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远东地区,占据了俄罗斯总面积的 36.4%,其南北跨度长达 3900 公里,东西最宽处可达 3000 公里,总面积约为 621.59 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两个印度的大小。从地图上看,它宛如俄罗斯伸向东方的一只巨手,紧紧握住了太平洋的咽喉。
然而,令人颇为不解的是,如此辽阔的土地,人口却稀少得如同夜空中稀疏的繁星。截至 2024 年 1 月 1 日,远东地区的人口总量仅为 780 万人,平均下来,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 1.1 个人,这样的人口密度,简直低得令人咋舌。要知道,在中国,哪怕是一些相对偏远的山区,人口密度也要远远高于此。在这片土地上,城市与城市之间往往相隔甚远,就像散落在大海里的孤岛,彼此难以呼应。许多地方都是茫茫的原始森林、巍峨的高山和广袤的冻土,人类的足迹在大自然的雄浑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人口变迁,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时间倒回到沙俄时期,那时候的俄罗斯,就像一个充满野心的冒险者,越过乌拉尔山,一路向东扩张。他们被远东地区丰富的毛皮资源所吸引,仿佛一群闻到血腥味的鲨鱼。黑貂、水獭、旱獭、狐狸等软毛皮野兽,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它们的毛皮在东欧乃至西欧的市场上,就如同璀璨的宝石般备受追捧。1581 年,斯特罗干诺夫家族率领着私人武装,像一群勇猛的战士,向当时的西西伯利亚汗国发起进攻,就此拉开了沙俄东扩的大幕。仅仅过了 5 年,到 1586 年,沙俄便如同一头凶猛的猎豹,基本控制了西伯利亚地区。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西伯利亚成为了沙俄继续向东扩张的坚固堡垒。
为了开发远东,沙俄政府可谓煞费苦心,想出了各种办法,就像一位焦急的农夫试图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丰硕的果实。他们先是推出了垦殖政策,探险家白令受雇于沙皇,带着庞大的队伍,如同迁徙的候鸟,一路向远东腹地深入。他们一边前进,一边营建城市,满心期待着能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繁荣的家园。然而,现实却如同冰冷的寒风,无情地吹灭了他们的希望。远东地区恶劣的气候,就像一个冷酷的杀手,让大多数据点随着探险队的离开而荒废,只有极少数几个据点,如同顽强的小草,慢慢聚集起了一些人口。
一计不成,沙俄又生一计。沙皇开始推动惩罚性的垦殖政策,将罪犯、政治犯等流放到远东,就像把一群不受欢迎的人扔到荒岛上。这些人被迫在这片苦寒之地开垦,心中满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无奈。虽然这种强制性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远东地区的人口,但由于他们并非自愿,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就像一群没有动力的机器。到了 19 世纪初期,远东地区除了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依旧宛如一片死寂的无人之地。
面对这样的困境,沙皇并没有放弃,又如同一位执着的棋手,在棋盘上落下新的棋子。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他们利用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试图吸引居民到远东定居,就像用香甜的诱饵吸引鱼儿上钩。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接下来的 20 多年里,总共移民才 14000 多人,这个数字就像沙漠中的一滴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直到西伯利亚铁路建成,这条钢铁巨龙才在一定程度上为远东地区带来了一些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但总体来看,沙俄时期对远东的开发,就像一场充满挫折的冒险,并不怎么成功。
时光流转,历史的车轮驶入了 20 世纪,苏联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起初,苏联并没有特别重视远东地区,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自然资源基地,就像把一个仓库放在角落里。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大力发展工业的号角吹响,远东地区的开发才真正被提上日程。与沙俄时期相比,苏联高效的组织架构,就像一台强大的机器,能够在短时间内向远东调配更多的人力。随着人口的增加,苏联开始大规模开采远东地区的自然资源,就像打开了一座宝藏的大门。采矿和军用机械制造产业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兴起,远东地区的发展仿佛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如同春天里茁壮成长的幼苗。
苏联对远东的开发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加上后来俄罗斯的努力,远东地区热闹了一百多年。但好景不长,随着苏联的解体,远东地区的发展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次陷入了困境。苏联时期对远东的开发,更多是依靠行政手段的推动,在远东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并没有建立起有效且庞大的经贸发展体系,就像一座没有根基的高楼。所以苏联一解体,远东便又回到了冷冷清清的状态。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俄罗斯继承苏联家业的时候,远东地区的人口好歹达到了 800 万。只是俄罗斯没有预料到,在接下来的 30 多年里,远东的人口如同决堤的洪水,开始持续下降。
俄罗斯接手远东地区后,对其开发的过程可谓艰难曲折,仿佛在荆棘丛中艰难前行。失去了苏联高行政效率的加持,俄罗斯仅仅依靠政策的扶持和政府的呼吁,试图改变远东地区的现状,就像在狂风中试图用微弱的力量撑起一把破旧的雨伞。上世纪 90 年代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远东发展的政策,然而,当时俄罗斯的经济整体糟糕透顶,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摇摇欲坠的破船,其他地区都自顾不暇,又怎么可能有精力和资源去兼顾远东这片苦寒之地的发展呢?
到了普京时期,俄罗斯同样出台了多种政策,试图挽救远东地区的经济,但都无法扭转远东经济结构越发畸形的局面。俄罗斯政府对远东承诺的拨款,常常是口惠而实不至,平均拨款规模低于承诺金额的 6%,这就像给一个饥饿的人画了一张大饼,却始终不给他真正的食物。这导致远东的现代化发展如同蜗牛爬行一般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严重滞后,许多地方连基本的交通、水电等设施都不完善,就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在这种艰难的局面下,远东地区的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变得越来越畸形。远东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和煤炭储量均在百亿吨级以上,森林覆盖率占到俄罗斯总森林资源的 31%,还蕴藏着大量的锡矿、金刚石等矿产资源,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资源宝库。然而,到现在为止,远东地区的产业却依旧以卖原材料为主,就像一个只会卖初级产品的小商贩。当地几乎没有轻工业和制造业,人们生活所需的大部分物品,都不得不依赖进口,就像一个离开了外界供应就无法生存的婴儿。
产业的畸形发展,就像一个恶性循环的漩涡,使得远东地区越来越留不住人。近 30 年来,远东地区的人口持续流失,就像沙子从指缝中不断漏出。上世纪 90 年代初,远东地区还有 800 万左右的人口,可仅仅过了十几年,城市人口就锐减到只剩 489 万,农村人口更是少得可怜,只剩下 170 万。整个地区的人口下降到 659 万,十几年间减少了 145 万人,人口损失率高达 20%。到了 2008 年,远东地区的人口进一步下降到 628 万,开始出现负增长,远东的各个联邦州,人口下降幅度最小的也接近 30%。从 2014 年到 2025 年,远东地区的劳动力人口下降了将近 67 万,这对于远东地区的发展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就像一个失血过多的病人,身体越来越虚弱。
那些流失的人口,除了因为自然增长率为负以及自然死亡的,大部分都像归巢的候鸟一样,迁移回了欧洲地区。几百年来,沙俄和苏联政府辛辛苦苦往远东地区迁移人口,可最终,这些人的多数后代还是选择离开这片土地,回到俄罗斯的传统地区。这就好比一场漫长的接力赛,前面的人努力奔跑,却在最后一棒功亏一篑。
此前,俄罗斯也曾推出过转向东方的政策,试图在远东地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就像在黑暗中寻找一丝光明。但从文化和思维习惯上来看,俄罗斯更偏向西方,这就像一个习惯了在左边行驶的汽车,突然要换到右边行驶,总会感到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远东地区的开发本就困难重重,人们选择逃离也就变得再正常不过了。
如今,远东地区的未来就像一团迷雾,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有一点似乎越来越清晰,那就是俄罗斯若想开发远东,与中国进行合作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由于俄乌冲突,俄罗斯面临着严重的外交孤立局面,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猛兽。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不能再以传统的亚欧平衡眼光来看待远东这片土地。而中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在经济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就像一对相互契合的拼图。
中国东北的产品,可以像奔腾的江河一样,大规模地销往远东各地。同时,利用远东的各个滨海港口,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将拥有新的出海口,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在具体合作方面,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的经贸往来一直在持续增长,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以黑龙江为例,它与俄罗斯的进出口总额已经超过了 700 亿元。黑龙江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煤炭、木材、粮食等产品,就像一个大买家在挑选丰富的商品;出口到俄罗斯的则主要是服装、食品、机电产品等各类轻工业商品,满足了俄罗斯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
在对俄投资上,黑龙江在东三省中一马当先,投资最多。黑龙江在俄投资建设的园区有 18 个,这些园区就像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经济体,累计上缴的税费已超过 2 亿美元,还解决了 3800 多人的就业问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双方各项合作的不断深入,未来双边的经贸往来还将进一步增加,前景十分广阔,就像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