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南吴奠基人杨行密,江南灭孙儒,清口破朱温,第三个主角

2020年08月30日20:52:05 历史 1814

唐末诸侯争霸赛这幕史诗大戏的主线是朱温与李克用之争,同时还有些支线剧情,其中之一就是五代十国之一南吴奠基人杨行密的精彩一生。

杨行密在军事方面的天赋不如李、朱二人,但一生当中先后取得在江南消灭孙儒势力、在淮南清口之战大破鼎盛时期朱温两次伟大胜利,是唐末五代逐鹿天下群雄之中的佼佼者,可以称得上李、朱之后的第三号主角。与二人不同,杨行密为人宽厚,关注民生,就如隋末窦建德一样是受百姓爱戴的统治者。

可惜杨行密去世的早,又不像李克用有个好儿子,辛苦打下的基业被权臣篡夺,只能算是南吴—南唐的奠基人,但毕竟曾经保境安民一方,使江南大部分地区免遭战火荼毒,这在五代乱世当中也算是很不错了。

唐末五代南吴奠基人杨行密,江南灭孙儒,清口破朱温,第三个主角 - 天天要闻

【乱世现枭雄】

杨行密是庐州(现安徽合肥)人,穷人家孩子出身,没爹没娘的,但有把子力气,而且能走,“日行三百里”,担任过庐州官府的通讯员,各地包括蜀中都去过,《新五代史》说还有当过盗贼的不光彩经历,应该是有些见识。

《资治通鉴》记载,“行密驰射武伎,皆非所长”,就是说杨行密武力值只是一般水平,能有如此成就,其个人魅力、组织能力、待人处事各方面都有过人之处。

黄巢之乱后,名义上继承黄巢大齐皇帝衣钵的“蔡贼”秦宗权纵横黄河以南,庐州也被波及。庐州地方官扩编军队,杨行密就此从军,并因作战勇猛立下战功,在军队中有了一定势力。之后,杨行密一刀砍了妒忌他的上司,夺了庐州军权。庐州刺史一看这是个狠人,索性把印信交给杨行密跑掉了,杨行密就这样当上了庐州刺史。

这是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发生的事情,杨行密32岁。

庐州当时在淮南节度使高骈治下,高骈本来是唐末第一名将,但晚年昏庸糊涂,宠信小人吕用之,杨行密和这个吕用之关系不一般,就轻易有了这么一份基业。

之后几年是杨行密打小怪升级阶段,不但出兵剿灭了不少周边盗贼,还击退了来占便宜的秦宗权“蔡贼”势力。庐州在淮南下辖各州的最西方,与淮南节度使治所扬州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既能利用强大的淮南军和名将高骈当背后依靠,又有一定的自主权。秦宗权当时虽然实力强大,但并不想招惹高骈的淮南军,来攻打庐州的并非主力,否则杨行密一州之地数千士兵是守不住的。

唐末五代南吴奠基人杨行密,江南灭孙儒,清口破朱温,第三个主角 - 天天要闻

(庐州)

【从一地刺史到一镇节度使】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淮南军发生内乱,有将领打着诛杀吕用之这个妖人的旗号出兵攻打扬州,并先后有宣歙[shè]观察使秦彦和从秦宗权势力中脱离的孙儒两股外来势力介入,几方围绕扬州城征战了近一年之久,最后杨行密夺取了几乎已成废墟的扬州城。

杨行密本人在军事方面并非天才,实力也不够强大,本来不应该能够在这次三方混战中取得最后胜利,不过当时杨行密的首席谋士是一个叫袁袭的人,在杨行密发展初期非常重要。此人诡计多端,且心狠手辣,不但在军事上多次设伏击败强敌,对高骈旧部中可能威胁杨行密地位的将领也是毫不留情,杨行密对袁袭言听计从,因此初期虽然艰苦但仍然能够涉险过关。

也许是出于袁袭的建议,杨行密还曾经试探投靠朱温,但朱温要在淮南驻扎士兵并委任官员,被杨行密拒绝,双方险些撕破脸。朱温当时实力也不算强,而且对淮南鞭长莫及,就退了一步,还送了个人情上表推荐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留后)。

于是,在高骈和吕用之这两个原本淮南领头人死去后,出身淮南体系的杨行密既占了扬州,又有皇帝任命的节度使头衔,就得到了高骈大部分旧部的认可,一跃从地方官变成一方势力领袖。

后来虽然在孙儒大军来攻时主动放弃了扬州城,但杨行密实力大涨,仅从扬州获得的金银财宝辎重就多达数千车。

唐末五代南吴奠基人杨行密,江南灭孙儒,清口破朱温,第三个主角 - 天天要闻

(扬州)

【一得一失,杨行密的新基业】

为了避免和孙儒在淮南硬碰硬,杨行密在袁袭建议下没有西进江西,而是渡过长江攻打宣州(现安徽宣城),之前宣歙观察使秦彦率军北上和抢夺扬州失败,这块地盘军力相对薄弱。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杨行密渡江南征,先后攻占了宣州、池州(现安徽池州)。

占领宣州之后,杨行密有了一大收获和一大损失,收获是得到了朝廷的宣歙观察使任命,继之前淮南节度使位置得而复失后再次成为大唐帝国的封疆大吏,损失是袁袭病亡,杨行密为此痛哭,“天不欲成吾大功邪,何为折吾股肱也!吾好宽,而袭每劝我以杀,此其所以不寿与!

杨行密性格宽厚,正好与心黑肠毒的袁袭互补,袁袭之死确实是杨行密的重大损失,幸好杨行密仍然保持愿意听取手下意见的好习惯,这也是杨行密能够继续发展的基础。

唐末五代南吴奠基人杨行密,江南灭孙儒,清口破朱温,第三个主角 - 天天要闻

(宣州)

【江南灭孙儒】

但孙儒没有给杨行密这个时间,占领扬州后孙儒的目标也是江南。

这时孙儒已经接受了朱温的招降,同样被任命为大唐淮南节度使,不但攻占了杨行密的老巢庐州,还出兵江南,占领了浙西地区的润州(现江苏镇江)、苏州(现江苏许州,向许女士致敬)、常州。

杨行密攻占宣州时,当时的宣歙观察使赵锽是朱温的朋友,朱温来信向杨行密索要赵锽,杨行密在袁袭建议下杀了赵锽,还把人头送给了朱温。但这并没有影响朱温对杨行密的态度,孙儒和朱温势力接壤,而且实力相对强大,无论是从远交近攻的角度考虑,还是联弱抗强的角度考虑,朱温都要支持杨行密借此削弱孙儒。

于是,从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起,一直到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五月,朱温在北,杨行密在南,两家联合攻打孙儒,杨行密与孙儒在浙西的争夺非常激烈,不少杨行密的将领战死。当然,朱温主力一直在北方战场,南方这边对孙儒的攻击是牵制性的。

孙儒也看出来这一点,准备先解决杨行密。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孙儒调集了全部兵马,在扬州放了一把大火,裹挟扬州百姓渡江南下,这些百姓中老弱者就是孙儒的军粮。杨行密秘密派遣部队潜入扬州,扑灭了余火,还发放粮食赈济灾民,这个举动让杨行密在江淮地区声望值大增。

唐末五代南吴奠基人杨行密,江南灭孙儒,清口破朱温,第三个主角 - 天天要闻

孙儒本来就是流寇出身,根本没有经营地方的意识,走到哪里劫掠到哪里,“旌旗辎重亘百馀里”,后面不留根据地。但这样也能爆发强大的战斗力,打得杨行密一路后退,即将兵临宣州城下。

通过与手下将领召开民主生活会讨论,杨行密定了两条对策,一是不与孙儒硬拼,固守城池,轻骑精锐抄其后路、断其粮道,二是把孙儒劫掠来的百姓送回淮南,既能收拢人心又能让孙儒军犹豫是否要重回淮南。

果然有效果,孙儒这边大军兵围宣州,杨行密军却偷袭拿下了浙西的常州和润州,孙儒虽然不建设根据地,但仍然需要这些城市提供粮食和物资,这下粮道断绝,又在宣州附近得不到补给,自然就无法持续。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五月,孙儒军又染上了瘟疫,杨行密冒着大雨出兵攻打,大破孙儒军,孙儒被擒杀。

此战之后,孙儒原本从北方带来的士兵成了杨行密的补充力量,只有一部分在孙儒部将马殷等人率领下逃到了江西,后来马殷开创了十国之一的南楚。

唐末五代南吴奠基人杨行密,江南灭孙儒,清口破朱温,第三个主角 - 天天要闻

(润州——江苏镇江)

【割据江淮】

击败孙儒后,杨行密眼前豁然开朗,扬州成了无主之地,宣歙是自己的地盘,浙西也有一部分城池被自己占领。于是,杨行密立刻趁淮南空虚占了扬州,成了名正言顺的淮南节度使,其他地方也没有放弃,分别由自己手下将领镇守,有了一个足以争霸天下的基业。

虽然这些原本富庶甲天下的地方经过几年战乱也是残破不堪,再无当年扬一益二的繁盛,但周边没有强大势力,北方的盟友朱温又在忙于征战山东,杨行密得到了几年平静的发展时机。

杨行密首先整合手下力量,从孙儒带过来的北人当中挑选精锐五千人,建立了一支“黑云都”,重赏加上武装到牙齿,战斗力很强,是杨行密手中的大杀器。

在内政方面,杨行密接受手下建议,没有在茶盐这些百姓必需品上做文章,而是通过招抚流散、轻徭薄赋、加强农桑、广泛贸易来恢复力量,杨行密也能做到宽厚待人、同甘共苦,短短几年时间,江淮再次恢复了当年的繁华。

在军事方面,不但收复了原本被孙儒占领的庐州、舒州等淮南城市,还占据了江南的歙州、江西的黄州等地,包括徐泗地区的泗州也归顺了杨行密,这也是杨行密和朱温同盟关系破裂的开始。

朱温之前帮助杨行密是为了避免在北方征战时背后有人捣乱,对杨行密一直比较友好。徐州泗州离朱温的汴州更近,而且朱温也在这里多次用兵,早已把泗州视为囊中之物,相当于杨行密率先破坏了双方的同盟关系。朱温对此表示不满,并扣下了杨行密到汴州贸易的万余斤茶叶,给了杨行密一个警告。

唐末五代南吴奠基人杨行密,江南灭孙儒,清口破朱温,第三个主角 - 天天要闻

【威震江南】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杨行密率先发难,上表朝廷要讨伐朱温,这是双方正式处于敌对状态的开始。不过朱温忙着河北战事,杨行密在江南也有麻烦,双方只是在淮南的寿州城下打了一仗,杨行密手下大将朱延寿先攻占了寿州城,朱温很快派遣数万兵马来攻,被朱延寿击败,双方战线继续恢复稳定。

杨行密身后是占领浙东的董昌,以及浙西的钱缪。董昌莫名其妙的在越州称帝,钱缪本来是董昌部将,却坚持要武力讨伐董昌,杨行密却要出兵救援董昌,于是杨行密就和钱缪展开了大战,战火烧遍了两浙。

这是杨行密一个难以琢磨的决策,如果是垂涎浙东之地,杨行密控制的宣歙地区与浙东接壤,完全可以打着讨伐的名义直接出兵攻打。而且唐末的形势,哪怕毫无理由出兵也不会遭到谴责。

而且在出兵两浙的同时,杨行密还分兵攻打湖北的鄂州(现湖北武昌)和江西,到了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杨行密在各处战场上都取得了进展,浙江、江西、湖北三地都有城市被淮南军占领,逼迫三方都向朱温求援,已经逃到湖南的原孙儒旧部马殷更是避杨行密不及,杨行密威震江南。

但朱温的主力都在北方,正和李克用在魏博打得激烈,自然不会与杨行密大战,只是象征性的派了万余军队南下渡过淮河,朱温对领军将领的命令是“便宜从事”,意思是说有便宜就占,没便宜就躲,体现一个存在就达到目的。

唐末五代南吴奠基人杨行密,江南灭孙儒,清口破朱温,第三个主角 - 天天要闻

(淮河)

【清口破朱温】

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朱温在北方战场取得突破,不但李克用开始一蹶不振,还攻占了山东天平军和泰宁军的地盘,泰宁军节度使朱瑾以及来援助的李克用手下将领史俨、李承嗣率残部一并投了杨行密。之前杨行密的淮南势力缺乏优秀的骑兵将领,这次是极大的补充,“军声大振”。

同时,李克用也非常看重那两员将领,派人找到杨行密拉关系,南北两强也有共同对付朱温的共识,结成了战略联盟。

缓过手来的朱温开始加强对杨行密势力的重视,在从江淮到河南再到湖北的广大地区与杨行密势力争夺,并派出三路大军齐攻淮南,“淮南震恐”。与此同时,钱缪在杨行密身后也取得了胜利,不但在前一年攻占越州擒杀了董昌,还把杨行密军撵出了两浙。

这是杨行密势力生死存亡的一刻。

杨行密身为唐末五代第三个主角人物,自然不仅仅是朱温的陪衬。也许上天注定不能让朱温发展的太快,所以需要一个重要人物执行剧情杀。之前李克用最鼎盛时期毫无理由的败在一个二流人物幽州刘仁恭手中,就是标准的剧情杀,否则当时李克用无人能挡。

此战就是唐末五代著名战役清口之战,也是杨行密淮南势力的立国之战,杨行密大胜朱温。

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十一月,朱温军大将庞师古率领的东路七万大军被杨行密军用淮河水水淹七军,庞师古被阵斩。西路葛从周军得知东路战败后退兵,被淮南军一路追杀,好不容易才逃过淮河,损失惨重。朱温在中路,知道东西两路都败了,只得也退回汴州。

杨行密还给朱温写信,庞师古、葛从周都不是我的对手,你朱温来决战吧,我在淮河等着你!

之前投靠杨行密的朱瑾和李承嗣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但帮助杨行密下决心先破庞师古东路军,朱瑾率领骑兵突破敌阵,取得了这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行密由是遂保据江、淮之间,全忠不能与之争。

唐末五代南吴奠基人杨行密,江南灭孙儒,清口破朱温,第三个主角 - 天天要闻

【图谋两浙】

暂时化解北方朱温问题之后,杨行密以换回被俘淮南军将领为代价与已经占据两浙的钱缪谈和,准备东和钱缪,北拒朱温,西取鄂州,把势力范围向西扩张。虽然清口一战杨行密取胜,但毕竟朱温天下已有十之七八,还是北方压力更大一些。

但杨行密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两浙的企图,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八月,杨行密得到一个错误情报说是钱缪死了,这时朱温又去了关中与李茂贞争夺唐昭宗,北方无战事,杨行密立刻派兵攻打杭州,结果发现是个乌龙事件,杭州又城池坚固无法攻克,只得接受钱缪拿钱买和平。

杨行密和钱缪都不是嗜杀之人,连带双方将领也都很克制,在两浙境内,杨行密军不但派人守护钱缪的祖坟,还让俘虏的两浙大将与家里通信,后来杨行密退兵,双方还互相交换了被俘将领。

唐末五代南吴奠基人杨行密,江南灭孙儒,清口破朱温,第三个主角 - 天天要闻

(钱王射潮)

【内乱】

之后,发生在钱缪和杨行密内部的叛乱让两个势力都内耗严重。

先是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钱缪内部兵变,史称徐许之乱,钱缪险些丢了杭州城。这些兵变将领勾结了杨行密手下镇守宣州的大将田頵[jūn],田頵和杨行密是发小,更是从杨行密起兵就一直追随的嫡系,立下不少功劳。但此人与杨行密在对外扩张方面意见不一致,认为杨行密过于保守,早有自立的想法。

钱缪派自己的儿子联络杨行密,一方面是提醒杨行密田頵有野心,另一方面想通过联姻让杨行密控制田頵不要参与钱缪势力的内乱。

杨行密接受了钱缪的要求,田頵已经出兵杭州,在杨行密严令下才勉强退兵。不过田頵从钱缪那里勒索了大量犒军钱财,还要钱缪送儿子为质子,钱缪手下叛乱的徐许二将也跟着田頵回了宣州。

田頵谋划已久,不但联系了朱温,还勾结了杨行密夫人的兄弟朱延寿。杨行密假装目盲,要把位置让给朱延寿,却趁机杀了朱延寿兄弟,自己的夫人自然也就不要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田頵终于忍耐不住,起兵反叛,杨行密付出不小的代价才平定叛乱。当田頵的人头到扬州时,杨行密痛哭不已。

唐末五代南吴奠基人杨行密,江南灭孙儒,清口破朱温,第三个主角 - 天天要闻

【朱温再攻淮南】

这时朱温刚刚把唐昭宗送到洛阳,已经进入挟天子令诸侯阶段,但杨行密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当杨行密继续攻打鄂州时,朱温派人缓和关系,希望杨行密放弃西进计划,杨行密毫不客气的回答说,如果你把皇帝送回长安,我就退兵与你谈和。

朱温为了在杨行密和钱缪之间制造矛盾,就给钱缪加封为吴王。之前唐昭宗在李茂贞等人控制下,曾经在凤翔给杨行密加封为吴王,并让杨行密讨伐朱温。朱温控制唐昭宗之后,以唐昭宗名义下诏书说之前的任命都不算数,相当于取消了杨行密的吴王封爵。这次又给钱缪加封吴王,明显是在挑拨杨行密和钱缪二人之间关系。果然,虽然两个势力之间没有爆发大战,但总有小摩擦和边境城市将领叛逃的事情发生。

唐昭宗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终于攻占了鄂州,包括来援助的朱温军都被杨行密送到扬州砍了脑袋,杨行密的地盘又扩大了一块。

朱温忍无可忍,不能再坐视杨行密在南方扩张了,这时北方各势力基本上都臣服于朱温,就派遣大将杨师厚南征,自己大军在后。短短两个月,朱温就就拿下了赵匡凝、赵匡明兄弟占据的荆襄和荆南两镇,兄弟俩仿效当年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各侍一主,一个投了蜀中王建,一个投了淮南杨行密。

朱温“出师未逾月,平两大镇,辟地数千里”,之后不顾士兵疲惫,转头向东攻打杨行密。

唐末五代南吴奠基人杨行密,江南灭孙儒,清口破朱温,第三个主角 - 天天要闻

【临死前又骗过朱温一次】

但与以往杨行密拒敌于国门之外不同,这次杨行密竟然只是固守城池,还赶上连日冬雨,朱温军没有准备冬衣,士兵逃亡很多。想要围城,周边又找不到合适的木料修建营寨,朱温只得渡过淮河北返,又被杨行密军抄了后路损失不小。

之所以江淮军只是固守城池,是因为杨行密已经病重濒死。

朱温在荆襄、荆南大战的时候,杨行密就已经病重,要把自己的长子杨渥召回扬州接替位置。当时有手下反对,说杨渥此人“轻易信谗,喜击球饮酒,非保家之主”,建议杨行密把位置交给有才能的人。但大多数人支持杨行密把位置传给杨氏子孙,毕竟父死子继是当时的传统,杨行密才放心的把儿子召回扬州。

当年十月,朱温从襄州出发攻打淮南,杨行密的儿子杨渥到了扬州城,杨行密任命杨渥为淮南留后。

十一月,朱温退兵渡过淮河回了汴州。同月,杨行密去世,享年54岁,杨渥继任淮南节度使。

也就是说,如果朱温再停留数日就能知道杨行密去世的消息,而失去最高统帅的淮南军,可能同仇敌忾战斗欲望旺盛,但也有可能是人心惶惶失去战斗意志。

这是朱温离统一天下最近的一次,一旦拿下江淮,整个南方就可以传檄而定,李存勖再厉害十倍也翻不了盘,杨行密临死又骗过朱温一次。

唐末五代南吴奠基人杨行密,江南灭孙儒,清口破朱温,第三个主角 - 天天要闻

(马球图)

杨渥果然是个败家儿子,被权臣徐温控制,之后二任傀儡吴王也没能收回权力,杨行密这个南吴政权的奠基人,不但自己一天都没当过皇帝,自己的后代也都是傀儡。徐温的义子徐知诰接受了末代吴国皇帝的禅位,并恢复本姓李,还找了一个李唐宗室当祖先,改国号为唐,也就是十国之一的南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南唐。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我的家乡(十五)兴县红色革命史之:兴县农民银行创办人刘少白 - 天天要闻

我的家乡(十五)兴县红色革命史之:兴县农民银行创办人刘少白

一九三七年九月,太原形势危急,刘少白同志奉党之命,返回兴县,协助八路军一二〇师,参加了创建晋西北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刘少白出生在兴县黑峪口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中,他是清朝末年的贡生。从小追求新学,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律预科。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任第一
施洋:建校百年,黄埔军校“正统”在哪里? - 天天要闻

施洋:建校百年,黄埔军校“正统”在哪里?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建校百年纪念日。作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大陆自然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并邀请了与黄埔军校关系密切的两岸各界人士参与。偏偏在这个时候,中国台湾地区却出现了一番自相矛盾的景象:一方面,台方在岛内也搞了不少“黄埔百年”的纪念活动,另一方面,台湾防务...
“左宗棠与新疆”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哈密市举办 - 天天要闻

“左宗棠与新疆”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哈密市举办

中新网新疆哈密6月15日电 (陶拴科)15日,“左宗棠与新疆”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哈密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学者、文化专家5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左宗棠的精神价值、历史贡献展开深入探讨。15日,“左宗棠与新疆”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哈密市举办。
韩国:朝鲜“修墙”! - 天天要闻

韩国:朝鲜“修墙”!

点击上方“CCTV4” 关注我们!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政府发现,朝鲜正在军事分界线上修建隔离墙。韩国政府认为,上周朝鲜军人越界事件可能与此有关。韩媒:朝方正在军事分界线东侧、西侧和中间地段同时施工据KBS电视台15日报道,韩国政府发现,朝鲜正在军事分界线的东侧、西侧和中间地段同时施工,建造隔离墙。韩方此前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