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国的开国副总理,毛主席曾笑称:不够朋友,够英雄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他开启教育上的红色革命,为人清廉,毛主席评价他够英雄,但不够朋友。

毛主席一生广交好友,尤其在革命时期,为了革命的顺利进行,结交了大量党外好友,其中不乏众多名人。

主席对这些朋友大多都是评价甚高。

像著名的“国母”宋庆龄,和毛主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被毛主席称作最亲密的战友。

但有这样一位朋友却曾被主席评价为:“不够朋友,够英雄。”

热衷教育,为国为民

这位朋友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黄炎培先生。

主席之所以评价他够英雄。

是因为黄炎培出生于1878年的上海,此时清朝虽然早已经被外国列强打开国门。

即使西方的思想文化伴随着国门的打开,开始不断冲击我国千年的封建文化。

但当时的封建思想文化依旧浓厚。

男尊女卑,深受阶级、列强压迫,不敢反抗,官僚地主深深残害国人,等封建思想、行为依旧是当前的社会主流。

尤其在教育方面,中国当时还是难以打破封建桎梏,诸多学生还是在上私塾,强调三纲五常。

就在这封建文化下,出身封建的黄炎培却丝毫不封建,反而走上带领国人破除这封建文化的道路。

当时破除封建的道路的最优选择,无疑是教育这个从人们思想中改变人们想法的重要手段。

于是1903年,25岁的黄炎培在恩师蔡元培的指点下,回乡兴办学校,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教化。对学生进行新式教育,解放被封建文化禁锢的思想,开启教育上的红色革命。

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后,他已经建立、扩建和修缮了大量的学校,为革命输送了很多人才。

彼时黄炎培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家出身,扩建和修缮这些学校的资金,有很多都是他募集而来的。

过手的钱成千上万,但他不取一分一毫,将募集得来的钱全部用于教育和革命事业,他自己连工资都不要,只留足生活费。

1917年他又联络教育界和实业界的名人,在上海建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自任办事部部长,这是一所专注于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的学校。

其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这所学校对于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黄炎培也有了“近代职业教育之父”的美誉。

多年来在教育界的深耕,黄炎培早已桃李满天下,诸如张闻天、徐特立华罗庚等名人都是他的学生。

黄炎培热衷于教育,自然也没有放松对自己子女的教育。

黄炎培子女众多,几乎都是才俊,个个都有技艺傍身,没有一人经商投机,更没有一人不学无术,游戏人间。

其家训:“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至今被人们奉为经典。

黄炎培用实践践行了自己“教育救国”的理念,家里家外一视同仁,是真正的教育大家。

而黄炎培对上海浦东的发展也是居功至伟。

他在1908年创建了浦东电气有限公司,是浦东最早的供电设施,1926年其又依靠复兴股票和社会集资完成了浦东第一条铁路的修建。

他由此获得“开发浦东第一人”之称

合纵连横,心向共产党

他拒绝袁世凯任命,书写我党延安革命,最终靠拢我党。

黄炎培既有精明也有豪迈,因此他交友广泛,和当时诸多势力的著名人物都有来往。

国民党人、共产党人、地方军阀、地方枭雄等他都说得上话,社会活动家的名号名副其实。

辛亥革命之后,黄炎培成为名人,被各方势力拉拢,袁世凯抛出了民国教育总长的橄榄枝。

而黄炎培坚持自己“不做官”的原则,继续一心一意地兴办教育。

黄炎培不做官是因为,他不想和那些尸位素餐的人为伍,所谓的高官厚禄根本打动不了他。

他虽然不肯做官,但他愿意做实事,除了在教育界的重大贡献之外,他还热衷于为革命和国家的和平统一工作奔走。

他1905年就加入了同盟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积极投入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中。

他在上海创办了《救国通讯》宣扬爱国主义,该刊广收国难消息和国际要闻,呼吁民众抗日救国。

同时他还组织成立了上海市民维持会,为淞沪会战筹集物资。

他是一位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者,每当有战败的消息传来时,他总会掩面痛哭,同时佩戴黑纱,为阵亡将士守灵。

1941年他又和张澜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治同盟,4年后又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主建国会,这一系列的政治活动都是为了中国革命铺路。

1945年7月,他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和其他几位民主人士一起应邀前往延安,为国共两党调停,以期避免内战,和平共处。

黄炎培一行人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亲自接机,毛主席一和他见面就称好久不见。

而黄炎培则感到疑惑,因为他之前并未和主席见过,此次见面应该是第一次见面哪来的“好久不见”。

主席笑呵呵地解释,二十多年前他还是个穷学生,听过黄炎培的一次演讲,和他有过一面之缘。

这话让黄炎培十分感动,不禁感叹主席记忆力惊人,同时也感受到了主席的真诚。

黄炎培一行人和主席一行人,气氛热烈地来到了,中共领导人居住的窑洞,

之后,黄炎培和毛主席进行了著名的延安“历史周期论”的讨论。

毛主席“以民主为新路打破历史周期论”的言论振聋发聩,让黄炎培自此对共产党刮目相看。

这场“窑洞对”也让黄炎培认识到了共产党的伟大,同样也让共产党人对黄炎培熟悉起来。

黄炎培的这次延安之行虽然只有短短三天,但他充分地见识了解放区人民的精神面貌,也领略了共产党人的理念。

他从内心中敬佩共产党的所作所为。

于是离开延安后,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延安归来》一书。

书中详细地记载了我党在解放区的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同时还记录了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此书一出,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对我党解放区的污蔑造谣,而且为共产党争取民意,尤其是争取知识分子起了很大的作用。

也正是这次的访问,让黄炎培逐渐远离国民党开始向中共靠拢,直到1949年,他决意跟着共产党走。

违清名出山,利国利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社会各界也在期待中共的作为。

主席为了向工商界的民营实业家传递共产党的声音,决定邀请黄炎培出山,想让他以自己的影响力做新中国民营经济的牵头人。

黄炎培素有“不敛财,不做官”的清名,他也实实在在地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因此,面对主席的邀请,他还是委婉地拒绝了。

但主席人是觉得其才能不能埋没,于是让周总理亲自两次诚恳地邀请黄老出山,而黄炎培最终被共产党的诚意所打动,决定答应出山。

出山做官有违黄炎培的清名,他对此向自己的子女解释,自己现在是出来做事,是为人民做事,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做事。

他最终能答应做共产党的官,也是因为周总理向黄炎培解释,共产党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共产党的官员是人民的官员,做官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民。

这样的理念打动了黄炎培,之后,他以72岁的高龄担任了新中国的副总理和轻工业部的部长,为新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

与此同时,他也为新中国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抗美援朝时,中央最初为中国军队入朝作战商定的名字叫“支援军”,虽由衷地表达了我国的意愿。

但支援二字难免会被国际上有心之人解读为,我国公然派军插手他国事务的不怀好意。

这时黄炎培提出以“志愿”为名,意为人民之自愿,既是自愿支援朝鲜,也是自愿保护祖国边境安危,可谓是“师出有名,战无不胜”。

毛主席听后欣然同意,最终“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号得以确立。

而关于国家领袖和政府的命名,黄炎培也有自己的见解。

1954年在讨论《宪法》草案时,黄炎培提出以国家元首应称呼为“主席”,而中央政府称为“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以下各级机关应当都称为“人民政府”。

此建议最终被通过采纳,如今“人民政府”的称呼早已深入人心,收获各界的称赞和认同。

在旅游和文化保护方面,黄炎培依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最早提出对江南水乡周庄进行保护的第一人就是黄炎培。

在黄炎培晚年,他曾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已经彻底被共产党折服,愿意为此奋斗终生,而中央最终考虑到黄老在党外对在党内作用更大。

黄炎培也认可了这个理由,只要能为国家做贡献,他并不在意这些。

如此所作所为,被主席称为英雄也就不为过了。

而主席之所以说其不够朋友,其实也是源于一件趣事。

1959年,毛主席从黄炎培手上借到了一幅王羲之的字帖真迹来观摩,约定一个月后归还,而归还的时间还没到,爱帖心切的黄炎培就屡屡催促主席归还。

主席依旧坚持如约按时归还,不肯提前,笑称他是失信之人,并将字帖包好以后,让警卫员在最后一天的零时整去归还。

因此才有了对黄炎培“不够朋友,够英雄”的评价。

不过这也只是主席对这位朋友的调侃。

实际上,黄炎培和毛主席的私交也很好,他和毛主席的通信高达一百多封,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足可见两人来往之密切。

可见黄炎培不仅是主席的朋友,更是民族的真英雄!


参考文献:

钩沉|伯父黄炎培的人生道路 政协联线

毛主席跟他讨论“周期率”,他改写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 共青团中央

回顾历史,民盟中央历任主席:黄炎培 民盟蚌埠市委

有借无还,叫保管不叫私分 中国青年报

黄炎培的历史周期律: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 凤凰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