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泉·旗韵】天字第一号旗袍

2025年05月21日10:23:03 历史 1138

【万泉·旗韵】天字第一号旗袍 - 天天要闻

现在我们看到的旗袍,是女性的穿着专利,它已经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志性民族服装。而其实,原本的旗袍不分男女,男子穿旗袍也是正常的装束。

当然了,这种“旗袍”和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又有所不同。这种服饰的产生,与清朝的建立者皇太极有很大的关系。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皇宫举行受尊号礼,正式称帝,定国号为“清”,改元崇德”。新朝建立,在讨论服制时,一些满、汉大臣多次劝说皇太极放弃旗人服饰,改用汉人服制,却被皇太极拒绝。这位即位后一直提倡“参汉酌金”、推崇汉族文化的首领,对坚持本民族特色有着自己的考虑。他对大臣们说,“射猎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国之经”“我国家以骑射为业,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并“使后世子孙遵守,毋变弃祖宗之制!”由于皇太极的一再坚持,旗装便成了大清的国家礼服

【万泉·旗韵】天字第一号旗袍 - 天天要闻

满族实行八旗制度,所以“旗人”所穿戴的袍式服装自然也称之为“旗服”“旗袍”,满语称“衣介”。一直到民国时期,旗袍一直都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装。其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与早前的金、元服饰有所相似,分为单、夹、皮、棉四种,又分男女两大类。清初男子旗袍为圆领、大襟、箭袖,四面开衩,系扣袢,腰中束带。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作为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其衣服自然与适应马背上的生活息息相关。旗袍的这些特点,也恰恰都与此相关。

崇德元年(1636),改国号为清后,皇太极制定了一系列宫廷服饰制度,最后强调:“其衣服、马鞍、辔头、马韂、翎管、坐子,有仿上越分备用五爪龙、凤凰、黄缎者,概行禁止。不得穿用黄衣,倘有先制成者,俱令拆毁。上述各项,倘有仿御用式样仿造者,着严行禁止。”

旗袍人人可穿,但五爪龙的黄袍变成了皇帝的专属服装,比如沈阳故宫珍藏的这一件“皇太极御用黄色团龙纹常服袍”,就是皇太极独家使用的图案和款式,可谓“天字第一号旗袍”。

【万泉·旗韵】天字第一号旗袍 - 天天要闻

清 皇太极御用黄色团龙纹常服袍

虽然是“天字第一号”,但这件清朝的创立者所穿的龙袍,和他的子孙们所穿着的龙袍相比,显得过于清简朴素,没有那么繁复的花纹和工艺,也没有那么名贵的织工,甚至在材料上,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也很好理解,这件朴素的龙袍,恰恰反映了清朝入关前的宫廷服饰特征和其承载的社会历史状况。毕竟王朝初创,还没有条件那么铺张。

这件皇太极御用常服袍是目前极少数留存的皇太极所用传世品,制作于后金天聪至清崇德年间(1627—1643),为典型的满族早期男式长袍样式。这件袍身主体由黄色织锦缎制成,缎面暗绣开光五爪云龙纹、云纹、万字纹图案,风格朴素不张扬,与入关之后的清帝服饰相比,体现了清政权统治力和国力的变化程度。袍服为右衽大襟(捻襟)式,香色织锦龙纹护领,袍服两袖为窄袖设计,方便骑射和保暖。

值得注意的是这件龙袍的袖子,袖端为半圆形袖头——箭袖设计,这是清代服饰的显著特征之一。箭袖是为射箭方便,满语称“哇哈”,因其形似马蹄,故俗称“马蹄袖”。箭袖最初的设计意图完全是出于实用功能,冬季狩猎时袖头放下盖在手背上,既能保暖,又方便射箭,充分体现了骑射民族的生活习俗。其实,在东北苦寒之地,冬天将双手放到袖子里面来防寒,至今仍是一种普遍现象。

【万泉·旗韵】天字第一号旗袍 - 天天要闻

清 皇太极御用黄色团龙纹常服袍

在关外,箭袖平日挽起,放下御寒是一种常态。入关后,箭袖多在行礼时才将袖头放下,平时挽起,其实用性逐渐向礼制的方向发展。

皇太极的这件“龙袍”,领口、开襟及左右箭袖部位为石青色地片金织锦云龙纹,袖端用蓝素缎制成。袍里为月白色暗花绫面,面、里之间以薄棉缝制而成,应为春秋季节所穿袍服,类似于东北地区人们常备的“二棉袄”。

冬天的时候,应该还有更厚实的旗袍。在秋冬的过渡期,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俗称马褂。长袍外面罩马褂,也是为了骑马方便,称作“长袍马褂”。马褂在清初仅限八旗士兵穿着,后来逐渐盛行于民间。

皇太极的这件常服袍作为清初重要的皇帝御用服饰,其形制、色彩、用料、纹饰等诸多方面都与入关后的宫廷服饰有着较大不同,反映了清朝帝王服饰的较大变化。这也是沈阳作为“旗袍故都”的发展见证之一。

【万泉·旗韵】天字第一号旗袍 - 天天要闻

【万泉·旗韵】天字第一号旗袍 - 天天要闻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詹德华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武则天墓前61个石人都无头,千年来难解,1971年2位农民提供线索 - 天天要闻

武则天墓前61个石人都无头,千年来难解,1971年2位农民提供线索

1971年,陕西乾县两位普通村民在田间劳作时无意间挖出一个奇异石像头像。而这不起眼的一锄,竟成为破解千年未解之谜的关键线索——武则天陵墓前六十一尊无头石像的秘密。乾陵,一座合葬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皇陵,历经千年风雨与盗墓者轮番“进攻”,却始终无
逃台国民党高级将领:大多晚景凄凉,穷苦潦倒 - 天天要闻

逃台国民党高级将领:大多晚景凄凉,穷苦潦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国民党政权彻底失去了大陆的控制权,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跟随蒋介石撤往台湾。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个岛屿会成为他们后半生的舞台,更没想到,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将领,到了晚年却过得那么艰难。
书香传家——徐门景孺人的家族传承故事 - 天天要闻

书香传家——徐门景孺人的家族传承故事

根据《大桥徐氏族谱》记载,景孺人生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是大桥徐氏徐达三的原配妻子。她的父亲是雍正元年恩科举人景麟祥,叔父是康熙五十二年恩科进士景考祥,表兄则是乾隆年间进士、候选知县景鸿宾。
在良渚老街,与宋代的月重逢 - 天天要闻

在良渚老街,与宋代的月重逢

潮新闻客户端 高坚 暮色初垂时,良渚老街悄然披上一层流动的琥珀纱衣。三孔石拱的折桂桥枕着千年良渚港,四尊石狮望柱在暖黄壁灯下褪去日间风霜,轮廓被镀成温润的剪影,仿佛凝望河面的古老守望者。桥....
从“对食”到“菜户”,古代太监宫女的别样爱情故事 - 天天要闻

从“对食”到“菜户”,古代太监宫女的别样爱情故事

在古代宫廷那红墙黄瓦、巍峨壮丽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太监与宫女,作为宫廷中庞大的服务群体,他们的生活本应是单调而乏味的,每日忙碌于伺候皇室成员,在深宫中度过漫长而孤寂的岁月。然而,在这看似冰冷、等级森严的宫廷里,却滋生出了一
朱熹:一位“古代网红”的哲学人生 - 天天要闻

朱熹:一位“古代网红”的哲学人生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名人如星辰般闪耀,其中有一位既是哲学家又是教育家的传奇人物,他就是朱熹。没错,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这位“古代网红”,不仅因其思想深邃,更因其个性鲜明,颇具幽默感,简直是古代的“网络红人”!一、初出茅庐,学海无涯朱熹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