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史资料”林登榜:回顾我团三年边防战备营房工程建设


四连山主峰建设美化场景一角。


回顾我团三年边防战备营房工程建设

林登榜


一、开展边防战备营房工程建设的时代背景


1979年4月,我们云南省军区边防第13团奉昆明军区命令由屏边移防河口。部队布防在从坝洒至大南溪176公里长的边防线上,除个别连队有1960年代留下的破旧营房外,大多数部队都住在临时搭建的油毛毡房、钢架房、窝棚、猫耳洞中(部分连队借住民房),团机关及部分直属队住在公路工程局搭建的油毛毡房里。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的红河坝洒浮桥。

由于所属部队基本都是从内地调到边防,对亚热带山岳丛林气候和环境有诸多不适应。河口地区气候环境条件十分恶劣,一会儿晴天,太阳晒得没地方躲;一会儿又瓢泼大雨,浇得像落汤鸡。除了白天日晒雨淋,还有晚上蚊叮虫咬。有的干部战士被蚊虫叮咬后,不会护理,周身溃烂。特别是烂裆、烂脚丫,更是让许多指战员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部队战备执勤,给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当时整个云南边防前线的普遍现象。

面对部队无营房、阵地无道路、辎重无库房、无水无电的困境,尽快解决部队住屋问题、让人员辎重先安下身来,成了各级首长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根据军委、总后勤部的要求,从昆明军区、云南省军区、蒙自军分区到每个边防团,均成立了边防战备营房工程办公室,要求用3年时间,从根本上解决边防部队的住屋问题。

我团党委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战备营房工程建设从1980年初开始顺利进展。

全团3年战备营房工程建设工作主要分为2个阶段:

第1阶段,1980年初至1980年5月。

1980年初,我团成立战备营房工程建设办公室,全称云南省军区边防第13团战备营房工程建设办公室,对外称为35548部队战备营房工程建设办公室,简称“营建办”。


作者当年在七连前哨排组织施工测量时留影。

在此期间,全团的营建工作由后勤处组织实施,主要任务是首先解决部队临时住屋问题。营建采取的方式,是由团保障材料(主要是油毛毡、铁丝、钉子、抓钉、部分钢架),由各营、连、排、班因地制宜,自己动手解决各自的临时住屋。

通过了近3个月的艰辛努力(加之营建办成立前各单位的努力),各营连基本解决了自己的临时住屋。同时,各单位采取不同的方式,简单地解决了吃水、照明问题。

根据布防情况,团党委要求,要尽快对各营连住屋建设土地,以及前哨排、班所需土地进行征购,后勤处要按照团党委的要求与司令部相关部门配合,尽快完成征购工作。

部队所需土地征购工作,得到河口县委、县政府、河口农场及其所辖各分场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表示:部队需要哪里就划哪里,要多少划多少。由于团党委积极协调和地方政府支持,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全团所有防区的土地征购任务,共征购土地1950余亩,并完善了各种手续。

至此,部队眼前的困难解决了一些,但部队的战斗和生活条件总体还是很艰难的。

第2阶段,1980年5月至1982年底。


作者(左)与罗意利副团长(右)留影。


作者与罗意利副团长下连队检查工作途中留影。

1980年5月,根据团党委分工,由副团长罗意利分管后勤工作,主抓全团的战备营房建设。为了加强对营房建设的组织领导,同年8月,团党委又决定副政委杨学智到营建办,加强营建办的领导工作。

罗副团长和杨副政委是老搭档,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两人分别担任我团1营的营长、教导员。全营英勇顽强、战功卓著,1连被中央军委命名为“英雄连”,3连4班副班长李成文被中央军委命名为“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他们再次搭档,各项工作配合都很默契。

以罗意利副团长就位为标志,全团从上到下逐级成立健全了边防战备营建办公室。团营建办由团党委直接领导,从全团抽调人员组成。同时,全团营建工作改变各营连各自为战的办法,由团营建办统一调查研究、勘察规划,按照“先一线后二线,先连队后机关”;“成熟一个点,就建设一个点”的原则,紧张有序地全面推进。


二、我团营建办组织机构建设


罗副团长、杨副政委到位后,很快就进入了工作情况。他们深入到基层,了解情况、调查研究,分析在营房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对所需建设的营房进行了勘察、规划,针求官兵意见,为设计部门提供了详细的设计依据。

同时,根据任务的需要,向团党委提出了抽调干部战士及装备加强营建办的意见,并在团党委专题会议上汇报了相关方案,得到了团党委的大力支持。


足迹踏遍全团阵地哨所(之一)。


足迹踏遍全团阵地哨所(之二)。


足迹踏遍全团阵地哨所(之三)。

于是,在全团范围内抽调了20余名干部、50余名战士,30余辆大车,1个建制连队(1营2连),正式完善扩编了边防第13战备营房工程建设办公室,并根据工作分工和任务需要,组成了各个工作机构:

(一)党支部委员会。支部书记:赵贵兴;委员:李世才、林登榜、普永忠、熊家贵。

(二)行政组。人员:赵贵兴、邓明根、马世界、开友早、杨立宏、凌受良。

(三)施工组。人员:陈二春、林登榜、李文雄、吴阳露、李国华、王万明、廖锦安(地方聘用)、陈鹤龄(地方聘用)、钟师傅(全名不详。1营老职工)。


潇洒边关


任我风流

(四)财务组。人员:李世才、熊宗贵、尚石祥。

(五)材料采购保管及发放组。人员:王福祥、颜登富、钱晓红、普永忠、黄德富、常炳云、文金元、张应荣。

(六)运输保障组。人员:游享权、刘绍安、闭修权、金启文、潘发政、林立敢、李忠玉、杨通富、潘志勇、陈升强、柳建强、魏林、朱德辉。

(七)材料加工组。人员:朱光武、陈保国、高金福、徐忠善、杨朝伦。

(八)水电安装维修组。人员:陈保国、杨朝伦、徐忠善、杨友勇、夏师傅(全名不详。团后勤职工)、张达会、赵德云、龙华、易麟、杨友位。

参照团营建办的机构设置,各营、连也相继成立了施工小组。

团党委的高度重视,组织保障及人员落实到位,为我团战备营房工程建设任务的全面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艰辛的建设历程


布防在河口前线的我团部队,团机关携7个直属队,4个步兵营,1个炮营,共有28个连队、23个前哨班(排),分布在64个高度分散的执勤点上。边境地区天天有枪声,月月有战斗,随时有敌情,作战和战备执勤任务艰巨繁重。许多连队、绝大多数前哨班(排)不通电、不通自来水,基本生活主要靠人背马驮。


团部机关建设场景一角。


三营十二连香蕉地。

团党委根据实际情况,多次开会研究营房建设问题。在坚持“先一线后二线,先连队后机关”;“成熟一个点,就建设一个点”原则的前提下,要求部队各单位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有条件的先搞好“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所需建设的场地平整)。只要基本条件成熟了一个点,就抓紧建设这个个点。

我团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全力推进工作:一是依靠上级的有力保障。上级机关每年拨付给我团300余万元专项资金,我们严格计划,精打细算,确保高效用于部队营房建设。

二是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河口县政府、河口农场不管是征地还是建筑材料保障,都给予我团大力支持。我们以此教育干部战士,感谢人民群众的靠山作用,加快步伐,建设新家。

三是依靠全团指战员的拼搏与配合。许多连队组织干部战士投工投劳,运送材料,干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干部战士“以边疆为家,以艰苦为荣”“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有力推进了全团营建工作。

四是依靠组织营建办这支团结拼搏的团队。在战备营房建设过程中,营建办从领导到工作人员,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白天在施工点上,晚上还要加班工作。营建办全体人员确实为我团营房建设付出了巨大辛劳。


四营十三连新建营房。


团机关家属区营区绿化。

营房建设是一项技术活,不是靠有精神、拼命干就行的。当时营建办没人懂得施工,更不要说设计等技术。为了解决缺乏技术人员的问题,团里商请河口县政府帮助,河口县政府当即答应尽快想法解决。在河口县政府的安排下,我团从河口县建筑公司聘请了廖锦安和陈鹤龄2位技术员,解决了当时缺乏技术人员的困难,保证了工程质量。

营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队伍相当重要。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富裕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还不太多,谁要能带几个人出门,联系得了工程,就能当老板。我团营建施工量大,只要施工队伍前来联系,基本都能找到相对合适的安排。对方带来人多,就安排建房;人少、技工不足,就安排一些附属工程。因此我团3年边防战备营房建设中,参与施工的就有来自于全国6省市、30余支(以一个小项目为一个施工队)、3000余人的施工队伍。分管营建的团首长也到一些有资质的工程公司邀请对方参与我团建设,但由于河口气候及施工条件太差,几乎没有一家愿意。其中有资质的红河州个旧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承担团机关办公楼和礼堂建设,完成了这2项工程后就撤走不干了。

部队艰苦,施工队伍更艰苦。他们住在自己搭建的茅草房(窝棚)里,很多阵地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建筑材料均是施工队人背马驮送到工地。他们为部队建设作出了贡献,也作出了牺牲。在我团3年边防营房建设中,施工队伍死亡3人、受伤7人,奉献了血的代价。


作者(右)与二营副营长李维金(左)在二营部留影。


作者与团运输股股长王明成在四连山广播宣传站坑道前留影。

经过3年的艰苦拼搏,全团完成建房约15万平方米,修路170多公里,架设电线210多公里、水管380多公里,营区绿化植树30余万株,总投资3000余万元。全团人员和装备全部按时住进营房和仓库,一条条公路,一根根电杆、水管通到阵地,战士们吃上汽车送的给养,喝上甘甜的自来水,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看书学习;营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战士们训练、执勤生龙活虎。

在3年的边防战备营房建设中,团营建办不负组织重托,不负全团指战员期待,圆满完成了团党委交给的任务,对提高部队战斗力、促进思想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罗意利副团长多次受到昆明军区、云南省军区、蒙自军分区的表彰,营建办不少同志立功受奖;营建办工作人员林登榜自学成才、努力奋斗、廉洁奉公、荣立三等功的事迹,还刊登在《国防战士报》上。


作者近照


军功章有她的一半。

营建办全体指战员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幸福——奋斗是幸福,拼搏是幸福,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是幸福。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