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首边塞词,道出了战争中的真实人性,毛主席:百读不厌

唐代有许多首著名的边塞诗,很难说出哪首堪称第一。

而宋代著名的边塞词能被称为第一的,却已经得到公认,它就是范仲淹的《渔家傲》。

全词如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离家万里的边塞戍守,保家卫国、抵御外族的将卒,忍受着寒风凛冽,又面临艰难的战争环境,在未立战功、消除外患之前,只能听着悠悠羌笛,长久的军旅生活不知何日方能解脱,回到温暖的家乡。

“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更点出战事耗去的青春,艰困的战事与思乡之情的折磨。

此词写出了范仲淹作为一个具备将军与征夫双重身份者,在边关塞上的真实心声。其情亦真亦深,令人可感可泣。


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题材和主题而言,这是两宋第一首边塞词。

最早的文人词,一般认为是传为李白作的《菩萨蛮》、张志和的《渔歌子》,但又不是以边塞题材入词的。

另外,唐代崇尚武功,而宋代更注重文治,因此宋代的边塞词大多重点写边塞之苦,与唐代边塞词中经常流露出报国杀敌的豪情不同。

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看,这也是第一首内容与战争相关的词作。


就风格而言,这是最早具备豪放意味的词。

词,被誉为宋朝的“一代之文学”,但在北宋建国五十年间,词人和词的数量都极其有限。

范仲淹生于989年,张先和晏殊分别生于990、991年,柳永生年不详,但大致与晏殊同时。

伴随着这批词人成年后登上词坛,宋词拉开了繁兴的序幕。

但不论是范仲淹之前,还是同时的宋代词人笔下,都几乎难以看到豪放词的踪迹。即使在范仲淹的词作中,也只有《渔家傲》算得上是豪放词。

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雄浑苍凉,虽有伤感但并不软弱,开后世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欧阳修作为范仲淹的政治同道,对范仲淹极为推崇,但是却对其《渔家傲》不是很欣赏。

《东轩笔录》中记载了欧阳修的评价:

“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词以送之,其断章曰:‘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顾谓王曰:‘此真元帅之事也。’”

欧阳修自然是一代文宗,但他没有亲自奔赴边塞的经历,对战争的残酷更没有深切地体会。

他的《渔家傲》没有流传下来,我们无法看到其词的全貌,但是从上述三句话来看,缺少边塞词那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战场上所有的英勇无畏,都是在不回避艰难困苦的前提下完成的自我牺牲与自我超越。

范仲淹《渔家傲》刻画出的,正是战争中真实的人性,称得上是古代战争文学中的优秀作品。


这首《渔家傲》能传颂千古,也证明了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并受到历代名家的欣赏。

比如,毛主席就曾说过,范仲淹的词“使人百读不厌”。

按照其原话来说,这首《渔家傲》是五代以来绮丽婉约词风转变的开端,兼有婉约和豪放两派的特点,是承前启后的作品,它介于两派中间,“可算中间派”。

对于读词的人来说,由于人的个性情趣的需要随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改变,大体来说,心情舒畅的时候,往往喜欢读一些意气风发的豪放派词篇,遭受挫折而心情沉闷的时候,往往爱读一些婉约派的词篇,这也说明读词不能偏废,应当兼读。

而范仲淹的词兼具两派的特点,能够满足人们不同心理境况的需要,这也正是毛主席所说“使人不厌读”的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