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活不下去,不是被饿死,就是被官差打死。不管是种地还是运盐的,亦或是做小生意的,全都没有活路。
张士诚便是无数运盐工之一,为了活下去,张士诚不得不起兵造反,自立门户。
只可惜一山不容二虎,他和朱元璋之间,必有一战……
少有大志
张士诚出生于泰州的一个普通小村庄,这里百姓几乎全都以运送官盐为生。
在几千年之前,食盐和铁矿就已经被国家垄断,私人是不允许出售这两样东西的,因为朝廷还要靠着贩卖这两样东西赚取资金,充实国库。
这种朝廷垄断盐和铁的制度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因此并没有人对此产生怀疑,也从来没有人说这样不对。
但是到了元朝末年,贩盐这件事却成了重中之重。因为朝廷官员逐级贪墨,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导致朝廷收不上税来,也就没有了经济来源。
到了这时候,朝廷只能是通过不断提高盐的价格,来赚取更多的资金,但是到头来,坑害的全是百姓。
张士诚所在的泰州,是个临海城市,他们这里本来有不少的田地,完全可以靠种地生活,但是他们遭遇了永久性天灾,海水倒灌淹了田,将田地的作物一扫而光。
如果是淡水水灾,就只会影响这一季度的农作物,但是他们遇上的是海水。海水会将原本肥沃的土地,改造成容易板结的盐碱地,从而导致无法生长作物。
张士诚他们想种地也种不了,为了养家糊口,他只能选择去给官府干活,当朝廷的运盐工。
张家有四个儿子,张士诚为长子,而他的三个弟弟分别是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
他们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都代表了一种优秀品德,可见给他们取名字的人还是有点水平的。张家四兄弟平日里谋生的手段,就是自己撑着小船,为官府运送海盐。
张士诚第一次干这个的时候,才十岁,他跟着邻居家的哥哥一起来到河边,让周围的叔叔伯伯们教他该怎么做。
百姓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十分团结,大家都很关照张士诚,不但教会了张士诚该怎么干活,还教会了张士诚该怎么“赚钱”。
张士诚长大之后,受到当年那些长辈的影响,也成了一个热心肠的小伙子。
虽然他自己过得也不好,但如果有人来找他帮忙,他肯定不会推脱。
就算是他自己家都吃不起饭了,他也愿意慷慨解囊,救助他人。不过他们家都揭不开锅了,哪里来的钱救济他人?
这就不得不提到张士诚的副业了,那就是贩卖私盐。
张士诚他们是负责给官府运盐的,这就代表着他们有很多机会可以接触到官盐。张士诚完全可以找机会扣下一点盐,然后自己偷偷卖,当然他的价格一定比官府价格低。
这就是当初那些长辈教给张士诚的“赚钱办法”。
不过,张士诚并未因此赚大钱,因为他们必须将私盐的价格压得比较低,这才能卖得出去。
而且贩卖私盐还有两大难关,分别是富户和盐警。
富户也就是那些与官府有勾结的人家,他们可能与官员是亲戚,也可能是有某种利益关系。
这些人就相当于是官府派来的细作,他们一边从张士诚这里拿走私盐,一边威胁张士诚要去报官。
他们拿走私盐不付钱,而且还对张士诚他们又打又骂,张士诚也拿他们没办法,毕竟人家有后门。
而盐警就比较好理解了,官府请张士诚这些人来运盐,可并没有绝对信任他们。
因此,运盐的队伍中,就会跟着一个专门监视他们的人。这个人就负责监督这些运盐之人的工作效率,以及防止这些人偷藏私盐,而这个人就被称为“盐警”。
负责管着张士诚他们这拨人的盐警叫丘义,这人十分可恶,不光克扣运盐人本就不多的工钱,而且还逼着人们上贡。
丘义这种连吃带拿的行为,使得众人对他积怨已久,但是他毕竟是官府的人,大家看不起他,但是又无可奈何。
不过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丘义再怎么严苛,张士诚还是有办法带走了一部分私盐,只不过他这些私盐能不能卖个好价钱就另说了。
真假“吴王”
当时,随着红巾军的出现,天下局势暗流涌动,很多人都察觉到了异常,都开始准备起义。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最先起义的秦观保被抓了起来,斩首示众。
但是这样的威慑行为,并没有拦住百姓的起义。当地的富户王克柔准备起义,也被抓了起来。
王克柔是个乐善好施的人,他被抓之后,有不少人都想去救他。
当地的官员李齐只好先将他转移,并且向那些领头人抛出橄榄枝。
很快那两个带头闹事准备去救王克柔的人,就成了官府的官员。其中有个叫李华甫的,是张士诚的朋友。
他虽然成了官府的人,但是并不打算真的投诚。他暗中联系了张士诚,让张士诚起义,他会在城内作为内应帮助张士诚。
在得知了这条消息后,张士诚有了信心,他马上召集自己的兄弟,再叫上一些愿意跟随自己的百姓,开始了自己的造反之路。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杀了附近的这些富户,抢夺他们的粮食;第二个目标,去占领盐场,将鱼肉百姓的丘义杀掉;
第三个目标,联系李华甫,攻占泰州城。
张士诚的起义声势浩大,朝廷派到的援军也被击溃。李齐有些慌张,他打算故技重施,使用官职“招安”张士诚。
李齐虽然没有用此计保住自己的命,但让张士诚彻底站在了朝廷那边。
朱元璋那边先是反抗元军,之后又大战陈友谅,虽然屡次陷入绝境,但每次都浴火重生。
而张士诚这边,却并不打算反抗元朝,他只想占地为王。
张士诚曾向元朝朝廷派去使者,让他们封自己为吴王,但是蒙古人并没有答应。
张士诚也不生气,他将自己封为了吴王,而朱元璋在战胜陈友谅之后,也被封为了吴王。这两个“吴王”之间,必然有一场大战,决出真正的“吴王”。
张士诚出兵占领了江北部分地区,而且还屡次声称自己打下的土地是给蒙元朝廷打的。
他明明是个汉人,却说出这样的话,把朱元璋气得不打一处来,马上下令征讨张士诚。
张士诚虽然兵少地少,但是他却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朱元璋费了好大力气,才抓住了张士诚。
其实从洪武后期发生的事也能看出来,朱元璋这个人其实是非常狠的。
张士诚知道自己落到朱元璋手里不会有好下场,便打算上吊自杀,但是他却被朱元璋的人救了下来,没死成。
张士诚又被带到了南京,被自己曾经的手下劝降,但效果并不明显。
而且张士诚在狱中绝食,怎么也喂不下饭去。他在大牢里饿了好几天,将自己活活饿死了。等朱元璋回到南京之后,想好好折磨张士诚一番,却被告知了张士诚的死讯。
朱元璋大怒,当即便让人将张士诚的妻子带过来,他要让她们代替张士诚受罪。
可朱元璋没想到,张士诚的妻子在城破之日就已经放火烧了自己家,而她和张士诚的妾室都死在了那场大火中。
就连张士诚的两个儿子也不知所踪,应该也死在了那里(后来才知道他们被奶妈带走逃掉了)。
朱元璋长叹一声,张士诚的兄弟已经全部战死,他的妻儿葬身火中,他自己又饿死在这个地方,实在是有点惨。朱元璋开恩,赐了张士诚一口棺材,让狱卒随便找了个地方把他给埋了。
这便是元朝末年起义军首领之一张士诚的最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