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
桥
镇
别桥镇,是溧阳下辖的一个镇,被称作是溧阳的“北大门”。为什么这座小镇要取名“别桥”呢?这背后的故事,要从很久很久以前的隋朝说起。
· 别桥镇牌楼 ·
据史料记载,隋朝大业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16年,时任永世(溧阳)县令的达奚明,看到“泾渎(丹金溧漕河)河港阔只有十步,春夏水深三尺,秋冬水深一尺”,易涝易旱,于是下令加以疏浚,顺便造了个桥。于是在泾渎今别桥段“甓甃两岸取其固”,用“甓”(即砖)砌桥基,架上长石条为桥,取名甓桥。甓桥也曾叫过“安乐桥”,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安居乐业、平安喜乐美好生活的喜爱。甓桥一经建成,便陪伴着河两岸的人们依水而生,繁衍生息,横卧泾渎,望不断千帆过尽水悠悠。
· 丹金溧漕河 ·
物换星移,数百年转瞬即逝。南宋绍兴年间,在丹徒黄沂坝(大概率今丹阳黄泥坝)居住的宣议郞虞维(字敦素)一家三兄弟,为避战事求安定,合计着由北南下,来到了当时的溧阳允定乡(别桥)定居,同时还带来了法帖之祖——《淳化阁帖》。虞氏家族在甓桥西侧开荒种地、建房置田,繁衍子孙。明正统年间,住在上沛由山东迁来的缪氏及其他一些姓氏人家陆续也在甓桥居住下来。现别桥集镇上的“虞缪村”即是两大姓人家睦邻友好、相存相依的见证。
· 别桥人行桥1973年旧照 ·
明成化六年(1470年),巡抚邢宥命人疏浚丹金溧漕河全河。弘治年间,符观任溧阳县令时再次加以疏浚。所谓“潦则泄之,旱则引之,农皆德之”。畅通的水运,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使泾渎两岸居民与日俱增,商贸往来日益频繁,渐成街市。清嘉庆元年(1796年)甓桥重建,改成石平板桥,这一年,甓桥设镇,以甓桥为名。此时的甓桥镇,农副产品丰富,商贸物资充足,成为溧阳北部商业重镇。同治八年(1869年),平石板的甓桥又被改建成了单孔的石拱桥,简洁而又美观。
· 2019年新建的别桥人行桥 ·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简化字推行,因甓桥的“甓”字笔画繁多加上那个年代的人大都识字不多,而“甓”又没有简体字。于是,聪明的甓桥人就把“甓”改成了方言里的谐音字 “别”,自此“甓桥”即改为“别桥”,也就是现如今别桥镇名字的由来。
· 新建的三座别桥大桥跨河而立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江南水乡水运事业发展迅猛。1985年,为配套丹金溧漕河拓浚,“别桥”拆除重建。陆路交通建设也不甘落后,于是,在“别桥”北面不远处,又建造了一座公路桥,连接东西,被称作“别桥大桥”。而原来的那座“别桥”,相较新桥主要是人行功能,因此又叫“别桥步行桥”。2001年,为满足丹金溧漕河航道发展需求,镇政府对大桥、步行桥进行了整治提升,两座桥都建成了洋气的系杆拱桥,步行桥也因此往南“步行”了50米。2019年,为满足繁忙的丹金溧漕河升级为三级航道,两桥再次拆除重建。2020年底,别桥步行桥摇身一变成了酷酷的钢桁架桥。一年后,别桥大桥也建成了线条流畅优美、白色钢管砼系杆亮眼夺目的钢桁架桥。此时,再往南你还会看到一座简约修长又时尚的大桥横跨两岸,那便是341省道别桥公路大桥。自此,三桥横跨丹金溧漕河,形成了属于别桥的一道独特而又美丽的风景线。这三座大桥白天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夜晚流光溢彩、行人灯影,是别桥交通与水利功能的完美结合,更是别桥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现。
别桥依水而生,因桥而兴。别桥的“桥”,历经不同的时代,见证了这座水乡古镇的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幸福美好。别桥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她也必将如她的名字一般,勇立“桥”头,“别”样精彩。
来源 | 学习强国
运维 | 常州市互联网新闻中心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