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不会想到 ,千年后的我们靠它走向复兴之路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初登基的刘彻雄心勃勃,求索着千古一帝的霸业。

于是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大汉的天子与臣民从他口中,第一次知道在汉朝的疆域之外,还有着许许多多与汉朝风物迥异的国度,不光匈奴与月氏,还有大宛、康居、安息、大夏,还有临大水的身毒国、乘象而行的滇越国……

也是自张骞此行,西域诸国“始通于汉矣”,大宛的天马、安息的葡萄、身毒的佛像、昆仑的玉,当然还有汉朝的丝绸,在张骞行走过的这条路上,从西方到东方,从东方到西方,络绎不绝。

张骞带着乌孙的使者来见汉武帝。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乌孙王送给他的几十匹高头大马,喜欢得了不得,格外优待乌孙的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又过了几年,张骞派出去的那些副手们都带着各国的使者陆续回来了。汉武帝非常高兴,他知道了西域有三十六国,他们害怕匈奴,只好把自己的奴隶和财富交给匈奴。这会儿汉朝跟这些国家交好,他们不必纳税,都很乐意地跟汉朝结交。

乌孙王不愿意搬到东边来,汉武帝就在那边设立了两个郡,一个叫酒泉郡(今甘肃酒泉),一个叫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民勤东北)一年到头有官员和兵士守卫着,不让匈奴南侵。

两度出使西域,达18年之久,张骞用生命开凿的这条路线,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如今,张骞墓和“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张骞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勇于担当、敢于冒险、为国尽忠的崇高品质,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也融入了时代旋律,它正随着“一带一路”的伟大梦想,继续造福人类、闪耀时空!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域三十六国都知道张骞心眼好,够朋友。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汉朝和西域的友好关系就建立起来了。汉朝从西域那边得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西域各国从中国得到了丝和丝织品,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发展了生产。张骞走通西域的这条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后来人们就叫它“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