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遇苏东坡》
【中】 意公子 著
有网友说,在他人生最低谷时,是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治愈了他。
还有人说,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将他从极度悲伤的情绪中拉了出来。
然而,没有人天生就拥有这种恬淡的处世态度。
当我阅读了《人生得遇苏东坡》这本书后,才越发明白,苏轼身上这种恬淡的处世态度,其实也是在无数次困境,甚至是濒临死亡中,磨练出来的。
乌台诗案后,一百多天的高强度精神蹂躏,经历四次被贬的内心折磨,他都能挺过来,还能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不得不说,他生命的承载力是很强的。
而苏轼身上这份“承载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母亲“程夫人”。
欧阳修在《故仁寿县太君吴氏墓志铭》中称赞程夫人:女而有士行者。
意思是,程夫人虽为女子,却有士人的品德和行为。
在我看来,她身上最具魅力的品质,不是豪门千金的身份,不是温柔贤惠的性格,而是对生活的“承载力”。
01
精神上的承载力
她,眉山巨富“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嫁给了苏洵。
当时,苏家的经济实力很一般。
而苏洵,也还没有下定决心考科举、走仕途。
他在干嘛呢?
用现在的视角看,当时的苏洵是一位“旅行博主”。
他天南地北地游历,结交各种旅游大V,无暇顾家。
所以,程氏嫁过来后,日子过得并不顺遂。
坊间有人揣测,程氏娘家那么有钱,她怎么甘心和苏洵过苦日子,肯定会心生抱怨。
然而,程氏并没有,她从不抱怨婚后生活不如娘家,更不常埋怨苏洵天南地北地游历。
她反而很安心的在家操持家务,养育孩子。
面对一个“不着调”的老公,她能如此淡定,内心一定是极其稳定和强大的。
有两件事,足以证明。
当时,有人建议她说,你娘家那么有钱,凭借你爹对你的疼爱,你向娘家张口接济一二,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但是,程氏却说:
是的,如果我去请求我的父母,他们肯定会答应。但我不想让人觉得,我丈夫是个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妻儿的人。
程氏明白,维护老公的颜面,就是在维护自己婚姻的颜面。
当然谈维护颜面,显得很肤浅,我认为程氏的这句回答,更多彰显出来的是她精神上的独立。
只有精神独立,内心才会强大,才能做到不依靠娘家,也不埋怨婚姻,还能把日子过得很安稳。
后来,苏洵到了而立之年左右,才决定考科举,走仕途。
他对程氏说,如果他去读书,没钱养家怎么办?
可仔细想想,以前他整天不着家,也没怎么养过家,怎么说到发奋读书的时候,又想起了养家,着实可笑。
可是程氏并没有取笑他,而是说:
我很早就想让你读书考科举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你是因为我才去求学的。
不少读者读到这句话时,都大为赞叹,程氏不是一般的有智慧。
她始终在用自己的“大爱”和“智慧”,让苏洵全心全意做他自己,这也为他日后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一定基础。
《半山文集》中有句话:
一个成熟的人最重要的标志,是自己会主动成为影响自己最大的那个人,能把环境和他人对自己的影响,降到最低。
程氏就是这样的人。
无论日子好与坏,丈夫的行为是否顺自己的心意,都不会打乱她的内心秩序。
她始终在用自身强大的能量,去承载丈夫,承载婚姻,承载生活。
02
经济上的承载力
程氏支持苏洵科考,不是嘴上说说,她付出了行动。
她对苏洵说:你如果真有志向的话,我来养家。
她变卖了所有嫁妆,加上苏家的帮持,在眉州城黄金地段租下铺面,做起了丝绸生意。
铺面专门经营普通官吏和中上等人家喜欢的绫罗绸缎。
这生意并不好做,从原料采购、质量控制到客源维护,稍有不慎,就会亏损。
经商本就要顶着一定的精神压力,更何况,程氏还是女子。
北宋时期,女子抛头露面做生意是会遭非议的。
所以,程氏做生意,势必要承受双重压力。
不过,程氏是一个内心需求很清晰的人,她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她要的是,为老公和孩子储备足够的读书所需钱财,所以,舍弃点面子算什么?遭人非议又算什么?
人一旦清楚的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那么舍弃什么,她都不会在意。
但是,面对外界的议论,要说一点都不在意,好像也不太真实。
不过,程氏才不会跑出去解释,她直接用实力,让吃瓜群众闭嘴。
一次,她进购了一批次等蚕丝,家里人建议她尽快转手,不要赔本。
可是她拒绝了,说:宁损不欺。
她将所有次等蚕丝全部烧毁,坚持只售卖优质货品。
此举,让她在繁华的商业街声名大噪,赢得了众人称赞和顾客信赖,在士林中树立了“义商”的形象。
做生意过程中,她也并不是只站在高台上指挥店小二的老板,她既然做,就要躬身入局。
于是,她亲自参与生产管理,收购优质蚕丝,雇佣女工织造,每一个环节都监管到位,确保货品质量,维护产品口碑。
数年后,在程氏的努力下,苏家成为了眉山富户。为苏洵和孩子们读书求学夯实了经济基础。
我常常在想,一个女人怎么去生活会感觉幸福呢?
答案是: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主动地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古代,作为女人,老公孩子就是她们人生的全部。
所以,程氏始终在为自己的人生奋斗,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奋斗,承载老公和孩子的人生,就是在承载自己的人生。
03
德行上的承载力
当年,程氏在眉州城做生意时,发生了一件事儿。
她手下的两位女工在烫布帛时,不小心踩陷了地面,地面陷下去数尺深。
女工低头一看,发现洞里有个罐子,罐子上盖着一个乌木板。
乌木是一种很名贵的木材,于是女工猜想罐子里一定装着很贵重的东西。
然而,正当女工准备打开盖子,一探究竟时,程氏却上前制止,让她们把罐子埋回原处,说:这东西不属于苏家,谁都不准去挖。
这件事传到了苏轼耳朵里,他很想知道罐子里装着的,到底是什么?
可一想到母亲说的话,便打消了念头。
后来,他担任凤翔签判时,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
他在自家院子里发现一棵下雪天却不积雪的大柳树,他便怀疑这棵树下是古人藏丹药的地方。
然而,正当他想要挖开证实一下时,妻子王弗却说:如果婆婆还在,一定不会让你挖开的。
王弗随口一说,苏轼很是惭愧。
他把这个故事记录了下来,警醒自己,也提醒后人。
多年以后,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出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他知道,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不是我们应该有的,一分一毫都不能取。
这根植于他内心的性格,其实源于他的家庭教育,是母亲程氏以身作则流传下来的宝贵品质。
鲁迅说: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生活。
而是当孩子想到父母时,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从此获得人生的乐趣和自由。
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和真正意义。
写在最后
我们今天常常把“独立女性”这四个字挂在嘴边,也的确,很多女性都在践行这四个字。
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要变强,要有独留于世的事业,甚至要比男人优秀。
当然,这也是一种力量,刚强的力量。
但我更喜欢另一种力量——柔弱。
《道德经》里讲,柔弱胜刚强。
正如作者在书中写道的:
柔软的力量,也是一种承托的力量。就像土壤承托大树那样,给大树源源不断生长的动力和养分。
但她并不会像大树那样耀眼,但人们依然会忍不住赞叹,即赞叹大树伟岸的身躯,也赞叹大树脚下的土壤。
这大概就是世人称程氏为“程夫人”,而不是“苏夫人”的原因吧。
——END——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