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毛主席在延安和美国医生乔治•马海德交谈




乔治•马海德1910年9月26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里。1936年6月,马海德避开上海国民党特务机关的视线,在西安与来自北平的埃德加•斯诺秘密会合。1936年7月14日,保安隆重举行欢迎斯诺、乔治大会,毛主席出席会议并讲话。群众打出的欢迎横幅上用中英文写着:“欢迎美国记者来苏区调查!”“欢迎乔治大夫来苏区工作!”7月16日,他们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经过一段时间访问后,党中央派伍修权担任翻译,陪同斯诺和乔治到宁夏豫旺堡考察访问。在豫旺堡期间,乔治了解到回族群众中姓马的人很多,宁夏还有一句俗语:“十个回回九个马,一个不姓马就姓哈。”乔治为了表达永远同回族兄弟、同中国人民友好的心愿,决定也姓马,将自己的原名乔治•海德姆改为马海德。4个月过后,当斯诺完成采访任务离开边区时,马海德却改变了原来“访问后返回上海”的计划。他对斯诺说:“这里的医院和群众、病人都需要我。我决定留在陕北工作,要为中国革命事业作一些贡献。”1937年1月,马海德背着宋庆龄送给他的医药箱,随部队进入陕北的延安。他以满腔热情一边紧张地投入诊疗工作,一边进行调查研究。1937年2月,马海德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光荣地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延安,马海德很快学会了当地语言,无论是八路军战士还是当地老百姓,都愿意找这位大鼻子的“马大夫”看病。因为医生少,他几乎成了全科大夫。此外,还经常有人找他修理手表、眼镜、钢笔、打火机等,他一律热情帮助,简直成了宝塔山下的万能博士。在延安,马海德除了担任卫生部顾问这一重要职务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保证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健康。马海德尽心尽力地完成这一任务,也由此与许多中共高级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毛主席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环境中,养成了夜里办公、白天休息的习惯。马海德从医学角度帮助毛泽东调好生物钟,以保证他完成对全国抗战的指导工作。马海德全身心地投入中国革命,做了许多超出医学范围的工作。2022年7月7日(星期四)21:50:40——22:39:33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