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勇双全、战功赫赫,历史上的张辽到底有多厉害?

张辽,字文远,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曾劝降昌豨、从攻袁氏、参与官渡之战合肥之战……。

一生战功赫赫,而这些成就皆是源于他的性格,勇猛、忠义,有胆有识。

1.张辽之勇

张辽先后依附过丁原、何进、董卓吕布

张辽在丁原手下不过是一个从事史,受丁原派遣到洛阳助何进,又受何进派遣到河北募兵,募得千余人。

当他率兵回来后,洛阳经过一系列变动早已物是人非:何进已经死于宦官之手,吕布已经杀了丁原而依附于董卓,只得以兵属董卓。

然而董卓的爪牙为吕布、牛辅李傕郭汜张济等,根本数不着张辽。

在对抗讨董联盟中,连名不见经传的徐荣也在荥阳打败曹操,而张辽却默默无闻。

董卓败亡后,张辽选择了吕布,但在吕布的麾下,张辽依然是籍籍无名,甚至不如高顺侯成宋宪魏续等人的风头。

张辽因武力过人而被并州刺史丁原赏识,可见他曾经展示过自己的武勇,然而到了董卓、吕布的麾下,为什么要藏武匿勇呢?

合理的解释就是张辽在和董卓、吕布的接触中,逐渐认识了他们不是建立霸业之人,过早释放自己的武勇之才,不但无助于他们成就霸业,反而会成为他们的殉葬品。

张辽勉从庸主暂栖身,同时寻找着能够建立霸业的雄主。

这是他的蛰伏期,他深知凭匹夫之勇改变不了现实,只有融入一个雄主的霸业之中,才是自己才干焕发光彩的舞台。

进入曹操阵营后,张辽随曹操战袁绍、征乌桓、伐孙吴、战合肥,屡立战功,宛若换了一个人。

张辽之勇,曹操曾这样概括: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

“质忠性一,守执节义”反映了张辽之勇的忠义特点。

2.张辽之忠

张辽忠于职守,张辽曾受命讨伐陈兰梅成,陈兰、梅成躲入灊中的天柱山。

天柱山山高道险,步径裁通,陈兰等人在山上构筑营垒,易守难攻。

诸将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兵少道险,难用深入”,不愿意进攻。

张辽说:“山路狭窄,正所谓一对一,勇者得前耳。”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众。

事后曹操说:“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

张辽之所以不畏山路险峻,挥师进攻,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职责是剿灭陈兰,是其尽职的表现。

张辽忠义兼具,忠字当先,官渡之战前夕,曹操为解除后顾之忧,先东征刘备,俘获了关羽

曹操很喜欢关羽,想把他留在自己军中,但又察觉到他没有久留之意,便让张辽“试以情问之”。

这里的“情”当然是兄弟之情,因为张辽曾经说过:曹操是他的君父,关羽是他的兄弟,可见张辽和关羽是结拜兄弟。

张辽领命后立即找到关羽,问他是否愿意留在曹营,关羽回答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关羽的态度使张辽很为难,告诉曹操实情,恐怕关羽被曹操所害,不告诉实情又违背事君之道。

最后还是决定告诉曹操关羽真实的想法。

曹操听后说道:“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度何时能去?”张辽答:“羽受公恩,必立效报公而后去也。”

曹操称关羽为“天下义士”固然大度,但恐怕也与张辽着重渲染关羽“义”的一面有关。

3.有胆有识

官渡之战破袁绍后,张辽受命与夏侯渊攻打昌豨,经过数月的围攻,曹军的粮草耗尽,夏侯渊与张辽商议退兵。

张辽说:“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便派人告诉昌豨,要向他转达曹公之命。

昌豨果然愿意听张辽转达,二人见面之后张辽说:“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昌豨听后决定投降。

张辽为了让昌豨彻底免除顾忌,一个人陪着昌豨回到家里,拜见其妻。

曹操知道此事后,感觉张辽太冒险,说:“此非大将法也。”

张辽说:“以明公威信着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张辽敏锐地捕捉到昌豨的细微变化,他之所以敢只身随昌豨回家,并非逞匹夫之勇,其勇气来自有大军做后盾,有圣旨作护身,他的勇是融在曹操的霸业中的。

张辽识大局顾大体,建安十九年,张辽随曹操南征孙吴,受命与乐进、李典率七千余人驻守合肥。

曹操临离开时留下一封信函,信封上写了“贼至乃发”四个字。

第二年,孙权果然率十万大军围困合肥。

张辽便把信函打开,上面写着:“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据《三国志》记载,面对曹操留下的指令“诸将皆疑”。

张辽说: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

张辽这段话,是向诸将解释曹操为什么留下这样的指令,因为曹操大军远在千里之外,不可能前来救援。

曹操此令的用意是,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先乘其合围未成而击之,一来挫其锐气,二来安定众心,有利守城。

从张辽的解释中可以推测出诸将所怀疑的是曹操指令的可行性,甚至是曹操留下此令的可能性。

心怀狐疑的诸将中,包括不包括李典、乐进呢?《三国志·赵俨传》载,早在赤壁之战前,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的时候,就有“诸将任气,多共不协”的现象。

又据《三国志·李典传》载: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

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张辽恐怕乐进、李典不服从,是怕他们因私怨而害公义,可见他是出于国家大义的角度与李典沟通的。

在李典、乐进等将领的配合下,合肥保卫战打得十分顽强,张辽连夜组织八百勇士于第二天清晨出战,于敌阵中几进几出,吴军人马披靡,无敢当者。

张辽率众自清晨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曹军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孙权围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张辽又率诸军追击,差一点俘获孙权。

合肥保卫战的胜利,是张辽从国家公义出发,团结诸将,放弃私怨,众志成城的结果。

张辽不贪功、勇改过。曹操率军伐孙吴,张辽与臧霸为前锋先期抵达濡须口,恰遇大雨,江水大涨,吴军战船乘水势渐渐逼近,曹军将士军心不安。

张辽主张撤退,臧霸制止说:“曹公明于利钝,怎能丢下我们不管?”他们坚持到大军的到来。

张辽把臧霸的表现如实报给曹操,并未贪臧霸之功,臧霸因此被拜为扬威将军。

张辽看中了胡质的才干,想请他到自己军中任职,当时胡质在扬州刺史温恢手下任治中,张辽便到温恢那里求请胡质,温恢没有拒绝,不料胡质却推说有病。

出来后张辽对胡质说:“仆委意于君,何以相辜如此?”胡质回答说:“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身为雅士,往者将军称之不容于口,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

况质才薄,岂能终好?是以不愿也。”胡质所说的武伯南,是张辽手下的护军,名叫武周,胡质批评张辽因一点小事和武周不和。

张辽接受了批评,与武周和好如初。

4.结语

张辽之勇进入曹操集团后才大放异彩,这是因为曹魏的霸业是他施展武勇的舞台,他的武勇是和曹魏集团的霸业融合在一起的。

张辽的武勇推进了曹魏集团的王霸之业,同时也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