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困顿抑或乡愁难解?“东坡大家讲”清明特辑揭秘苏轼归葬河南郏县之谜

2025年04月06日21:10:19 历史 6199

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闫雯雯

清明追思,千年不绝。清明前夕,为苏洵家族墓地守墓40余年的陶宗勤老人,带着眉山的水土与思念,跨越千里奔赴河南郏县,只为圆东坡先生一个未了的“团圆梦”。

在郏县三苏园,陶宗勤与苏东坡云村联盟发起人、郏县籍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楠共同完成了这场跨越千年的祭奠。而在他们深入的对话中,不仅让苏轼、苏辙兄弟归葬郏县的历史细节得到关注,更在《东坡大家讲》清明特辑中,揭开了历代文人墨客对三苏的深沉追慕。

经济困顿抑或乡愁难解?“东坡大家讲”清明特辑揭秘苏轼归葬河南郏县之谜 - 天天要闻

讲座现场。刘楠(中)与陶宗勤(右)及三苏祠文博馆员翟晓楠(左)进行深入交流对话。陈文沁摄

苏轼为何魂归郏县?

思乡,是苏轼一生的“主题”。但为何在临终前,苏轼却嘱咐弟弟苏辙,选择河南郏县作为归葬地呢?据刘楠教授介绍,当地学界对于二苏最终长眠于郏县而不是回到眉山老家,主要有经济、政治、亲情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经济方面,东坡先生晚年经济比较拮据,要归葬于眉山,需穿越秦岭蜀道,花费较大。苏轼曾经本人提出过,没有必要再花钱买地,用之前为八郎妇(苏辙的儿媳黄氏,族内排行称八郎妇)准备好的苏家墓地即可。“有专家认为,这就是东坡先生在当时困窘的环境下,为了省钱的一种做法。”

苏轼和苏辙选择郏县小峨眉,也有思乡的意味。有人说,苏东坡先生曾经观察到小峨眉的山形,就类似于四川的峨眉山,归葬于此就像是回了家。著名书法家启功为三苏坟题写楹联时,便写到“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两峨眉”。

从政治方面考虑,有一种说法是北宋的官员,特别是曾经担任过高级官员的人,他们的安息地都是选择在开封附近几百里之内。郏县到开封的距离就在这个规定的范围之内,而其他一些名人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墓都距离苏东坡的墓地在100公里,也就是200里之内。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特别有力的支撑,也有部分北宋的高级官员的墓地距离开封较远。

实际上,苏轼、苏辙归葬郏县,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两人在青年时代的约定,也就是他们的对床夜雨情节。苏轼24岁那年冬天,离开开封前往凤翔上任,弟弟苏辙一送再送,依依不舍。这是两兄弟人生中第一次分别,苏轼为弟弟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雨夜何时听萧瑟”。 自此他们约定,以后也要“对床听雨”。

但这个“夜雨对床”的约定却一直未能实现。一直到苏东坡归葬郏县,因为当时苏辙也在附近隐居,十年后,苏辙去世也葬在了郏县,终于实现了千古兄弟情,在完成了两人年轻时的约定。

元好问的东坡情结

自苏轼、苏辙在郏县安息后,当地的村民几百年来世世代代都守护着他们的坟茔。期间,也有不少著名文人来此拜谒。金末至元朝时期文学家,曾写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元好问,也是东坡先生的“大粉”,不仅曾来郏县拜谒苏坟,他的儿子还曾修葺过苏坟。

经济困顿抑或乡愁难解?“东坡大家讲”清明特辑揭秘苏轼归葬河南郏县之谜 - 天天要闻

陶宗勤与刘楠在东坡墓前,为其读粉丝的信件。文博摄

元好问到郏县拜东坡的时候,结识了当地人秦简夫,从此他俩成了忘年交。刘楠表示:“元好问发现秦简夫是从山西迁居到郏县,就是为拜东坡。在送给这家人的诗歌里,元好问专门写到了‘石田茅屋连苏坟’,你看着就是古代的超级粉丝。”

而元好问不仅生前多次拜谒,也几次欲修苏坟却未果。他的儿子却在后来成为了汝州知州,上任之后想起了父亲的遗愿,遂修冢建园,所谓“立门墙以限樵采,树碑记以表墓所”。之后,郏县县令忽欲里赤又“树神道以表之”,并专为苏坟辟出了祭田,至元末,县尹杨允在二苏墓之间,修了苏洵的衣冠冢,也就是今天的三苏坟。

经济困顿抑或乡愁难解?“东坡大家讲”清明特辑揭秘苏轼归葬河南郏县之谜 - 天天要闻

陶宗勤老人带着苏洵墓的松枝等礼物,在郏县三苏坟与刘楠交流。文博摄

古人“追星”夜宿苏坟?

除了郏县三苏坟,千里之外的眉山苏坟山,也是后来无数人拜谒三苏的圣地。苏坟山,也叫苏洵家族墓地,也是苏轼诗词中“短松冈”的所在地。这里不仅有苏洵及其夫人程氏、苏轼发妻王弗的墓地外,还有苏轼、苏辙的衣冠冢。

当地永光村村民陶宗勤,自1984年便开始自发为三苏守墓,每年都会遇到来自全国各地前来拜谒东坡的粉丝。“苏粉”们用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三苏的崇敬,其中有种看似“疯狂”的方式——夜宿苏坟。“之前我就遇到一位外地来的游客,直接就在苏坟山坐了一宿。”

“我也曾经在郏县三苏坟遇到过一位四川籍的研究生,她也是在东坡墓前坐了两晚。后来,我还和她一起又来到了眉山的苏坟山,夜宿苏洵墓园。”刘楠说,“这种方式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其实我们是在学习古人拜谒先贤。”

刘楠说,早在明朝时期,就有很多“苏迷”夜宿苏坟,还写了相关的诗词。“其实就是用这样的一种方式,离先贤更近一点。”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春秋076】齐桓公老年痴呆宠信奸佞,自己惨死国家随之大崩盘 - 天天要闻

【春秋076】齐桓公老年痴呆宠信奸佞,自己惨死国家随之大崩盘

齐国严重内乱,在一年前就有征兆,而且这个征兆咱们后世的人根本看不懂。鲁僖公16年春,即前644年天降陨石,有五颗陨星落在宋国。又有六只水鸟,飞过宋国都城遇到大风,在空中倒行,宋人认为是异象。王室的内史聘问宋国,宋襄公问内史,我们国家的异象是
一个女人最好的精神长相,不是出众的颜值,而是这3个字 - 天天要闻

一个女人最好的精神长相,不是出众的颜值,而是这3个字

《人生得遇苏东坡》【中】 意公子 著有网友说,在他人生最低谷时,是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治愈了他。还有人说,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将他从极度悲伤的情绪中拉了出来。然而,没有人天生就拥有这种恬淡的处世态度。
《庆余年》大结局是不是最好的结局? - 天天要闻

《庆余年》大结局是不是最好的结局?

《庆余年》的大结局是否真的称得上最佳?最近,我又重拾《庆余年》,还读了一部以唐玄宗与安史之乱为背景的网文,越读越觉得,《庆余年》的大结局,堪称最佳!在《庆余年》的世界里,太后、皇后、公主、庆帝、太子、二皇子、秦老将军、陈萍萍这些庆国高层人物
1966年的中国:解放军战士把毛主席像送给一位贫农 - 天天要闻

1966年的中国:解放军战士把毛主席像送给一位贫农

看历史老照片,品百年沧桑巨变。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一个搜集整理老照片的博主。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组拍摄于1966年的老照片。从这些老照片上,我们能看到当时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下面,一起来看看吧!1966年,解放军战士把毛主席像送给一位贫农。19
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毛主席 - 天天要闻

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毛主席

导语: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如璀璨星辰,跨越时空,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他就是毛泽东。直至今日,国内外各界人士对他赞誉有加,在韶山冲,每天都有游客排着长队,只为瞻仰他的风采。这份跨越岁月的爱戴,源自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和始终如一的为民
少女与兵器(09) - 天天要闻

少女与兵器(09)

前几天和大家聊过了《少女与兵器(08)》的第八篇漫画,不知道你看了吗?有没有为受伤的雪儿担心呢?不过有一个好处,她的机能并没有丢失,看来还可以继续旅行的。 这次的内容里面居然还有电磁炮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