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看事做事讲求灵活性,不机械执行领导命令,才会被欣赏

《资治通鉴·汉纪》(汉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

本文核心:

领导叫你去办甲事,你出去转了一圈,没办甲事而做了乙事。这算不算抗命?领导是否会责怪你?

来看汲黯的做法。领导不但没有责怪他,还夸奖他贤能,不久给他升了官。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有名的酷吏,执法不避权贵,能力强,大家都怕他。但这个人头脑灵活,看事做事的本领很强。因而得到汉武帝赏识。

有次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汲黯返回报告:“老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但我经过河南见到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遭受损失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现在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很赏识他,赦免了他的罪。

汉武帝叫汲黯去救火,汲黯没有理会,而是假传圣旨开仓放粮赈灾救济老百姓。他为什么这么做?

一、汲黯为什么不救火?河内郡失火,是老百姓不慎所致,并不是有人搞破坏搞恐怖活动。因为房屋毗连,火势蔓延波及一千余家。这种情况,救也救不了,徒唤奈何。基于上述原因,汲黯没有救火。

二、汲黯为什么先救灾?汲黯经过河南郡见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一万多家遭受损失,有的父子相食,便假传圣旨命令发粮以救济贫民。一万多家受灾,还有父子相食。证明灾害非常严重,非救不可。官方如不及时救济,很有可能造成更大损失,引发社会不稳定,甚至激起民变。所以汲黯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先自作主张命令放粮救灾,以解燃眉之急。事后,汉武帝没有怪罪他,“上贤而释之”。不久还给他升了官,位列九卿

所以,下属对于领导的命令不是一味机械地服从,死板地执行,而是在办事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事情轻重缓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替领导办好一些领导都没有来得及掌握的急、难、险、重的问题,替领导分忧,获得欣赏和提拔。

【原文摘要】

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

【译文大意】

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很赏识他,就赦免了他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