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国运的分水岭?从此攻守异形

1864年,大清国湘军名将曾国荃攻占太平天国的心脏天京(南京),持续14年的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大清国迎来了他的“中兴”时光。此后大清国加快了洋务运动的步伐,陆续打造了北洋水师汉阳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程。特别是在1878年收复新疆(背后是沙俄支持阿古柏的代理人战争)、1885年中法战争获得陆战胜利(镇南关大捷、台湾大捷),使得大清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俨然亚洲第一强国,洋务运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清国“复兴”的道路似乎越来越顺畅。

几乎就在大清国“强势复兴”的同时,大清国的东方邻居、西太平洋上的岛国日本也开启了现代化征程。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重新掌握国家政权,同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列强,走富国强兵道路。日本的改革相较大清国更加彻底,他们不但是在军事技术层面改革,对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外交战略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所以收效更加明显,日本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岛国迅速崛起。

崛起后的日本将扩张目标盯上了亚欧大陆,他们制订了三步走战略,那便是征服朝鲜半岛—满洲(中国东北)—关内(山海关以内)的大陆扩张政策。而这三步走战略最核心、最首要的便是征服朝鲜半岛,日本必须占领朝鲜半岛这个亚欧大陆东部最重要的桥头堡。而彼时朝鲜半岛上正处于李氏朝鲜时代,李氏朝鲜是大清国最忠诚的藩属国,大清在李氏朝鲜境内有着一定数量的驻军。于是乎,日本开始酝酿一个大的阴谋。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军突袭李氏朝鲜都城汉城的王宫,击溃朝鲜守军和中国驻军,占领汉城。并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7月25日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号”、“广乙号”,并击沉清军运兵船“高升号”,1500名清军陆军阵亡,甲午中日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丰岛海战后,中日两国互相对对方宣战,但因为日军蓄谋已久,而大清国方面则是疲于应对,加之彼时的大清国正在准备给帝国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过生日,导致大量的国防经费尤其是海军军费被挪用,以致北洋水师连正常的更新换代和炮弹都不足,间接导致了后来黄海海战的失利,而黄海海战失利后,日军全面掌握了黄海海面的制海权,于是更加大规模的向朝鲜半岛投入陆军兵力,朝鲜半岛中日两军的实力天平也朝着日本方面倾斜。此后的平壤战役,因为后勤问题清军不得不主动撤退,在撤退途中被日军追击,使得清军大败,名将左宝贵战死,日军一路尾随追击至鸭绿江畔。

所幸在鸭绿江防线由淮军名将聂士成防守,才遏止了日军的攻势。但因为制海权的丧失,日军得以在聂士成的侧后辽东半岛开辟第二战场。11月22日,日军攻占北洋水师的母港旅顺,迫使北洋水师残部退往山东威海的刘公岛。此后日军海陆并进,陆军从旅顺向东进攻直逼山海关,海军则向南追击北洋水师残部。1895年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此后,完全失去制海权的清军陆军在山海关面对日军海陆攻势苦苦支撑,清朝当局失去了战斗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1895年4月17日,大清国议和全权代表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清国赔偿日本军费2.3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并承认李氏朝鲜“独立”(实际上就是承认朝鲜被日本占领的事实)地位。甲午一战把大清国最后的遮羞布撕得粉碎,30年洋务运动功亏一篑。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直线下降,日本则一跃进入列强阵营。西方列强开始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第一次尝试崛起的道路被日本拦腰斩断。16年后,来自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统治中国267年的大清国灭亡,历史进入民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