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地·第251期 文/无常奉天玉)
毛主席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还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他不仅领导了无数次成功的战役,还对历史上一些有名的战争、大将做出了犀利的评价。例如提起马超,他曾说“马超这个人不简单,文武双全”,提起子午谷奇谋,他曾称“此计太悬危”,通过这些记载,我们不难看出,毛主席对这些名将的评价,都非常高,就算不认可子午谷奇谋,也没有否定魏延的能力。可是同样是三国时期,一位不管是名气,还是能力,都不输马超、魏延的名将,却成为了毛主席口中的反面教材,这个人是谁呢?
他不是别人,正是曹操麾下的大将夏侯渊。据记载,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终于得到恢复,参会的代表团出发之前,毛主席特意对他们说了这样一段话:“曹操之所以在汉中之战中惨败,都是因为夏侯渊战死。夏侯渊是曹操的一员大将,被封为征西将军,担任汉中的‘警备司令’。刘备攻打汉中,夏侯渊冒险出击,结果被黄忠砍了脑袋。曹操曾经提醒夏侯,为将当有怯懦之时。但夏侯渊不把曹操告诫当回事,结果全军覆没。你们去联合国,可能多要‘以勇为本’,更要注意‘为将当有怯懦之时’。代表团团长就是“将”,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千万不要学夏侯渊轻敌!”
众所周知,夏侯渊是曹操的一员名将,他为曹操效力期间,曾重新打通了河西走廊,恢复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西凉的割据势力,对他闻风丧胆,曹操曾称他虎步关右。面对曾让曹操大呼“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的马超,他也能让对方不战而退。这样一代名将,毛主席为什么这样轻视他呢?是因为他太信奉成王败寇的规则吗?其实,答案是否定的,不仅毛主席对夏侯渊评价极低,将其当作反面教材,三国时期颇有知人之明的曹操和刘备,也非常看不起他。
据《三国志集注》记载,汉中之战的时候,刘备是然忌惮曹魏的将领张郃,却不把其主将夏侯渊放在眼中,甚至在黄忠斩杀了夏侯渊之后,对黄忠说,要杀就杀个厉害的人,斩个夏侯渊有什么用呢?夏侯渊的主公曹操,更是在他死后,说他不擅用兵,战死是咎由自取。这些人为什么对夏侯渊评价如此低呢?夏侯渊的死,又是不是咎由自取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战死时的情况。
《三国志·夏侯渊传》曰:“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意思是说,当初刘备趁夜烧毁了夏侯渊的鹿角,并突袭张郃,用分兵之计,使夏侯渊身边无人可用,从而杀死了夏侯渊。如此看来,夏侯渊之死,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嘲讽的。可是《曹操集》中,却更加详细的记载了此事——夏侯渊修补鹿角的地方,距离大本营有十五里,而且他身边仅有四百余人。也就说,夏侯渊自恃勇武,几乎是孤身犯险,用现在的话讲,便是花样作死。
其实,夏侯渊本就擅千里奔袭,曾数度犯险,虽然他凭此立下了不少战功,但是曹操并不认可,早早的就劝说他道:“虽然作为一个将领,勇武是必备的,但是只靠勇武仅是一介匹夫,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将,还要习兵法,有智计。”只不过夏侯渊从来没有放在心上,结果最终因有勇无谋而战死。作为一个卓越的军事家,毛主席不但像曹操一样,看到了夏侯渊死于有勇无谋,他还看到了夏侯渊孤军犯险的根本原因,那就是自恃骁勇,信奉一力破十会,从而不将其他人放在眼中,说白了就是轻敌。他不希望中国的代表团,像夏侯渊一般轻敌、冒进,于是说出了这样一番话。而中国代表团,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厚望。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