谢谢大家的阅读和鼓励。如果大家喜欢,请给个关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