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最精彩的情节莫过于武松连喝十八碗烈酒,夜过景阳冈时徒手打死吊睛白额大老虎。
打死老虎后,他被县令封为都头一职。
这个官职到底有多大,放到现在又属于什么职位呢?
武二之勇
在水浒传中,作者最喜欢用人物对比,来衬托主要人物的神勇。
比如在写到武松的时候,作者专门用哥哥武大的矮小软弱,来衬托弟弟武二的英武神勇。
武松小名武二,因为他的哥哥叫武大。
从两人“质朴”的小名来看,他们的父母也是目不识丁之辈,家中过的并不富裕。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两人不但出身贫苦,父母还早早地离开人世,只留下兄弟二人相依为命。
自幼清苦的兄弟二人,难免在清河县与人发生争执。
面对他人的欺凌,可能是自幼失去双亲,再加上生活所困,没了底气的武大更多是默默承受。
弟弟武二则不然,他觉得今日忍、明日忍,忍到最后只会得到更多的欺凌。
为此,武二更喜欢用拳头解决事情。
因为自幼在市井之中厮斗,武二也长了一个健壮的体魄,还有一双砂锅大的铁拳。
靠着这双铁拳,清河县再没人敢惹武家两兄弟。
但好景不长,这一天,武松因为喝多了酒,在街头与一市井之徒发生了纠缠,一怒之下给了对方一拳。
没想到这拳下去,那人竟然直挺挺倒了下去,口鼻鲜血直流。
误以为将人打死了,武松只好逃亡外地。
逃走了之后,武松来到柴进府中避难。
在这里,因为武松脾气暴躁,经常与人发生争执,后来不小心还染上疟疾。
正在武松靠着火炉取暖时,和宋江发生争执。
两人因此相识,并拜为异姓兄弟。
在柴府躲了一段时间后,武松发现当年一拳打倒的那人竟然没死,自己身上自然也没了官司。
武松心中惦记亲哥武大,担心他在老家受欺负,便想尽快赶回老家。
两人临别之际,宋江再次发挥“及时雨”的能力,送给武松十几两碎银子,让他路上小心。
如果没这十几两银子,武松也没钱连喝十八碗烈酒。
这样他也不会醉过景阳冈,最终遇到了那头吊额白睛的老虎……
醉打猛虎
武松与宋江告别后,带着十几两碎银子开始连夜赶路。
这一天中午,他来到了阳谷县境内。
他见面前是一座山峦叠嶂、丛林茂密的山岗,便想在岗前歇息片刻,填饱肚子再上路。
正巧,景阳冈前面正好有一座酒店,门口挂着“三碗不过岗”的幡布,里面还传来阵阵酒香。
正口渴难耐的武松,直接掀开布帘,走了进去。
宋朝的酒水不像现代,那时候没有较好的蒸馏技术,民间所售大都是米酒。
这类米酒往往滋味十足,是解渴消暑的利器,喝上两大碗都不影响做事。
于是,武松便要来一些酒水,用来解渴消暑。
没想到这酒家的酒水甚是美味,而且味道醇香,武松越喝越上瘾,不仅让店家切了两三斤牛肉,还喝下十八碗烈酒。
喝到最后,武松都不禁有些醉意。
因为醉意上头,武松强行拒绝了店家的好意挽留,揣着一根棍子走向山岗。
没想到这景阳冈又宽又广,行至深夜才堪堪走了一半。
这时候,武松的酒意也醒了过半,他这才发现自己辜负了店家刚才的好意挽留。
原来店家之所以说三碗不过岗,是因为山上真有猛虎出没,稍不注意就会身入虎口。
可天生要强的武松不愿意回头下山,只好硬着头皮往前面走,希望自己运气好,能与猛虎擦肩而过。
可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墨菲定律,越是害怕什么,越会发生什么。
因为连续赶路,在醉意和困意双重作用下,随便找了一块大青石躺了下去。
再醒来时,武松看到的不是遮天蔽日的树冠,而是一张血盆大口。
他本想提起自己那根梢棒打虎,可在慌乱之下,他竟然一棍子打在了树干上,梢棒也因此断成两截。
没了梢棒,武松只好徒手斗虎,用尽毕生力气后,他终于将这头猛虎打死了。
很多人觉得这段杜撰成分太高。
因为影视剧中的猛虎都是两人多高,七八百斤重,人怎么可能打得过老虎?
都头之职
之所以很多读者这么认为,是因为影视剧中的老虎大都是东北虎,体型是所有老虎中最大的,三四个人加起来都不一定能打过。
不过北宋大部分领土都在中原地区,阳谷县更是地处中原腹地,在这里出没的应该是体型较小的华南虎。
虽然华南虎体型比较小,但依旧是普通人不能对抗的存在。
所以,武松徒手打死老虎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但难度也不是一般的大,寻常人不要轻易尝试。
随后,武松徒手打死老虎的事情传遍了阳谷县,武松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打虎英雄。
在众人的拥簇下,武松来到了景谷县衙,并得到了县令的封赏。
刚开始,县令赏赐武松一千贯铜钱,但被武松拒绝了。
古代一贯铜钱大抵是一两雪花银,一千贯差不多一千两银子,这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赚不来的财富。
见武松视金钱如粪土,县令觉得他是个人才,便封其为阳谷县都头,今日便可在县衙当值。
这个都头到底是个什么官职,值得让武松放弃一千两银子,也要做这个都头呢?
其实这个官职真不大,相当于县衙捕快的领班,并不会进入朝廷体系中。
在古代官制中,县令算是皇帝统治天下的最末官职。
到了唐宋时期,才慢慢衍生出八品县丞和九品县簿,也勉强算是朝廷命官。
其他的都头和捕快,甚至衙门中的刀笔吏,其实都不算是朝廷命官,皇帝也不管他们的任命和俸禄。
这些人员的任命和辞退,几乎全是县令一人做主。
如果放到现在,武松的都头相当于现代的县公安局长兼武警教官。
因此,武松每月例钱并不会很多,只能养家糊口罢了。
在古代,如果心思活络的人,是可以靠着这一官职谋取私利的,应该有不少油水可捞。
很明显,武松又不是这样的人。
既然如此,那武松为什么不选择一千贯铜钱呢?
其实仔细想想就能明白,这一千贯铜钱是整个阳谷县猎户凑来的,肯定不是方便携带的银子。
一贯铜钱差不多六斤多重,一千贯就是六千斤,一个人是很难随身携带的。
即便能换成银子,那也是一千两,即便武松力大如山,也不可能随身携带一百斤银子上路。
虽然北宋出现了交子之类的银票,但仅限于在川蜀地区流通,中原地区并未成为主流。
知县说的一千贯铜钱,应该是一个概数,即便武松想要,他也不可能平安带出阳谷县。
因此,武松才会选择都头一职,将钱财分给众人。
巧合的是,武松刚刚受封,他一回头就遇到了亲哥武大郎,两人也在阴差阳错之下重逢。