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知青下乡的浪潮中,有许多人选择扎根北大荒,把这里变成共和国的粮仓。
1969年,宁波的一间小房子里,一个面容严肃的中年男子坐在沙发上,看着站在面前的女儿,心里有些难过和不舍。
就在刚刚,他这个刚满19岁的大女儿黄丽萍,兴冲冲地跑回家,说要到东北去支援农村建设。
黄丽萍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他知道东北的条件非常艰苦,他实在是有些舍不得这个女儿,去东北。
但黄丽萍从小就非常有主见,她决定了的事情,三头牛都拉不了回来,她父亲只好嘱咐她一定要常写信,注意照顾自己。
很快,就到了黄丽萍离家的那一天,她的父亲把她送到火车站。
看着眼前这个女儿,她的父亲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重复着这几天说了好多遍的注意事项,什么要注意保暖、起风的时候记得把脸围起来、冬天一定要穿厚袜子……
黄丽萍也察觉到父亲的不舍,她强忍着泪水,挥手告别,然后登上火车。
从宁波一路到东北,黄丽萍看着窗外的景色逐渐发生变化,心中也开始期待起在东北的生活,当火车到站,这刺骨的寒风和一望无际的雪原,让黄丽萍有些畏惧。
但她知道,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不能退缩,否则就成了父亲口中的逃兵。
进入农场,第一天没有什么工作,只是大家相互熟悉一下,再加上了解一下农场的设备和主要的工作。
夜晚,黄丽萍躺在床上,有些难以入眠,毕竟一下子从南方来到北方,气候差异带来的不适,让黄丽萍有些难受。
第二天,黄丽萍和一众知青,就被分配到各个不同的岗位上去了。
黄丽萍被安排过去,负责去开垦荒地,握着那个沉重的锄头,黄丽萍实在是有些不适应,因为在城里出生的她,别说锄头了,一年到头连农田都很少见过。
她只能笨拙地学着一旁的农民伯伯鼓舞着锄头,一天过去了,他们的工作总算结束了,黄丽萍整个人都有些站不稳了。
握着锄头的手也有些发抖,此刻的她有些后悔来到东北。
夜晚,坐在床上,看着手上几个水泡,黄丽萍眼中的泪水有些止不住了,不只是她,许多从其他地方过来的知青都在默默流着眼泪。
很快农场的几个工作人员过来,开始帮助这些知青处理水泡,这几个工作人员也是知青,只不过他们的下乡时间要早一些。
其中有一个男青年,是在1960年就跟着父母来到这片土地,并且在这里扎根。
他非常细心,也非常有耐心地跟这些知青们讲该怎么去锄地,该怎么处理水泡,其实他的年龄和这些知青差不多。
很快这个长相帅气、乐观开朗的男青年就成为了许多人的朋友。
黄丽萍也不例外,她看着这个和她差不多大,但比她有本事的人,心中也立下了一个目标,一定不能让父亲失望,她也要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
之后的黄丽萍便经常找这个男青年请教农活,男青年对这个南方的来的但又有着非常坚韧性格的女生也很照顾。
有一天,黄丽萍因为劳累过度再加上受凉,突然发起了高烧,是这个男青年背着黄丽萍赶了十几里的路到大队找卫生员。
然后,又一直照顾她,直到她痊愈,经过这一次事件,两人的关系也逐渐升温,终于男青年鼓起勇气向黄丽萍告白,两人也终于走到一起。
当时男青年的家庭情况不是很好,可黄丽萍没有多说什么,还是心甘情愿地领证结婚,甚至婚礼上只有两个白面馒头和一盆炖肉。
黄丽萍在结婚前,给父母写了一封信,父母也同意了这门亲事,只不过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她的父母没办法,赶过来看着女儿出嫁。
1971年,黄丽萍生下了一个儿子,夫妻二人商量着,要回娘家看一看,但在当时交通非常不便,从东北回宁波还是有些困难,而且往返的车票钱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又过了两年,两人总算带着儿子登上了开往宁波的火车,当黄丽萍走下火车那一刻,她一眼便望见了站在不远处等候她的父母。
她哭着扑到父亲怀里,诉说着四年未见的离别之情。
很快一家人,便回到家中,黄丽萍的父母张罗着晚饭,这时她的丈夫注意到房间里挂着的军装,和墙上的照片。
丈夫两眼直直地看着墙上,指着照片上的人说:“这是你父亲吗?”黄丽萍回答:“是呀!”丈夫大惊!
这时他才知道原来他妻子口中的军人父亲是开国少将黄思深。
这让他有些失落,毕竟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场知青,他父母也只是当地一个小干部。
在吃完晚饭后,他有些失落地告诉黄丽萍:“我们还是离婚吧,孩子我带走,你可以有更好的未来。”
黄丽萍看重眼前的丈夫,抱住了他,说道:“我是我,我爸是我爸,我的家现在在东北,你不能丢下我。”
之后,黄丽萍告别父母跟着丈夫再次回到东北那个农场,并在那里扎根。
哪怕是之后,知青可以回乡,黄丽萍也没有离开东北,她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并且想要好好建设这片沃土。
她的父亲黄思深将军也非常支持女儿的做法。
如今黄丽萍依旧留在东北的农村,和丈夫以及孙子孙女生活在一起。
(来源:记录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