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去世前一天干了什么事情,原来在死亡面前,伟大的人也变得平庸

引言:

1936年传来了一个震惊中国文坛乃至震惊全国百姓的消息:鲁迅先生在一个金秋十月永远离开了我们,也离开了折磨他已久的病痛。10月18日是年仅55岁的鲁迅先生在世的最后一天,即使病痛已经让他的手发青发紫,鲁迅先生还是坚持提着笔颤颤巍巍地写作,传播着自己的思想,点亮他人的人生。

可以说自从拿起笔杆子的那一刻起,鲁迅先生就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文学事业,献给了解放中国百姓的伟大征程,也不怪毛主席评价鲁迅先生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这样一位在文学史上留下显著成就的杰出思想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又经历了什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弃医从文 成为精神上的战士

鲁迅先生很爱记录自己的生活,对年少青葱岁月也多有记录,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文学作品中不难看出鲁迅先生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阔绰家族,是衣食无忧的小少爷,与成年后为百姓写下万字长篇,怒斥社会黑暗的形象截然相反。

鲁迅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就在1893年祖父入狱,鲁家迅速衰落,墙倒众人推,鲁迅也从“迅哥”变成了谁都可以取笑的落魄小少爷,为了生计发愁,也因为能剩下两个铜板欢呼雀跃,这是鲁迅第一次体会到平民百姓的疾苦,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因为一口饭吃舍弃尊严,这场风波让年少时的鲁迅经历了一场暴风成长。

后来鲁迅的父亲身患重病,为了维持父亲的生命体征,鲁家四处求医问药,家底也很快挥霍干净,甚至到了四处借钱的地步,当时的鲁家甚至拿不出一元四角钱为鲁父治病,足以见鲁家的衰败与拮据,向来不做粗活的母亲也为了给丈夫治病熬夜编着草帽纳着鞋底,可以说鲁父的治病钱是鲁家一点一点咬紧牙关省出来的。

即便是这样,鲁父还是在三年后不幸离世了。父亲的逝世给了鲁迅很大的打击,他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悲伤,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挽救更多的生命。鲁迅的母亲也很支持鲁迅的理想,省吃俭用在极端艰巨的环境下硬生生存下了8块钱供鲁迅读书,鲁迅知道家庭的不易,也知道母亲为了让他上学付出的努力,在学校很是用功,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公费送到日本留学。

日本良好的教育条件确实给鲁迅创造了更大的学习进步空间,但是随着侵略战争的步步扩张,国家的主权被一步步践踏,百姓在炮火中苦苦挣扎,这一切都让鲁迅看不到国家的前途与希望,成为一名医生又能治愈几个战争中的百姓?

鲁迅对自己的理想第一次产生了动摇,这个时代最缺的并不是治病救人的医生,而是启迪大家思想,揭露社会黑暗,让百姓生出勇敢,铲除愚昧的人,而文学作品就是最好的载体,鲁迅毅然弃医从文,用细细的笔杆子写下最壮阔的文字,作为一名横空出世的新星震惊了社会,所披露的社会现实更是催发无数人奋进,留下的文学作品至今还在引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进。

经历两段婚姻

如此追求自由平等,厌恶旧社会恶习的鲁迅也曾在母亲的强制要求下有过一段包办婚姻,还在日本留学时鲁迅的母亲就写信告知鲁迅,家中为他物色了一位符合封建时代对女性所有要求的好妻子,就等他回家后拜堂成亲,这位女子名叫朱安年长鲁迅三岁,是如今时代为数不多的缠足女孩,符合当时对女子的所有要求,善良温柔,以夫为纲,鲁迅母亲对她很是满意。

这门婚事只有作为新郎官的鲁迅很不乐意,他排斥封建社会的一切,自然也排斥自己这个素昧谋面的妻子,但在母亲的授意下,鲁迅还是与朱安成为了明面上的夫妻,虽然拜了堂走了流程,但是两人只是有名无实的夫妻。

鲁迅也曾想过解放朱安的思想,让她见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与人生,解开她的缠足,教她认字读书,但是身体上的禁锢好解开,思想上的禁锢却很困难,朱安并没有因为丈夫的几句话而对信奉了十几年的封建思想产生动摇,她还是坚定不移地想做一个世俗方面的好妻子。

鲁迅知道自己改变不了她,对这门亲事也很是不满意,在成亲第二天就睡在书房表达自己的不满,二人虽然结为伴侣但是形同虚设,各干各的事情,鲁迅对这门婚姻彻底丧失了信心。

不过朱安确实在鲁迅背后默默付出了很多,在他游走在全国各地参与革命斗争时,是朱安在老家负责着鲁迅母亲的饮食起居,才让鲁迅没有后顾之忧。

鲁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结识了一名名叫许广平的女子,与朱安不同,许广平接受过新思想教育,是一名自信年轻的进步女性,二人在生活中结下深厚情谊结为夫妻,在鲁迅四处奔波的日子里,许广平一直跟随在他左右,相伴终老。

鲁迅先生的最后一天

在巨大的压力下鲁迅先生染上了很严重的烟瘾,最厉害的时候一天要抽几十根香烟,但是仅凭鲁迅先生微薄的稿费并不足以支撑香烟这种贵价物品的开销,因此鲁迅先生多买一些价格低廉,质量堪忧的廉价香烟,可这对鲁迅先生的身体造成了极大损伤,染上了肺结核等疾病,给鲁迅先生带来了很大痛苦。

曾有美国的医生为鲁迅先生做诊断,拿着检查单震惊的说不出话,鲁迅先生的病情已经严重到医生都觉得无力回天的地步,鲁迅先生不爱去医院,有点小伤小痛自己扛扛就过去了,一拖再拖下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直到因为呼吸困难无法工作才到家医院就医,此时的肺部积水很是严重,医生建议鲁迅先生做好长期入院治疗的准备。

鲁迅先生拒绝了医生的提议,医院环境并不适合他进行创作,他坚信自己能挺过难关,选择在家吃药治病,鲁迅先生对自己身体十分自信,也坚持着每天服药锻炼,有时候精神状态比健康的人还要好,大家也会因为生出错觉,觉得鲁迅先生已经痊愈,只有作为枕边人的许广平知道深夜里鲁迅先生压抑不住的咳嗽声透露着他的痛苦。

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的最后一天他做了许多事情,一大早鲁迅先生就起来写下悼念章太炎的悼文,然后精神很是抖擞,要许广平陪着他到附近里转转。许广平并不觉得鲁迅先生如今的身体状态适合出门,但是拗不过鲁迅先生,只好陪他出门散步。

鲁迅先生径直来到了好友家中,与好友共进午餐后进行畅谈,直到傍晚白意犹未尽的回家,放在平常这已经是鲁迅先生一天最大的活动量了,偏偏那天鲁迅许久不见的弟弟也来拜访他,鲁迅心情大好,一时间忘了疲惫,与弟弟又一起聊天到十一点,兴尽时嗨偷偷点起了一根香烟,谁也想不到,这根香烟竟然是杀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半夜,许广平被鲁迅先生突如其来的咳嗽声吵醒,之前鲁迅先生可没有如此大的反应,许广平赶紧为鲁迅先生端来热水和药物,但是服下药的鲁迅先生情况并没有得到好转,

因为病痛的折磨倒在床上翻来覆去哀嚎不已,许广平觉得情况不对,赶紧写便条通知医生,鲁迅先生挣扎着站起身,坚持要自己写,此时的他双手紫涨,连笔都握不住,却坚持不让许广平代劳,许广平在一旁看的连连着急,终于鲁迅先生反反复复修改好几遍,写好这张便条,许广平急急忙忙拿着便条去找医生,待医生抵达时鲁迅先生已经很是虚弱,他赶紧为鲁迅先生插上大大小小的仪器,让鲁迅先生不停的吸氧,还为他注射了强心剂,饶是这样鲁迅先生身上还是冷汗连连,淋湿了好几块帕子。

这一夜注定无眠,大家都守在鲁迅先生的床前祈祷他能度过难关。可这一次命运似乎不打算放过鲁迅先生,他的呼吸渐渐微弱下来,对于身边人的呼喊也没了反应,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离开了人世,享年55岁。

鲁迅先生猝不及防的离开好似平地一颗惊雷,震惊了全国人民,大家都没有想到写出如此文字的巨匠竟然就这么悄悄陨落了,全国都在为鲁迅先生的逝世感到悲痛。幸好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流传在世间,他的思想才得以继续传扬,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